-
當前位置:首頁 > 創(chuàng)意學院 > 品牌設計 > 專題列表 > 正文
德國著名景觀設計師(德國著名景觀設計師是誰)
大家好!今天讓小編來大家介紹下關于德國著名景觀設計師的問題,以下是小編對此問題的歸納整理,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創(chuàng)意嶺作為行業(yè)內(nèi)優(yōu)秀的企業(yè),服務客戶遍布全球各地,相關業(yè)務請撥打電話:175-8598-2043,或添加微信:1454722008
本文目錄:
一、世界上近代最有名的設計師有哪些?舉出10個
卡爾·拉格菲爾德、三宅一生、瓦倫蒂諾·加拉瓦尼、川久保玲、華倫天奴、高田賢三、山本耀司、克里斯汀-迪奧、亞歷山大·麥昆、喬治·阿瑪尼。
1、卡爾·拉格菲爾德
卡爾·拉格斐(1933年9月10日-2019年2月19日,Karl Lagerfeld),出生于德國漢堡市,德國著名服裝設計師。
人們稱他為“時裝界的凱撒大帝”或是“老佛爺”。2013年11月因涉嫌歧視胖子的言論被法國女性團體起訴。
說起卡爾·拉格斐,腦海里的第一反映永遠是Chanel的藝術總監(jiān)招牌式的表情,佩戴著墨鏡,手拿抓扇、腦后拖著辮子,就是這永恒的墨鏡白發(fā)長辮的人卻占領時尚圈制高點。
他永遠像“吃飽人參”一樣精力旺盛,精通德、英、法、意文,妙語連珠,他情迷傳統(tǒng),又憧憬未來,被傳媒封為“當代文藝復興的代表”。
2019年2月19日,卡爾·拉格斐逝世,享年85歲。
2、三宅一生
三宅一生(1938年4月22日-),1938年4月22日出生,日本著名服裝設計師,他以極富工藝創(chuàng)新的服飾設計與展覽而聞名于世。
其后創(chuàng)建了自己的品牌,它根植于日本的民族觀念、習俗和價值觀,成為知名的世界優(yōu)秀時裝品牌。
3、瓦倫蒂諾·加拉瓦尼
Valentino(瓦倫蒂諾·加拉瓦尼登),這位以富麗華貴、美艷灼人的設計風格著稱的世界服裝設計大師,用他那與生俱來的藝術靈感,在繽紛的時尚界引導著貴族生活的優(yōu)雅,演繹著豪華、奢侈的現(xiàn)代生活方式。
他經(jīng)營的Valentino瓦倫蒂諾品牌以考究的工藝和經(jīng)典的設計,成為追求十全十美的社會名流們的忠愛。
他出色的成就被世界時裝界公認為雄居于包括法國的圣·洛朗、皮爾·卡丹等人在內(nèi)的世界八大時裝設計師之首。
具傳奇色彩的時裝大師 Valentino Garavani 與他的商業(yè)伙伴 Giancarlo Giammetti 于 1960 年創(chuàng)立了 Valentino。
以 Valentino Garavani 命名的男女配飾系列,包括:手袋,皮鞋,小型皮具,腰帶以及手飾。高級訂造服的設計細節(jié)亦可見于凡此精美配飾系列,且多屬手工制造。
Valentino 的經(jīng)典元素如花卉圖案、蝴蝶結和蕾絲亦予重新詮釋,令極富現(xiàn)代感的 Valentino 配飾更優(yōu)雅精致。
4、川久保玲
川久保玲(かわくぼ れい,英文:Rei Kawakubo,1942年10月11日-)是一位日本的服裝設計師,出生于東京,畢業(yè)于慶應義塾大學。1973年,她在東京建立了自己的公司,并向世界展示了一種革命性的新型穿衣方式。
1980年代前期,她以不對稱、曲面狀的前衛(wèi)服飾聞名全球,受到許多時尚界人士的喜愛,從那開始,她就一直在為實驗而奮斗,永遠創(chuàng)造著比時裝界流行超前得多的原型和概念服裝。
此外,日本的知名服裝設計師當中,川久保玲是少數(shù)幾個未曾到國外留學,而且未曾主修過服裝設計的特殊設計師。
5、華倫天奴
卓凡尼·華倫天奴(GIOVANNI VALENTINO),著名時裝設計師,出生于意大利那不勒斯市(NAPLES),為世界頂級名牌[華倫天奴]始創(chuàng)家族之第三代繼承人。
6、高田賢三
高田賢三(1939年2月27日-),生于日本兵庫縣姫路市,日本時尚設計師。著名時尚品牌Kenzo(包括香水,化妝品及時裝)的創(chuàng)始人。
高田賢三這位法國籍的日本時裝設計師用自己的名賢三命名的KENZO品牌,已經(jīng)不僅僅是時裝業(yè)的精品,在化妝品、香水領域也是大名鼎鼎。
KENZO的時裝不是那種標新立異的拔高,它有一點點傳統(tǒng),有許多熱情的顏色,有活生生的圖案,還有幾分狂野。幾乎每一款都能找到實際穿著的場合,但吸引力之強卻使你絕不厭倦。
在云集中提到:高田賢三還是青年的時候,他遠赴巴黎開始他的國際時裝設計師生涯,他有備而來,已經(jīng)在日本對服裝有了深入的研究,雖然,他設計的服務對象從東方人轉為西方人,但絲毫沒有礙障,而從此,他開始了不以國界為設計范疇的國際性工作。
7、山本耀司
山本耀司,1943年出生于日本,日文名Yohji Yamamoto,是世界時裝日本浪潮的設計師和新掌門人。他以簡潔而富有韻味,線條流暢,反時尚的設計風格而著稱。
8、克里斯汀-迪奧
克里斯汀·迪奧(Christian Dior),1905年年出生于格蘭維爾,是一名設計師,也是迪奧的創(chuàng)始人,畢業(yè)于科學政治學院。1957年不幸卒于心臟病。
9、亞歷山大·麥昆
亞歷山大·麥昆(Alexander McQueen,本名:Lee Alexander McQueen,1969年3月17日-2010年2月11日),出生于倫敦,英國著名服裝設計師,有“壞孩子”之稱,被認為是英國的時尚教父。
1991年,進入圣·馬丁藝術設計學院,獲藝術系碩士學位。1992年,自創(chuàng)品牌。1993年起相繼在英國、日本、意大利等國的服裝公司工作。
在倫敦的一次時裝展中被《Vogue》的著名時裝記者IsabellaBlow采訪報導,使他從此走上國際舞臺。1994年,擔任圣·馬丁藝術設計學院的裁縫教師。
1996年,為法國著名的“紀梵?!?Givenchy)設計室設計成衣系列。1997年,取代John Galliano擔任Givenchy這法國頂尖品牌的首席設計師。
1998年,他設計的“紀梵希’99春/秋時裝展”在巴黎時裝周上獲得一致好評。他在1998年里為影片《泰坦尼克號》的女主角扮演者凱特溫絲萊特設計了她出席奧斯卡頒獎晚會的晚裝。
2010年2月11日,Alexander McQueen在倫敦家中自縊身亡。
10、喬治·阿瑪尼
喬治·阿瑪尼(Giorgio Armani),是一位著名的意大利時裝設計師。出生于意大利皮亞琴察,學習過醫(yī)藥及攝影,曾在切瑞蒂任男裝設計師,1975年創(chuàng)立喬治·阿瑪尼公司。
現(xiàn)在已成為時裝界最響亮的品牌之一。曾獲奈門-馬科斯獎、美國國際設計師協(xié)會等獎項,曾在14年內(nèi)包攬了全球30多項服裝大獎。
2018年12月,世界品牌實驗室發(fā)布《2018世界品牌500強》榜單,喬治·阿瑪尼排名第367。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卡爾·拉格菲爾德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三宅一生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瓦倫蒂諾·加拉瓦尼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川久保玲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卓凡尼·華倫天奴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高田賢三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山本耀司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克里斯汀·迪奧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亞歷山大·麥昆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喬治·阿瑪尼
二、世界著名建筑的設計師都是誰
