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前位置:首頁 > 創(chuàng)意學院 > 空間設計 > 專題列表 > 正文
德國平面設計(德國平面設計風格)
大家好!今天讓創(chuàng)意嶺的小編來大家介紹下關于德國平面設計的問題,以下是小編對此問題的歸納整理,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創(chuàng)意嶺作為行業(yè)內(nèi)優(yōu)秀企業(yè),服務客戶遍布全國,設計相關業(yè)務請撥打175-8598-2043,或微信:1454722008
本文目錄:
一、國外著名的平面設計師有哪些?作品有哪些?
1、馬克·紐森
馬克·紐森,著名工業(yè)設計師,澳大利亞人,祖先移民自希臘及愛琴海一帶,即是希臘人。它的作品有新秀麗11-3583-2006拉桿箱;獲獎的設計Talby手機;Zvezdochka運動鞋;Strelka餐具;IdealStandard浴室設計;IdealStandard龍頭等。
2、岡特·蘭堡
岡特·蘭堡是德國著名設計師,出生地麥克蘭堡地區(qū),它的主要作品是土豆系列招貼畫。土豆系列招貼,每個畫面都是以土豆為表現(xiàn)主題,不同的是對土豆的處理方式。
他將土豆削皮、纏繞、切塊、上色,再堆砌??不同的組成形式之間存在著某些共同點,那就是蘭堡在構圖時把土豆形的輪廓線和塊的色彩結合在一起。輪廓線和色彩是繪畫中最能表現(xiàn)區(qū)域的元素,蘭堡將這個原理嫁接到招貼上同樣取得了非同凡響的效果。
3、路易吉·克拉尼
路易吉·克拉尼出生于德國柏林,早在50年代,他就為多家公司設計跑車和汽艇,他的作品包括世界上第一輛單體構造的跑車BMW700。
克拉尼用他極富想象力的創(chuàng)作手法設計了大量的運輸工具、日常用品和家用電器,被國際設計界公認為“21世紀的達·芬奇”。他設計了大量造型極為夸張的作品,希望通過更自由的設計實現(xiàn)想象中的形態(tài),故被稱為“設計