赫爾辛基火車站,芬蘭(1906~1916年) 建筑師:E.沙里寧 芬蘭赫爾辛基火車站建于1906~1916年,是本世紀初車站建筑中的珍品,也是北歐 早期現(xiàn)代派范疇的重要建筑實例,但基本上還是折衷主義的。它輪廓清晰,體形明快, 細部簡練,既表現(xiàn)了磚石建筑的特征,又反映了向現(xiàn)代派建筑發(fā)展的趨勢。赫爾辛基火 車站的設計者是著名建筑師艾里爾·沙里寧(Eliel Saarinen,1873~1950年),赫爾 辛基火車站是他的浪漫古典主義建筑的代表作,雖有古典之厚重格調(diào),但又高低錯落, 方圓相映,因而生動活潑,有紀念性而不呆板,被視為20世紀建筑藝術精品之一。 米拉公寓,西班牙巴塞羅那(1906~1910年) 建筑師:A.高迪 米拉公寓于1906~1910年在西班牙巴塞羅那建成。設計米拉公寓的西班牙著名建筑 師A.高迪(Atonio Gaudi,1852—1926年)是在建筑藝術探新中勇于開辟另一條道路的 人,他以浪漫主義的幻想極力使塑性藝術滲透到三度空間的建筑中去,在米拉公寓設計 中,把重點放在造型的藝術表現(xiàn)方面。他發(fā)揮想象力,建筑形象奇特,怪誕不經(jīng)。同時 吸收了伊斯蘭建筑的風格,與哥特式建筑的結構特點相結合,采取自然的形式,精心去 探索他獨創(chuàng)的塑性建筑楷模。 林肯紀念堂,美國華盛頓(1919~1922年) 建筑師:H.培根 林肯紀念堂由美國建筑師亨利·培根設計,坐落在摩爾林蔭大道末端的一處人造高 地上,面積為2200平方米,對面是華盛頓紀念碑。紀念堂吸取了古希臘神廟的傳統(tǒng)手法, 四周有36根大理石的多立克式柱子圍繞,象征林肯時期美國的36個州。雖然平面似古希 臘神廟,但沒有通常希臘神廟的山花,而是一個團進去的屋頂層,放在古典柱式的頂部。 紀念堂內(nèi)部用排列柱將平面劃分為一個主廳和兩個側廳,側廳內(nèi)墻壁上繪制了表現(xiàn)林肯 一生中最顯著成就和重要事件的壁畫。整個紀念堂的高潮是正對入口位于主廳中央的林 肯雕像。在從入口到雕像這一縱向序列的引導下,人們會感受到氣氛的莊嚴。爾后人們 會漸漸看清這尊在散射入室的陽光照射下表情嚴肅的林肯雕像,林肯雕像的布置和縱橫 方向巧妙的序列引導形成了莊嚴肅穆的氣氛,這是這座紀念建筑設計上的杰出手筆。 斯德哥爾摩市政廳,瑞典(1909~1923年) 建筑師:R.奧斯特柏格 本世紀20年代,創(chuàng)造新建筑風格的呼聲已在西歐興起,而傳統(tǒng)建筑風格仍保持著強 勁的勢頭。1923年落成的這幢市政廳即是尊重和繼承傳統(tǒng)的一種表現(xiàn)。瑞典建筑師R.奧 斯特柏格在市政廳設計中,他尊重古典建筑但又不受其限制,而將歷史上的多種建筑風 格與手法融合一起,創(chuàng)作了這座體形高低錯落、虛實相諧的水邊建筑。市政廳內(nèi)的幾個 大廳裝飾華麗而不俗,具有北歐地區(qū)的詩情畫意,被認為是民族浪漫主義建筑的一個精 品。 施羅德住宅,荷蘭烏德勒支市(1924年) 建筑師:G.里特維德 設計人G.里特維德是家具設計師兼建筑師,受荷蘭當時“風格派”影響。風格派藝 術家倡導藝術作品應是幾何形體和純粹色塊的組合構圖。這座施羅德住宅是風格派藝術 主張在建筑領域的典型表現(xiàn)。由光光的墻板,簡潔的體塊,大片玻璃組成橫豎錯落,若 即若離的構圖,與當時著名的荷蘭畫家蒙德里安的繪畫有十分相似的意趣,如同一座三 維的風格派繪畫。施羅德住宅對許多現(xiàn)代建筑師的建筑藝術觀念有不小的影響。 包豪斯校舍,德國(1926年) 建筑師:w.格羅皮烏斯 此建筑群由著名建筑師W.格羅皮烏斯設計,建于德國德騷市。它由教學樓、實習工 廠和學生宿舍三部分組成。空間布局的特點是根據(jù)使用功能組合為既分又合的群體,既 獨立分區(qū),又方便聯(lián)系。教學樓與實習工廠均為四層,占地最多。宿舍在另一端,高六 層,連接二者的是兩層的飯廳兼禮堂。居于群體中樞并連接各部的是行政、教師辦公室 和圖書館。建筑占地面積為2630平方米。這樣不同高低的形體組合在一起,既創(chuàng)造了在 行進中觀賞建筑群體給人帶來的時空感受,又表達了建筑物相互之間的有機關系,更體 現(xiàn)了“包豪斯”的設計特點:重視空間設計,強調(diào)功能與結構效能,把建筑美學同建筑 的目的性、材料性能、經(jīng)濟性與建造的精美直接聯(lián)系起來。這座校舍和包豪斯學校的教 學方針與方法均對現(xiàn)代建筑的發(fā)展產(chǎn)生過極大的影響。 薩伏伊別墅,法國普瓦西(1928~1930年) 建筑師:勒·柯布西耶 薩伏伊別墅位于法國巴黎近郊,這是一個富豪的別墅。由勒·柯布西耶大師于1928 年設計,1930年建成。地段為十二英畝,建筑占地只有20.50米X20米,方形,高三層。 這座別墅的價值遠遠超過了它作為獨立住宅的自身,由于它在西方“現(xiàn)代建筑”歷史上 的重要地位,被譽為“現(xiàn)代建筑”經(jīng)典作品之一,它是與勒·柯布西耶的全部建筑和城 市規(guī)劃事業(yè)相關聯(lián)的。勒·柯布西耶的許多建筑觀點早期是由小住宅設計體現(xiàn)出來的。 1926年他把“新建筑”與舊建筑進行比較,提出新建筑的五個特點:(1)支柱層,主 要房間設在二層;(2)屋頂花園;(3)自由的平面;(4)橫向長窗;()自由立面 (成為一片可供自由處理的透明或不透明的薄壁)。薩伏伊別墅就是綜合體現(xiàn)上述特點 的,與傳統(tǒng)住宅建筑完全不同的代表作。從外觀上看,形體簡單,但內(nèi)部空間卻很復雜。 它與歐洲傳統(tǒng)住宅大異其趣,表現(xiàn)出20年代建筑運動激烈的革新精神和建筑觀念。 巴塞羅那博覽會德國館,西班牙(1929年) 建筑師:密斯·凡·德·羅 1929年巴塞羅那世界博覽會有個德國館,轟動了整個建筑界。博覽會結束,該館也 隨之拆除了,存在時間不足半年,但其所產(chǎn)生的重大影響一直持續(xù)著。德國建筑大師密 斯·凡·德·羅在這個建筑物中完全體現(xiàn)了他在1928年所提出的“少就是多”的建筑處 理原則。他認為,當代博覽會不應再具有富麗堂皇和競市角遂功能的設計思想,應該跨 進文化領域的哲學園地。建筑本身就是展品的主體。塑造建筑空間,以水平和豎向的布 局、透明和不透明材料的運用,以及結構造型等,使建筑進入詩意般的水平。 這座德國館建立在一個基座之上,主廳有8根金屬柱子,上面是薄薄的一片屋頂。 大理石和玻璃構成的墻板也是簡單光潔的薄片,它們縱橫交錯,布置靈活,形成既分割 又連通,既簡單又復雜的空間序列;室內(nèi)室外也互相穿插貫通,沒有截然的分界,形成 奇妙的流通空間。整個建筑沒有附加的雕刻裝飾,然而對建筑材料的顏色、紋理、質(zhì)地 的選擇十分精細,搭配異??季?,比例推敲精當,使整個建筑物顯出高貴、雅致、生動、 鮮亮的品質(zhì),向人們展示了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建筑藝術質(zhì)量。展館對20世紀建筑藝術風 格產(chǎn)生了廣泛影響。 半個世紀以后,西班牙政府于1983年決定在它的原址一一現(xiàn)西班牙巴塞羅那的蒙胡 奇公園里重建這個展覽館。由西班牙著名建筑師C.錫里西等主持。 紐約帝國州大廈,美國(1931年) 建筑師:S.L.H.建筑事務所 在紐約繁華的曼哈頓島上,30年代初在短短一年多時間里,建造了當時世界上最高 的樓房——帝國州大廈,高度達381米。它保持高度冠軍稱號達42年之久。直到今天, 它的高度仍排在世界前面。 帝國州大廈1930年3月1日開始設計,設計人為席瑞夫、蘭姆、哈蒙。4月7日開始樹 起第一根鋼柱,9月22日鋼結構就安裝完畢,1931年5月1日全部竣工交付使用,前后只 花去一年零一個月時間。鋼骨架平均一天半完成一層,直至70年代,在施工速度上它一 直保持最優(yōu)秀的記錄。這座大廈的施工之所以能如此高速,是和它的鋼構件制作精確、 施工組織嚴謹分不開的。 流水別墅,美國(1935年) 建筑師:F.L.賴特 流水別墅是美國建筑大師F.L.賴特的經(jīng)典作品,是為德國移民考夫曼設計的郊外別 墅。這座房屋不大,建筑面積僅400平方米。可是,自它誕生以來,就受到人們的重視。 如今,半個世紀過去了,新建筑紛紛問世,但流水別墅依然受到人們的贊美,并被列為 國家重點文物加以保護。流水別墅位于一片風景優(yōu)美的山林之中,F(xiàn).L.賴特將別墅建在 地形復雜、溪水跌落形成的小瀑布之上。整個別墅利用鋼筋混凝土的懸挑力,伸出于溪 流和小瀑布的上方。這幢房子隨著四季更迭以“無聲之聲”作出反應和進行著自我的更 新。建筑動勢的性質(zhì)與瀑布的流速動勢之間的關系就是一個例子。冰雪消融,春水上漲 時的強大動勢使建筑物看上去更像一組露出地面的巉巖,而當夏日流水涓細之時,倒像 是讓別墅進行一種動物冬眠前的肌體蜷曲動作。到了冬季,瀑布宛如冰簾般垂現(xiàn)在切斷 北巖的花架與點綴出挑的冰凌之間。建筑本身疏密有致,有實有虛,與山石、林木、水 流緊密交融。人工建筑與自然環(huán)境匯成一體,交相襯映。流水別墅不但是F.L.賴特本人 作品中特別卓越的一座,也是20世紀世界建筑園地中罕見的一朵奇葩。 聯(lián)合國總部大廈,美國紐約(1946~1952年) 建筑師:w.K.哈里森 聯(lián)合國總部設計主任由美國建筑師沃利斯·哈里森擔任。同時成立了有澳大利亞、 比利時、巴西、加拿大、瑞士、瑞典、烏拉圭、英國、前蘇聯(lián)、中國10個國家組成的國 際顧問委員會。代表中國參加設計顧問委員會的是梁思成先生。設計顧問委員會先后討 論了53個方案。1947年5月通過了以法國建筑大師勒·柯布西耶方案為基礎的最后方案。 建筑方案的落實由美國建筑師哈里森負責。大廈于1952年落成。 聯(lián)合國總部是由秘書處大廈、大會大廈、會議大廈、圖書館四棟建筑組成。秘書處 大樓為板片式建筑,地上39層,高165.8米。其東西兩面為藍綠色玻璃幕墻,兩個端面 為狹窄的實墻。大會堂匍匐在大樓的一側,頂部和側面呈凹曲線形。安理會會議樓在秘 書處大樓與大會堂之間,臨靠河面。與歷史上建造的政府和議會性建筑相比,聯(lián)合國總 部建筑群十分特殊。其功能的復雜性和造型構圖的創(chuàng)新性是已往建筑都無法與之相比的。 聯(lián)合國總部建筑的出現(xiàn)標志著現(xiàn)代建筑風格在20世紀中期得到廣泛的認同。 馬賽公寓,法國(1946~1952年) 建筑師:勒·柯布西耶 被人們稱之為“馬賽公寓”的建筑,是勒·柯布西耶著名的代表作之一。這座大型 公寓式住宅是他理想的現(xiàn)代化城市中“居住單位”設想的第一次嘗試。勒·柯布西耶認 為在現(xiàn)代條件下,城市既可以保持人口的高密度,又可以形成安靜衛(wèi)生的環(huán)境。他理想 的現(xiàn)代城市就是中心區(qū)有巨大的摩天大樓, *** 是高層的樓房,樓房之間有大片的綠地, 現(xiàn)代化的整齊的道路網(wǎng)布置在不同標高的平面上,人們生活在“居住單位”中。一個 “居住單位”幾乎可以包含一個居住小區(qū)的內(nèi)容,設有各種生活福利設施,一棟建筑就 成為一個城市的基本單位。他在馬賽設計并于馬賽市郊建成的這座17層的“居住單位” 式公寓住宅大樓,可容納337戶約1600人居住。馬賽公寓是第一個全部用預制混凝土外 墻板覆面的大型建筑物,主體是現(xiàn)澆鋼筋混凝土結構。由于現(xiàn)澆混凝土模板拆除后,表 面不加任何處理,讓粗糙地表現(xiàn)人工操作痕跡的混凝土暴露在外,表現(xiàn)出了一種粗擴、 原始、樸實和敦厚的藝術效果,后來它被帶上了“粗野主義”始祖的“桂冠”。 朗香教堂,法國(1950~1953年) 建筑師:勒·柯布西耶 由勒·柯布西耶設計的這座教堂建成于1953年。一向講幾何構圖的形式美,主張采 用新技術來滿足新功能和創(chuàng)造新形式的“現(xiàn)代建筑”,并在建筑創(chuàng)作實踐中遵循理性主 義方向的赫赫有名的建筑家,卻設計出了一個具有震動性的奇特的建筑。這是一座位于 群山之中的小小天主教堂。它突破了幾千年來天主教堂的所有形制,造型扭曲混沌,超 常變形,怪誕神秘,如巖石般穩(wěn)重地屹立在群山環(huán)繞的一處被視為圣地的山丘之上。朗 香教堂是二次世界大戰(zhàn)以后,勒·柯布西耶設計的一件最引人注意的作品,它代表了勒 ·柯布西耶創(chuàng)作風格的轉變,并對西方“現(xiàn)代建筑”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重大的影響。 西格拉姆大廈,美國紐約(1954~1958年) 建筑師:密斯·凡·德·羅 紐約西格拉姆大廈建于1954~1958年,大廈共40層,高158米,設計人為著名建筑 師密斯·凡·德·羅和菲利普·約翰遜。 二次大戰(zhàn)后的50年代,講究技術精美的傾向在西方建筑界占有主導地位。而人們又 把密斯追求純凈、透明和施工精確的鋼鐵玻璃盒子作為這種傾向的代表。西格拉姆大廈 正是這種傾向的典范作 大廈主體為豎立的長方體,除底層及頂層外,大樓的幕墻墻面直上直下,整齊劃一, 沒有變化。窗框用鋼材制成,墻面上還凸出一條工字形斷面的銅條,增加墻面的凹凸感 和垂直向上的氣勢。整個建筑的細部處理都經(jīng)過慎重的推敲,簡潔細致,突出材質(zhì)和工 藝的審美品質(zhì)。西格拉姆大廈實現(xiàn)了密斯本人在20年代初的摩天樓構想,被認為是現(xiàn)代 建筑的經(jīng)典作品之一。 代代木國立室內(nèi)綜合體育館,日本東京(1964年) 建筑師:丹下健三 日本建筑大師丹下健三設計的代代木體育館是60年代的技術進步的象征,它脫離了 傳統(tǒng)的結構和造型,被譽為劃時代的作品。代代木國立室內(nèi)綜合體育館的整體構成、內(nèi) 部空間以及結構形式,展示出丹下健三杰出的創(chuàng)造力、想象力和對日本文化的獨到理解, 它是由奧林匹克運動會游泳比賽館、室內(nèi)球技館及其他設施組成的大型綜合體育設施。 采用高張力纜索為主體的懸索屋頂結構,創(chuàng)造出帶有緊張感、力動感的大型內(nèi)部空間。 特異的外部形狀加之裝飾性的表現(xiàn),似乎可以追溯到作為日本古代原型的神社形式和豎 穴式住居,具有原始的想象力。這可以說是丹下健三結構表現(xiàn)主義時期的頂峰之作,最 大限度地發(fā)揮出材料、功能、結構、比例,直至歷史觀高度統(tǒng)一的杰出才能。該建筑是 丹下健三,也是日本現(xiàn)代建筑發(fā)展的一個頂點,日本現(xiàn)代建筑甚至以此作品為界,劃分 為之前與之后兩個歷史時期。 悉尼歌劇院,澳大利亞(1959~1973年) 建筑師:J.伍重 在澳大利亞悉尼大橋附近有一個三面環(huán)水的奔尼浪島。在這座島上矗立著一組似群 帆泊港,如白鶴驚飛的建筑群,它就是舉世聞名的悉尼歌劇院。悉尼歌劇院造型奇特, 外觀不凡。八個薄殼分成兩組,每組四個,分別覆蓋著兩個大廳。另外有兩個小殼置于 小餐廳上。殼下吊掛鋼桁架,桁架下是天花板。兩組薄殼彼此對稱互靠,外面貼乳白色 的貼面磚,閃爍奪目。 丹麥建筑師J.伍重設計的悉尼歌劇院規(guī)模龐大,占地1.8公頃,坐落在距海面19米 的確良花崗巖基座上,最高的殼頂距海面60米。它包括一個2700座位的音樂會,一個 1550座位的歌劇院,一個550座位的劇場,一個420座位的排演廳,還有眾多的展覽場地、 圖書館和其他文化服務設施,總建筑面積達88000平方米,連觀眾和工作人員在內(nèi),同 時可容納7000人,實際是一座大型綜合性文化演出中心。歌劇院從設計到完工達14年之 久,耗資1.2億美元,建成后受到人們的廣泛喜愛。 紐約世界貿(mào)易中心,美國(1973年) 建筑師:山琦實 紐約曼哈頓島上的世界貿(mào)易中心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貿(mào)易機構,也是世界上最高的 建筑物之一。 紐約世界貿(mào)易中心占地約6.5公頃,它是一項耗資7億美元,由六幢建筑組成的建筑 群,包括一座海關大樓,一座飯店,兩座專供重要的政府貿(mào)易機構使用以及國際商品展 覽用的九層大樓和兩座主要建筑——高411.5米的110層塔樓。兩座大樓都是方柱形體, 外形完全一樣。每邊寬63.5米,每幢塔樓面積達46.6萬平方米,兩幢塔樓面積合計有93 萬多平方米。大樓的外墻是排列很密的鋼柱,外表包以銀色鋁板。大樓受到很大的風壓 力,在普通風力下,樓頂擺幅為2.5厘米,實測到的最大位移有28厘米。整個世界貿(mào)易 中心有5萬人在其中工作。每天客人即達8萬人次。兩座大樓有46部高速電梯,114部區(qū) 間電梯,8部貨梯??吞菀徊孔疃嗫奢d55人。電梯可直達能容納2000輛汽車的停車場, 并與地鐵相連,可以迅速地將來往于世界貿(mào)易中心的工作人員及來客疏散到四面八方。 蓬皮杜藝術與文化中心,法國巴黎(1977年) 建筑師:R.羅杰斯和R.皮亞諾 蓬皮杜藝術與文化中心總造價約4.8億法郎,總面積約10萬平方米,地上六層,地 下四層。該建筑內(nèi)設有工業(yè)設計中心、音樂與聲學研究所、現(xiàn)代藝術博物館、公共情報 知識圖書館以及相應的服務設施。整個建筑被縱橫交錯的管道和鋼架所包圍,根本不像 我們常見的博物館,倒像一幢地地道道的化工廠。這座藝術文化中心是意大利建筑師R. 皮亞諾和英國建筑師R.羅杰斯共同設計的。他們認為現(xiàn)代建筑常常忽視起決定性作用的 結構和設計。為了改變這一陳舊的觀念,特意把結構和設備加以突出和頌揚,6層樓的 鋼結構、電梯。電纜、上下水管、通風管道都懸掛在立面上,并涂上大紅大綠的色彩。 建筑師有意將這座建筑設計成類似機械框架的裝置,將內(nèi)部做成寬敞的無阻攔的大空間, 允許內(nèi)部布置靈活變動。這座中心是本世紀高技派建筑的代表作。 國家美術館東館,美國華盛頓(1978年) 建筑師:貝聿銘 對貝聿銘而言,國家美術館的擴建,不是在基地上創(chuàng)造一幢單純的建筑物,基地受 條件限制,與原有館舍的配合,在華盛頓的地位、建筑計劃的需求等,這些都是艱巨的 挑戰(zhàn)。 1978年落成的華盛頓國家美術館東館,包括陳列館和藝術研究中心兩部分。它在議 會大廈和白宮之間,是白宮前最后一塊空地,位置很重要。但是地段的形狀不完整,是 個斜角的楔(梯形)。因為東館是整個美術館的一部分,所以它的大門必須面向1941年 建的舊館(一座新古典形式的建筑)。同時,陳列館和研究中心兩部分要求有分有合, 各自有出入口。這通常會帶來一些麻煩:在一個面上設兩個門,處理得不好,會使人感 到一個是大門,一個是“狗洞”。設計者把梯形分成兩個三角形:一個大的等腰三角形, 做陳列館;一個較小的直角三角形,做研究中心。進陳列館的大門設在等腰三角形的底 邊,研究中心的小門設在兩個三角形之間的凹縫里。這座建筑的整個構思都是由三角形 變化出來的,沒有一般的矩形空間。造型既清閑簡潔而又莊重典雅。陳列館的中心是個 多層空間,有縱橫天橋聯(lián)接,中央大廳頂部為玻璃天窗,中間有縱橫跨過的棧橋或挑出 及四進的廊子。參觀者在其中走動時,步移景隨,空間景象變化萬端。東館與古典主義 的老館及附近的美國國會大廈相鄰,在對比中又有配合。開幕時由卡特總統(tǒng)親自剪彩, 他稱贊這座建筑是世界上最好的美術館。 海伊美術館,美國亞特蘭大(1983年) 建筑師:R.邁耶 美國建筑師R.邁耶以擅長設計美術館而聞名,海伊美術館外部造型復雜多變,輪廓 生動。R.邁耶的建筑作品用白色,在陽光照射下,光影明暗層次十分豐富。內(nèi)部有一扇 形中庭,內(nèi)部空間在水平和垂直兩個方向綿延流動,景象萬千。 香港匯豐銀行大廈,中國(1985年) 建筑師:N.福斯特 這是英國建筑師N.福斯特的作品。大樓外形上顯著暴露出鋼柱和鋼桁架,成為立面 的主角。大樓底部完全開敞,自動扶梯從二樓伸下來,人員即由扶梯往上進入大樓,樓 內(nèi)空間也盡量開通。這座大樓處處顯示現(xiàn)代技術的成就,屬于“高技派”建筑風格,這 種建筑雖然不另加裝飾,但實際造價相當昂貴。 倫敦勞埃德大廈,英國(1979~1986年) 建筑師:R.羅杰斯事務所 擅長以外露結構而表明其“高技派”(High-Tech)風格的理查德·羅杰斯是當今 世界最著名的建筑師之一。他所設計的這座位于倫敦的勞埃德總部大廈包括一個12層、 能同時容納10000人工作的保險業(yè)務大廳以及側翼呈階梯狀布局的寫字樓。建筑師考慮 到公司的持續(xù)擴展和建筑的分期擴建的可能,在設計中有意將用鋼板包裹的樓梯塔和主 要管線,以及結構部分均暴露在建筑 *** 。這一具有創(chuàng)新精神的做法曾令眾多的建筑師 感到驚訝。它體現(xiàn)了高度發(fā)達的工業(yè)化水平所賦予建筑的新形象,并使建筑物具有持續(xù) “生長”的可能。 盧浮宮擴建工程,法國巴黎(1988年) 建筑師:貝聿銘 1988年建成的盧浮宮擴建工程是世界著名建筑大師貝聿銘的重要作品。貝氏將擴建 的部分放置在盧浮宮地下,避開了場地狹窄的困難和新舊建筑矛盾的沖突。 擴建部分的入口放在盧浮宮的主要庭院的中央,這個入口設計成一個邊長35米。高 21.6米的玻璃金字塔。這是貝聿銘研究周圍建筑物的心得,也再度證實了貝聿銘設計與 環(huán)境的緊密關系。金字塔的底邊長35.4米,底邊與建筑物平行,亦即與方位平行,與埃 及金字塔的布局相同,強化了與環(huán)境的關系。金字塔的體形簡單突出,而全玻璃的墻體 清明透亮,沒有沉重擁塞之感。起初許多人反對這項方案,但金字塔建成之后獲得廣泛 的贊許。玻璃金字塔周圍是另一方正的大水池,水池轉了45度,在西側的三角形被取消, 留出空地作為入口廣場,以三個角對向建筑物,構成三個三角形的小水池,這三個緊鄰 金字塔的三角形水池池面如明鏡般,在云淡天晴的時節(jié),玻璃金字塔映照池中與環(huán)境相 結合,又增加了建筑的另一向度而豐富了景觀。在轉向的方正水池的角隅,緊鄰著另外 四個大小不一的三角形水池,構成另一個正方形,與金字塔建筑物平行,每個三角形水 池有巨柱噴泉,像是碩大的水晶柱烘托著晶瑩的玻璃金字塔。在拿破侖廣場,貝聿銘將 建筑與景觀完整地合成為一體。 香港中國銀行大廈,中國(1989年) 建筑師:貝聿銘 香港中銀大廈自1982年底開始規(guī)劃設計,至1990年3月19日銀行喬遷開始營業(yè),歷 時6年有余。大廈基地面積約8400平方米,是一塊四周被高架道路“縛綁”著的土地。 要滿足樓地板面積需求,要在高樓林立的香港中環(huán)區(qū)“出人頭地”,唯有向高空發(fā)展。 中國銀行大廈位于香港中心區(qū),樓高70層,總高度達315米(連同頂部的天線),總建 筑面積為128.60平方米。建筑外墻以鋁板和銀色反光玻璃裝嵌,大廈底層鋪砌深淺不一 的灰色花崗巖。整座大廈依靠四角12層高的巨形鋼柱支撐,內(nèi)外附加一系列包混凝土的 鋼焊斜撐,這不僅給大廈外觀帶來獨特的面貌,而且比傳統(tǒng)方法節(jié)省鋼材4成,且室內(nèi) 無柱,空間開闊。大廈底層平面呈52米×52米的正方形,沿兩條對角線分為4個三角形。 貝聿銘在此又一次發(fā)揮出他的設計天才,他著力刻畫建筑的嶄新造型,通過三角形母體 的巧妙變換,節(jié)節(jié)升高,造型簡潔明快又極富標志性,形成了香港城市輪廓線的一個制 高點。 太阪光的教堂,日本(1989年) 建筑師:安藤忠雄 教堂建筑的設計在安藤忠雄的作品群中是十分獨特的,因為這類建筑首先要能喚起 人精神上的共鳴,安藤忠雄正是以其抽象的、肅然的、靜寂的、純粹的、幾何學的空間 創(chuàng)造,讓人類精神找到了憩棲之所。大皈光的教堂,其設計是極端抽象簡潔的,僅為 113.04平方米的小教堂,位于大阪閑靜住宅街的一角。建筑只是簡潔的混凝土箱型,沒 有傳統(tǒng)教堂中標志性的尖塔,但它內(nèi)部是極富宗教意義的空間,呈現(xiàn)出一種靜謐的美, 與日本枯山水石庭園有著相同的氣氛。建筑的布置是根據(jù)用地內(nèi)原有木造教堂和牧師館 的位置以及與太陽的關系來決定的。禮拜堂正面的混凝土墻壁上,留出十字形切口,呈 現(xiàn)出光的十字架。建筑內(nèi)部盡可能減少開口,主體限定在對自然要素“光”的表現(xiàn)上。 這是安藤忠雄所謂的對自然進行抽象化作業(yè)。 畢爾巴鄂古根海姆美術館,西班牙(1995~1997年) 建筑師:F.蓋里 畢爾巴鄂古根海姆美術館由地方投資興建,紐約古根海姆博物館經(jīng)營并提供展品, 被認為是面向21世紀的博物館。這是建于西班牙畢爾巴鄂市的又一座古根海姆美術館。 該館建筑面積2.4萬平方米,位于勒維翁河濱。主要部分的體形彎扭復雜,難以名狀。 博物館造型由曲面塊體組合而成,內(nèi)部采用鋼結構,外表用閃閃發(fā)光的鈦金屬飾面,鈦 板總面積2.787萬平方米。造型的獨特是建筑師F.蓋里近幾年個人風格的繼續(xù);也是古 根海姆負責人的愿望,他們希望這幢建筑具有強烈的吸引力,成為城市的標致。 F.蓋里在設計過程中得助于航空設計使用的計算機軟件,它使F.蓋里的構思如虎添 翼。在總體布局中也進一步發(fā)揮了他的藝術包裝思想,但這次的“包裝”范圍遠遠大于 他的其他作品。而主要展館仍然是規(guī)整的。為利于布置展品,首層基座部分也是相對比 較規(guī)整的。動態(tài)徒勞部分主要是入口大廳和四周的輔助用房,變化的形態(tài)向上逐漸收縮。 博物館建在水邊,與城市立交橋形成有機的組合,這種嵌人城市肌里的構思也為造型獨 特的博物館增添了一些理論依據(jù)。 香港新國際機場,中國(1998年) 建筑師:N.福
僅供參考 滿意請采納 謝謝
三、23位北歐設計師風采篇
在20世紀20年代,大眾服務的設計主旨決定了北歐風格設計風靡世界。功能主義在1930年的斯德哥爾摩博覽會大放異彩,標志著其突破了斯堪的納維亞地區(qū),與世界接軌。
北歐風格將德國的崇尚實用功能理念和其本土的傳統(tǒng)工藝相結合,富有人情味的設計使得它享譽國際。它逐步形成系統(tǒng)獨特的風格于40年代。北歐設計的典型特征是崇尚自然、尊重傳統(tǒng)工藝技術。
20世紀中期的北歐經(jīng)濟的發(fā)展迅速使得北歐人擁有高福利的制度。但北歐人依然重視產(chǎn)品的實用性,簡單自然的審美觀依舊傳承。北歐的住宅文化和設計理念深受影響。故,即使是在工業(yè)時代的北歐產(chǎn)品設計都依然保留著關注用戶身心健康的人文關懷的要素。傳統(tǒng)和時尚創(chuàng)新被北歐設計師運用得淋漓盡致。
下面為你介紹23為北歐頂級設計師,希望能加深你對北歐設計的理解。
1 Borge Mogensen
Borge Mogensen 1914年出生于丹麥的奧爾堡,1936-1938年在丹麥哥本哈根工藝美術學校學習 家具 設計,然后 1938-1942年就讀于丹麥皇家學院美術學院,畢業(yè)后便進入 FDB 家具設計工作室擔任品牌總監(jiān)。
Borge Mogensen 致力于以設計符合大眾需求的家具為目標,他認為好的家具不應該僅供少數(shù)人品賞,而應該讓人人都能擁有,為了實現(xiàn)“讓每一個丹麥人都買得起高品質(zhì)家俱”的理想,Børge Mogensen 設計了一系列簡潔與實用功能兼具的平價家具。
Borge Mogensen 的風格著重在兼具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風格,并且注重功能主義,在 1940-1950年代以非洲為靈感,運用木材和皮革等材質(zhì)打造的椅子,成為 1950年代盛行于丹麥家具設計界的原始主義經(jīng)典之作。
1972年英年早逝的 Borge Mogensen 遺留許多經(jīng)典代表作品,如 1950年的 Hunting Chair、1958年的 Spanish Chair、1963年的 Wingback Chair 等等,Borge Mogensen 一生設計了無數(shù)高品質(zhì)經(jīng)典家具,在世人心中奠定不朽傳奇的地位,至今他的設計精神仍持續(xù)影響著全世界。
2 Janne Kyttanen
1974年出生于芬蘭 Hameenlinna 的設計師 Janne Kyttanen,是(Rapid prototyping)快速成型技術背后的領先人物,他運用了快速成型的技術發(fā)展出 3D 成型的工業(yè)設計產(chǎn)品。
2000年畢業(yè)后,Janne Kyttanen 帶著這些創(chuàng)作概念來到了之前曾經(jīng)站贊助他的高科技開發(fā)模具技術的 Materialize 公司。彼此合作的關系,開創(chuàng)了新的 Materialise .MGX 部門,透過 3D 成型技術創(chuàng)造了首批設計師款燈具,發(fā)表于2003年的米蘭家具展。Janne Kyttanen 革新的 3D 成型技術,大幅的改變了物件被生產(chǎn)制造的方式,為創(chuàng)意和現(xiàn)實生產(chǎn)之間的差距創(chuàng)造了更大的自由度。
設計師官網(wǎng):jannekyttanen.com
3 Peter Svarrer
1957年出生的 Peter Svarrer,1981年畢業(yè)于 Danish School of Decorative Art(丹麥裝飾藝術學院)。Peter Svarrer 除了經(jīng)營自己維持了二十多個年頭的玻璃工作坊之外,也于設計學院擔任講師的工作。1997年開始與丹麥歷史文化悠久的品牌 Holmegaard 合作設計玻璃器皿,并榮獲了國際上許多設計大獎的肯定。
Peter Svatter 是丹麥百年品牌 Holmegaard 過去十年來非常重要的設計動力。Peter Svatter 以對于玻璃材質(zhì)無可取代的熱忱和獨到的眼光,總是能將北歐生活環(huán)境的各種元素自然流露而設計作品之中。
設計師官網(wǎng):www.svarrerglas.dk
4 Tools Design
來自丹麥的設計團隊 Tools Design 由 Claus Jensen 以及 Henrik Holbæk 于1989年成立。以簡潔、創(chuàng)新的設計取向著稱的 Tools Design 設計團隊,于幾十年間迅速的囊括了全世界250多個設計獎項,可說是當代丹麥設計中最會得獎的領先設計代表。
Tools Design 的設計領域非常廣泛,設計產(chǎn)品從電器用品到醫(yī)療器材和居家生活用品都有。功能性十足與美感兼具的杰出作品一直是 Tools Design 的設計核心,以使用者的角度去接近產(chǎn)品,在關注美觀之余更不忘重要的實用性需求。1960年出生,畢業(yè)于哥本哈根皇家藝術學院工業(yè)設計系的 Henrik Holbæk 說道“我們要的是簡單、漂亮且真正有用途的產(chǎn)品!”。
身為居家生活用品品牌 Eva Solo 背后主力設計推手的 Tools Design,扮演了擁有近百年歷史淵源的丹麥品牌再次復興的重要角色?,F(xiàn)址根基于哥本哈根西北邊老工業(yè)區(qū)的 Tools Design,在這邊持續(xù)地為設計產(chǎn)品多增添一些“額外的元素”;潛力無限的設計團隊,挾著擅長管理設計產(chǎn)品與傳播交流的能力,創(chuàng)造出貼近生活風格的設計作品;Tools Design 持續(xù)地以美觀吸引人又極富巧思創(chuàng)新的功能性設計產(chǎn)品吸引全球目光。
設計師官網(wǎng):www.toolsdesign.com
Tools Design作品集點此:
5 Seppo Koho
Seppo Koho 出生于芬蘭 Rovaniemi,擁有藝術與建筑學位。經(jīng)過數(shù)年于建筑師事務所工作的豐富經(jīng)歷后,1995年,他在赫爾辛基成立了Interior and Design Studio Seppo Koho。Seppo Koho 擁有深厚的建筑與室內(nèi)設計專業(yè)知識,他憑借著從中擷取的空間觀念與美感,開始著手設計燈具,借由光源的柔和感來邀請空間更進一步的互動,也為專案客戶,如 Nokia 等,量身打造空間專屬的家具。
Seppo Koho 相當著重空間配置的平衡,獨特的細膩度是他在設計界的特色,他所創(chuàng)立的品牌 Secto Design Oy 充滿了北歐斯堪地納維亞風格,所發(fā)行的燈具系列也讓他在設計界當中具有相當高的知名度,并贏得多項美學相關的設計獎。
設計師官網(wǎng):www.sectodesign.fi
6 Nanna Ditzel
丹麥傳奇女設計師 Nanna Ditzel 有著豐沛的創(chuàng)造力,曾受專業(yè)細木工訓練的她,以大膽創(chuàng)新且符合大眾需求的家具設計聞名于世。在多數(shù)人都退休了的年紀,Nanna 始終在家具、珠寶飾品、織品設計的道路上創(chuàng)作不懈。
Nanna Ditzel 在戰(zhàn)后的年代持續(xù)實驗新材質(zhì)和科技技術。嘗試過各種玻璃纖維、柳條制品、橡膠等材質(zhì),也涉獵了多樣化的專業(yè)領域,如家具制作、珠寶設計、餐具、應用美術與織品創(chuàng)作。
1923年丹麥哥本哈根出生的 Nanna Ditzel,在參加丹麥皇家美術學院(Royal Academy of Fine Arts)之前就受過專業(yè)的木匠訓練。1946年畢業(yè)于家具設計學系后與第一任丈夫 Jørgen Ditzel 開了個人工作室。工作室經(jīng)營期間曾多次獲得米蘭三年展的銀獎和金獎肯定,直到1961年 Jørgen Ditzel 過世工作室才隨之結束。1962年 Nanna Ditzel 的 One Woman 展覽開始于世界各地展出,三十多年來巡回倫敦、柏林、紐約、維也納、倫敦、斯德哥爾摩、米蘭、巴黎、丹麥…等地。Nanna Ditzel 1996年獲得倫敦皇家藝術學會的皇家榮譽設計師的頭銜,1998年獲得丹麥文化部的終生藝術獎。
設計師官網(wǎng):www.nanna-ditzel-design.dk
7 Hans Sandgren Jakobsen
Hans Sandgren Jakobsen 1963年出生于丹麥哥本哈根,從小就受到細木工師傅爺爺?shù)挠绊懀茉缇蛯W會了木工的技藝。畢業(yè)于丹麥設計學院的他,獲得了一筆獎學金到美國和日本繼續(xù)設計的學習,而后加入了丹麥知名女設計師 Nanna Ditzel 的工作室。短短幾年的時間就獲得了許多知名大獎的肯定,是丹麥年輕一代設計師中備受矚目的新星。
是工匠同時也是設計師的 Hans Sandgren Jakobsen,認為設計不只是要美麗,還要有其功能、功用;設計并不是藝術,而是要符合人們普遍性使用的產(chǎn)品。Hans Sandgren Jakobsen 透過工匠技術的才華,能夠將功能性和極簡的形式完美結合。曾有許多游歷各國經(jīng)驗的他(美國、日本、西班牙…),往往能將旅行所見所聞轉化為創(chuàng)作的靈感和動力。
在設計的過程中創(chuàng)新、美學、功能性是 Hans Sandgren Jakobsen 格外重視的三個非常重要的元素。深受美國 Shakers(美國基督教震教派) 影響的 Hans Sandgren Jakobsen 同樣也堅信 “Beauty depends on functionality"。在現(xiàn)有的設計之上不斷尋求創(chuàng)新突破,以少即是多的簡單、干凈設計美學,創(chuàng)造一種經(jīng)得起時代考驗的普遍性。
設計師官網(wǎng):www.hans-sandgren-jakobsen.com
8 Verner Panton
丹麥最具影響力的設計師 Verner Panton,于哥本哈根皇家藝術學院研修建筑,但后來使他成名的并不是他的建筑作品,而是他所設計的生活用品與家具。
Panton 鮮明率直的用色技巧,擅用幾何圖像,創(chuàng)作許多充滿未來感的設計,每件作品都能激發(fā)出使用者無限的想像空間。而奠定這個風格的基礎則是 Panton 對色彩以及構造材料的大膽嘗試,而且他的確克服了許多觀念上與技術上的限制,成為今日家居設計界常用的材料 (如塑膠、壓克力、玻璃纖維、海綿橡膠…等) 的先驅,以及新的視覺與感官經(jīng)驗的開創(chuàng)者。
Verner Panton 在1959年率先實驗完成全世界第一張一體成型的塑膠射出椅,就是聞名全球的 Panton Chair,它不僅成為收藏經(jīng)典,也奠定了 Verner Panton 的地位。
設計師官網(wǎng):www.verner-panton.com
9 Trine Anderson
Trine 生長于丹麥一個叫做 Jylland 的小鎮(zhèn),家里經(jīng)營的是成衣廠,從小就極富設計天份的 Trine,就懂得利用廠里的剩布自己幫娃娃設計制作衣服。她在2005年創(chuàng)立了 Ferm-LIVING,她的作品融合了想像力與突破傳統(tǒng)的獨特風格,并將北 歐美 好的風景自然以一種時尚清新的角度,勾勒出流暢的線條與寫實的意境。設計師官網(wǎng):www.ferm-living.com
10 Poul Christiansen
1947年出生的丹麥建筑師 Poul Christiansen,1973年畢業(yè)于Royal Danish Academy of Fine Arts。1969-1987年間,Poul Christiansen 為百年燈具大廠 Le Klint 原本直線的褶皺燈具帶來了創(chuàng)新且令人期待的改變。
積極研發(fā)和突破技術上的困難,Poul Christiansen 將褶皺的工夫透過數(shù)學演算的改造,創(chuàng)造了更加美麗的建筑性外觀。弦弧的波浪和特殊處理的材質(zhì),表現(xiàn)出線條和光線的流動感。
Poul Christiansen 與俄籍設計師 Boris Berlin 于 1987 年設立了設計公司 Komplot Design,服務項目包含家具、工業(yè)設計、平面設計等。Komplot Design 受許多知名家具廠的青睞,包括 Gubi、Norman Copenhagen等,為 Gubi 設計的 The Gubi Chair 是利用創(chuàng)新 3-D 技術所制作的單板椅,收藏于紐約現(xiàn)代美術館 MOMA 并長期展示。
11 Monica Förster
瑞典當代家具設計的代表人物之一,Monica Förster 設計了許多國際知名的家具產(chǎn)品。出生于瑞典北方靠近極圈的村莊的她,作品以純粹的形式和新穎的材質(zhì)、科技著稱。常以跨領域且多元的方式創(chuàng)作,不斷的發(fā)明并革新工業(yè)設計的范疇。
Monica Förster 的工作室坐落于斯德哥爾摩,和國際大品牌 Cappellini、Poltrona Frau、De Padova、 Bernhardt、Whirlpool、Vibia、Tacchini、Modus、Offecct、Swedese 都有合作。長期和家具大廠共事的機會,讓 Monica Förster有充分的資源和機會,與頂尖的研發(fā)團隊共同合作,將不受限制的創(chuàng)新設計,付諸實現(xiàn)。Monica Förster 的設計代表的不只是一個個人,而是背后的團隊整體。
在國際間負有聲望的設計師 Monica Förster,從大自然和對于新材料、科技的好奇心中汲取靈感。北歐手工藝、亞洲美食、時尚、大自然。這些多元的片段組合了 Monica Förster 強烈、實用、詩意的設計產(chǎn)品。
設計師官網(wǎng):www.monicaforster.se
12 Mattias Ståhlbom
Mattias Ståhlbom 喜歡以簡單的想法開始,用簡易的方法、材質(zhì)去創(chuàng)造顯而易見,卻簡單不簡單的物件。
1971年出生的 Mattias Ståhlbom 是瑞典知名的建筑和設計師。Mattias Ståhlbom 于斯德哥爾摩的University of Arts, Crafts and Design 修習建筑和家具設計,同時于兩所當?shù)氐拇髮W修讀民族學和藝術。
替瑞典知名的公司設計家具和廚房用品,也曾在紐約的設計領域中工作。2002年開始和 Gabriella Gustafson 共同經(jīng)營位于斯德歌爾摩的建筑和設計事務所 TAF。從日常隨手可見的物品開始,借由設計的魔力讓人們更加珍惜生活中平凡的不平凡。
設計師官網(wǎng):www.tafarkitektkontor.se
13 Maija Isola
Maija Isola 是當代非常杰出的一位女設計師。她的作品受到多元文化圖像色彩的影響,帶有濃厚的民族風味與活潑的顏色層次。她為芬蘭品牌 Marimekko 所設計的花紋 UNIKKO (芬蘭文為罌粟花之意),已成為一種經(jīng)典風格的代表,其地位對北歐設計界來說完全無可取代。
1927年芬蘭出生的 Maija Isola,在赫爾辛基的 Central School of Industrial Arts 修習繪圖。是Printex(Marimekko的前身)公司聘請的第一位全職設計師,并成為室內(nèi)織品的首席設計師。她最著名的印花圖騰,Unikko,至今仍然是 Marrimekko 的注冊商標。
Maija Isola 是位多才多藝且大膽用色的藝術家,創(chuàng)作過五百多幅的設計圖畫。旅行南斯拉夫、意大利、阿爾及利亞的經(jīng)歷為她的設計融合了多國不同文化風格的靈感。1980年代開始和女兒(Kristina)共同設計更為大膽的圖像、裝飾性設計,Kristina 現(xiàn)今持續(xù)在 Marimekko 擔任設計師。
14 Klaus Rath
Klaus Rath 在1990年畢業(yè)于 Aarhus 建筑學院工業(yè)設計學系,成為一名工業(yè)設計師。。自1990年至1996年,他為位于 Billund 的樂高集團旗下 Modulex A/S 擔任設計工作。1997 年他成立 Klaus Rath Design 設計公司,并為 西門子 、Motorola 、Modulex 和 GN Netcom 及 其他 許多品牌設計。
Klaus Rath 的設計強調(diào)技術工藝,他將科技與技藝作完美結合。他不但研發(fā)高科技的生產(chǎn)方式,也因此他擁有兩項的創(chuàng)新設計的技術專利,同時,他的設計特色線條干凈俐落,功能簡單實用,始終保持斯堪的納維亞設計的傳統(tǒng)。
設計師官網(wǎng):rathdesign.dk
15 John Brauer
設計師 John Brauer 1960年出生于丹麥,旅行世界各地的經(jīng)驗,讓他幾乎體驗過了全世界的各種探險和工作的經(jīng)驗,也探訪和收集了各種文化印象,這些豐富的生活體驗和橫跨多個領域的興趣與探索研究,讓他對于不同的文化有著多面向而深入的了解,造就了他廣闊而開放的心胸和豐富的設計靈感泉源。
透過深入的參與設計過程和追求開發(fā)商品的新價值是 John Brauer 的設計風格,他的設計理念是傳達物品深層的意涵和為它們創(chuàng)造新的價值,2007年得到 British Industry Awards 英國工業(yè)獎的 Illusion 魔幻巾桌,就是用創(chuàng)新的工法打造自然本質(zhì)的形狀,就是一個成功例子。
16 Arne Jacobsen
丹麥最具影響力的建筑師暨工業(yè)設計師 Arne Jacobsen,可謂是丹麥“機能主義”的頭號人物,也是北歐簡約設計的最大代表。Arne Jacobsen 設計的知名經(jīng)典椅如 Egg Chair、Ant Chair、Swan Chair 身上即可看出,完全沒有多余的線條或是結構,以最簡單的曲線達到椅子最佳的使用功能,美麗典雅的姿態(tài)歷久彌堅。
就讀丹麥皇家藝術學院的 Arne Jacobsen,畢業(yè)后即贏得丹麥建筑協(xié)會所舉辦的未來房屋設計競賽“House of Future”,此后他的名聲與超現(xiàn)代的設計風格即迅速散播開來。Jacobsen 的設計皆經(jīng)過極精密的計算,要求完美到最細微的部分。例如幫英國牛津大學設計 St. Catherine 學院時,他還特別要求在合約上著名,該片土地上所有范圍皆由他來完成設計,包括景觀以及配件,此學院日后也成了他的代表作。
設計師官網(wǎng):www.arne-jacobsen.com
17 Jakob Wagner
Jakob Wagner 是北歐非常突出的當代設計師,設計了許多獲獎無數(shù)且收藏于博物館之中的作品。他的作品常常出現(xiàn)在北歐和世界各地的展覽中。
1963年丹麥哥本哈根出生,1992年畢業(yè)于瑞士 Art Center in Montreux 的產(chǎn)品設計系。同年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初期和運動、專業(yè)器材公司合作,如 Porsche 和 Pioneer。后來設計開始轉移到居家物件。
Jakob Wagner 的設計常以強烈的對比表現(xiàn)不同特質(zhì)間的張力,讓看似對立的概念相結合,動與靜、男與女、有機與幾何…等。透過這種張力為產(chǎn)品注入了新生命,挑戰(zhàn)感官的同時不斷誘惑、吸引著我們的感受和情感。Jakob Wagner 設計的動能也來自于這些充滿意涵的各式形體。
設計師官網(wǎng):www.jakobwagner.dk
18 Hans J. Wegner
Hans J. Wegner 1914年丹麥出生于鞋匠家庭。于17歲那年完成木匠學徒的學業(yè),20歲便到哥本哈根的School of Arts and Crafts 就學。
年輕建筑師 Wegner 和許多設計前輩都有共事的機緣。1940年加入了 Arne Jacobsen 和 Erik Møller 興建 Århus 市政廳的家具設計工作,同年 Wegner 和木匠大師 Johannes Hansen 共同合作,造就了他更上一層的技藝。
1943年創(chuàng)立了自己的設計工作室,隔年便開始了一系列中國椅的創(chuàng)造。中國椅的發(fā)想是從丹麥商人的照片中擷取明式椅的靈感而來,其中的一款 “Wishbone Chair”,是1949年至今最熱銷且受歡迎的 Wegner 椅之一。
1949年設計的 Round Chair 登上了美國 Interior 雜志的頭版,同時被譽為 ─ 世界上最美麗的椅子。Round Chair 在各種重要的國際場合中屢屢出現(xiàn),例如1960年美國副總統(tǒng)尼克森和甘乃迪的總統(tǒng)電視辯論會和2009年哥本哈根聯(lián)合國氣候變遷會議等。Hans J. Wegner 木匠和設計師的完美結合,將最 美的 形式以精確的技法忠實呈現(xiàn)。
19 Form Us With Love
FORM US WITH LOVE 用一個字來形容自己─dedication。這個瑞典的年輕設計工作室不會乖乖等著好事憑空降臨,而是主動去創(chuàng)造和拓展屬于自己的設計。FORM US WITH LOVE 設計的領域很廣,產(chǎn)品設計相關的一切都是 FUWL 關心的對象。
由John Löfgren、Jonas Pettersson、Petrus Palmér 于 2005 年成立的 Form Us With Love。三人在 Kalmer University 的產(chǎn)品設計課程中認識彼此。Form Us With Love 以 Innovation、Interaction 和 Love 為設計哲學。
對 FUWL 來說,和各大家具廠牌合作(Axcent、Zero、Design House Stockholm、Materia、Mitab、Muuto 等)最大的收獲不在產(chǎn)品的結果,而是整個過程中思考、創(chuàng)造、設計生產(chǎn)的經(jīng)驗。這些合作的經(jīng)驗不斷刺激著 FUWL 用創(chuàng)新的切入點,把屬于 21 世紀的極簡風格中滲入了一些風趣和幽默感。
設計師官網(wǎng):www.formuswithlove.se
20 Eero Saarinen
Eero Saarinen 是二十世紀最多產(chǎn)、顛覆傳統(tǒng)、具爭議性的建筑師之一。Eero Saarinen 生長在一個設計世家,母親是紡織藝術家 Loja Saarinen,父親 Eliel Saarinen 是有著名的建筑師和土地規(guī)劃員,姐姐也是名室內(nèi)設計師。
揚名國內(nèi)外的建筑設計形塑了二戰(zhàn)后美國的國際形象,杜勒斯國際機場、圣路易紀念拱門、通用汽車公司技術中心、甘乃迪國際機場的 TWA Terminal,這些美國價值的強力象征是 Eero Saarinen 的代表作品。
創(chuàng)作生涯都有家具設計的產(chǎn)出,Eero Saarinen 豐富、靈巧、高度原創(chuàng)的家具,可說是美國 50 年代家具設計的代表。1940 年和 Charles Eames 共獲 MOMA 有機家具設計比賽的第一名(Organic Armchair),后與 Knoll Associates 長期合作的關系。新材質(zhì)的使用、建構技術和雕塑形式的創(chuàng)新,使得 Eero Saarinen 設計的每個物件都有強烈的建筑質(zhì)感在其中。
設計師官網(wǎng):www.eerosaarinen.net
21 Eero Aarnio
Eero Aarnio 1932 年生于芬蘭,于 1954 年至 1957 年求學赫爾辛基的 Institute of Industrial Arts,并在 1962 年成立個人工作室,從事室內(nèi)設計與工業(yè)設計。他的許多作品享譽全球的國際知名度,并獲得許多工業(yè)設計獎項。
身兼教授、室內(nèi)設計師的他于1960年開始挑戰(zhàn)打破傳統(tǒng)家具設計規(guī)范,改以塑膠塑料、多元繽紛的色系與有機形式等實驗,創(chuàng)造出更新穎更具機能性的時尚家具。
他所設計的塑料作品自此 聞名于世,1963年他以玻璃纖維所設計的椅子the Ball、1968年的Bubble,不但在當時因準確反應出普普文化(the Pop Culture)而引起廣大回響,仍是設計界的指標。玻璃纖維并成為Eero Aarnio最愛使用的材質(zhì)之ㄧ。
Eero Aarnio的作品揉合了文化、流行、美學與機能。在國際間獲獎無數(shù),全球各大指標性博物館如倫敦的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紐約的MoMA、德國的Vitra Design Museum都有收藏并展出其作品。
設計師官網(wǎng):www.eeroaarnio.com
22 Björn Dahlström
Björn Dahlström 是瑞典極為著名的設計師,50年代出生的他,在70年代從事的是平面與動畫設計,1982年他成立了自己的設計公司,初期專注于Ericsson、 Scania、Atlas Copco…等幾家大公司的平面設計案。
慢慢的,Björn 開始將他的設計才華延伸至產(chǎn)品設計,種類眾多,例如:Playsam 的兒童玩具、Skeppshult 腳踏車、Krups 咖啡機、Marimekko 布料花色設計、Magis、Plank 以及 David design 的家俱。他的風格低調(diào)簡約,并具有無法取代的獨特優(yōu)雅。
設計師官網(wǎng):www.dahlstromdesign.se
23 Alvar Aalto
Alvar Aalto 可謂是開啟北歐現(xiàn)代化設計的重要人物,領域涵蓋建筑、家具、織品、玻璃藝品等。出生于芬蘭的小鎮(zhèn) Kuortane,成長的地方坐擁最美麗的自然美景與夢幻湖泊。從小 Alvar Aalto 就展現(xiàn)藝術天份,對于繪畫、美術特別擅長,十四歲時就開始幫地方出版物繪圖插畫。雖然長大后成為建筑師,小時后的 Alvar Aalto 對電影等很有興趣,還曾在自家頂樓搭了小的戲蓬。
Alvar Aalto 對于創(chuàng)造戲劇化的空間有他獨到之處,因此在經(jīng)濟起飛的 20 世紀初期,全球風靡規(guī)格化與大量生產(chǎn)的時代,他可以巧妙地將建筑融合感性和標準化,讓建筑物展現(xiàn)其自然的有機性。Alvar Aalto 的設計風格一路從早期古典、機能、有機、到后期實驗性質(zhì)、紀念性質(zhì)的作品,可看到他不斷在創(chuàng)造經(jīng)典,早期就受到 Le Corbusier 的注目,建筑大師 Frank Lloyd Wright 則稱他為天才。
身為才氣縱橫、全方位的設計師,Alvar Aalto 不單設計建筑,還包含內(nèi)部的室內(nèi)設計,細微到家具、燈具、飾品都可以看到他的作品。Paimio 扶手椅即是結合曲木技術與完美弧度而全球知名的經(jīng)典作品。1935 年 Alvar Aalto 創(chuàng)立 Artek,主要生產(chǎn)他的設計家具。
逝世于 1976 年,Alvar Aalto 給后人留下豐富的建筑語匯,成功的將芬蘭傳統(tǒng)結合現(xiàn)代工藝,創(chuàng)造令人感動的建筑物,不但合乎機能,也表現(xiàn)許多人文主義。
設計師官網(wǎng): www.alvaraalto.fi
終わる ↑
若谷設計原創(chuàng)文章,未經(jīng)許可請勿轉載
(圖文來自于Design A-Z官網(wǎng):http://www.daz.com.tw/)
微信公共平臺搜索: RuoguDesign
主編微信號: liluli10
新浪微博搜索: 若谷設計
長按二維碼 一鍵關注
↓「往期精彩」
四、萊昂·戈雷茨卡(Leon Goretzka)出生地在哪?當?shù)赜惺裁粗包c?
在波鴻,你可以在歷史古跡與現(xiàn)代元素中尋找差異,在精彩的城市生活與美味餐飲中得到全身心的釋放。建于卡爾大帝時期的圣·彼得和保羅修道院教堂是城市的地標之一;波鴻世紀禮堂是魯爾藝術節(jié)重要的活動場地之一;而在波鴻的劇院中則可以欣賞到著名音樂劇《星光快車》
體驗城市生活與美味餐飲的美妙樂章,那就去熱鬧的百慕大三角帶(Bermudadreieck)吧。位于市中心的百慕大三角帶是魯爾區(qū)規(guī)模最大、名聲最響的餐飲區(qū),更是遠近聞名的酒吧區(qū)。這里分布著不計其數(shù)的小酒館,很多設有露天啤酒園。除此之外,百慕大三角帶地區(qū)還有三十來家價位不等、風格迥異的餐廳。啤酒是這里的首選,當然雞尾酒也不容錯過。順便提一下,這里的咖喱香腸味道與柏林不分伯仲,也是百慕大三角帶夜晚不可或缺的一份子。
波鴻這座城市已有大約680年的歷史。對魯爾地區(qū) (Ruhrgebiet) 內(nèi)的城市影響最大最為特別的就是工業(yè)化時代。隨著煤礦的發(fā)現(xiàn)和開采,這座城市開始逐步地發(fā)展和繁榮。難以計數(shù)的眾多文物古跡講述了這段歷史,如威斯特法倫工業(yè)博物館 (Westf_lisches Industriemuseum) 和波鴻世紀禮堂 (Jahrhunderthalle Bochum)。
漢諾威礦區(qū)/克尼爾普斯礦區(qū)威斯特法倫工業(yè)博物館
長達二百年工業(yè)化的古老歷史在八個地方生動地再現(xiàn)。與萊茵河工業(yè)博物館 (Rheinisches Industriemuseum) 一起組成的博物館群在歐洲是獨一無二的。位于波鴻的漢諾威礦區(qū) (Zeche Hannover) 是古老的場所之一。這里展示了魯爾工業(yè)區(qū) (Ruhrgebiet) 的產(chǎn)生史。年齡較小的參觀者可以在克尼爾普斯礦區(qū) (Zeche Knirps) 寓教于樂地體驗一座礦山的作業(yè)流程。
波鴻世紀禮堂
令人印象深刻的波鴻世紀禮堂 (Jahrhunderthalle Bochum) 建于1902年左右,曾為舉辦國際埃姆舍建筑展覽 (Internationale Bauausstellung Emscher) 而重新修繕,現(xiàn)在用作文化和體育活動場所。通風的鋼鐵建筑物是“魯爾藝術節(jié) (Ruhr Triennale)”最重要的活動場所之一。
圣·彼得和保羅修道院教堂
圣·彼得和保羅修道院教堂 (Propsteikirche St.Peter und Paul) 是以威斯特法倫哥特式重建的三堂廳堂式教堂,它的建立可以追溯到785至800年間卡爾大帝 (Karlder Gro_e) 在位期間。68米高的教堂塔是這座城市的標志。教堂內(nèi)部眾多不同歷史時期的藝術品值得一看。在它們之中有1175年左右的羅馬式的洗禮盆、1352年帶有基督像的主祭壇以及保存圣普柏度 (Heilige Perpetua) 和她的女奴費利齊塔斯 (Felicitas) 遺骨的匣子。
德國采礦博物館
波鴻的博物館豐富多樣,以眾多主題內(nèi)容和知識信息吸引著感興趣的參觀者。游人也可以自己選擇到地下去了解采礦世界,或欣賞浩瀚的星空。德國采礦博物館 (Deutsches Bergbau-Museum) 是德國參觀人數(shù)最多的博物館之一,人們在這里既可以參觀展示數(shù)日的展覽,也可以在地下參觀真實的可參觀礦井。站在世界最重要的采礦博物館的提升井架上,人們可以遠遠望到波鴻和魯爾區(qū) (Ruhrgebiet) 秀麗的景色。
波鴻蔡司天文館
美妙的太空之旅就從這里開始。在這里,人們可以察看不同方位的星星,借助于大型視頻投影、電腦模擬和一個六聲道的裝置,人們在蔡司天文館 (Zeiss Planetarium) 的參觀將成為一次太空冒險體驗。這里的節(jié)目每年變換數(shù)次,所以博物館的節(jié)目可以說百看不厭。
魯爾河谷列車
波鴻豐富多彩的周邊地區(qū)能夠帶給人們很多歡樂。人們可以坐上懷古列車旅行,或是參觀水上城堡,不僅這些,在波鴻的周邊地區(qū)人們還可以進行許多其他活動。從哈根 (Hagen) 主火車站至波鴻_達爾豪森火車博物館 (Eisenbahnmuseum Bochum-Dahlhausen) 有一段懷古列車鐵路,博物館的火車往來其間。乘火車穿越魯爾河谷 (Ruhrtal) 將是一次無與倫比的體驗,因為這里的河谷自然風光異常美麗。
施蒂佩爾圣地/西妥教團修道院
施蒂佩爾 (Stiepel) 教區(qū)屬于魯爾區(qū)建立最古老的教區(qū)之一。它是圣母朝圣之地,來訪者可以在這里冥想靜修和祈禱,或者只是愜意地散步。
凱姆納德之家水上城堡
凱姆納德之家水上城堡 (Wasserburg Haus Kemnade) 距離魯爾 (Ruhr) 很近,這座被水渠環(huán)繞的城堡產(chǎn)生于14世紀。深沉厚重的圍墻使人們回想起早已逝去的那個時代。這座城堡現(xiàn)在擁有北萊茵_威斯特法倫州 (Nordrhein-Westfalen) 最大的樂器收藏館和德國最大的存錢罐收藏館。
波鴻 Botanischer Garten
大自然愛好者在魯爾區(qū) (Ruhrgebiet) 也能收獲不少歡樂。波鴻的城市公園和植物園適合長距離散步,于明格湖 (_mminger See) 則向全家人提供娛樂和豐富多彩的活動。波鴻的植物園 (Botanischer Garten) 不僅被用作大學的教學基地,也可以使感興趣的參觀者獲得植物世界不同方面的知識。多汁植物屋 (Sukkulentenhaus)、熱帶屋 (Tropenhaus) 和中國花園 (Chinesischer Garten) 是這里最特別的景點。大自然愛好者在與之相鄰的洛滕塔爾 (Lottental) 還能發(fā)現(xiàn)一片原始的自然風光。
于明格湖
于明格湖 (_mminger See) 位于厄爾巴赫塔爾 (_lbachtal) 的綠化帶里,它如今是一個現(xiàn)代的就近休養(yǎng)地區(qū)。湖中小島上的一個鳥類保護區(qū)被用作鳥類的繁育喂養(yǎng)基地。另外,一座仿威斯特法倫農(nóng)莊的建筑同時也是“波鴻最大的啤酒花園”邀請人們前來做客。
波鴻城市公園
位于內(nèi)城的城市公園 (Stadtpark) 是仿照英國花園的格局而建。擁有玫瑰園、噴泉和浪漫的乘船漫游池塘的波鴻城市公園是北萊茵_威斯特法倫州 (Nordrhein-Westfalen) 最美麗的英式花園之一。
劇院
波鴻市有超過20家劇院。Schauspielhaus Bochum:1915年在 Varietétheater (1908) 的基礎上設立的市立劇院。一戰(zhàn)期間杜塞爾多夫的市立劇團轉移到此做訪問演出。Schon bald machte sich das Theater als Shakespeare-Bühne einen Namen。二戰(zhàn)中幾乎被完全摧毀,1954年在舊的基礎上重建,本身亦是值得一看的建筑藝術 (設計師:Gerhard Graubner)。
https://baike.baidu.com/item/波鴻/1345260?fromModule=lemma_search-box
位于波鴻的蔡司天文館復制了地球上的星空景觀。9000多顆閃亮的星星照亮了天文館的天空,創(chuàng)造出令人印象深刻的視覺效果。
一臺中央投影儀將夜空的圖像投射到穹頂之下,使游客對上方的天空有一個真實的印象。房間里有超過250張舒適的扶手椅,以便游客可以坐下來欣賞美景。
先進的數(shù)字技術使整個穹頂充滿了遙遠的世界和星系。一系列的圖像和視頻出現(xiàn)在節(jié)目中,解釋宇宙的相互聯(lián)系。令人驚嘆的視覺展示主要是由天文學家、技術人員和圖形藝術家組成的團隊完成的。投影室周圍的走廊是永久和臨時展覽的所在地,提供了對宇宙主題的進一步了解,并確保兒童也能享受這種體驗。講座、音頻劇、音樂表演和朗誦也出現(xiàn)在天文館的議程上
采礦博物館
自1930年首次開放以來,這個世界上最大的采礦博物館已經(jīng)發(fā)展成為今天的卓越景點。即使在20米深的地方,它對采礦業(yè)的迷人見解,包括考古和歷史方面的見解,也不禁讓游客感到驚訝。
互動式采礦博物館的展覽面積約為13,000平方米,甚至還有一個以真實隧道為特色的重建礦山。事實上,整個隧道系統(tǒng)綿延2.5公里,深度為20米。游客可以通過軌道從一個站到另一個站,讓他們真正了解到過去礦工們所瀏覽的世界。礦井模擬器可以讓游客體驗到下降到1200米深處的感覺。
地面上的常設展覽提供了各種迷人的信息,使人們對采礦世界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古往今來的無數(shù)展品使之成為可能,復制品、多媒體元素和可觸摸的物品使一切都變得生動。過去的設備、機械和工具,以及現(xiàn)代的采礦業(yè)都是展示的重點。礦物、礦石和儲存設施是博物館涵蓋的其他主題之一,這里還收藏了大量的礦工燈。博物館還討論了為什么在現(xiàn)代仍然需要采礦。
以上就是小編對于德國著名景觀設計師問題和相關問題的解答了,如有疑問,可撥打網(wǎng)站上的電話,或添加微信:1454722008
推薦閱讀:
德國傳統(tǒng)景觀設計(德國傳統(tǒng)景觀設計圖)
合作協(xié)議書范本 二人(合作協(xié)議書范本 二人免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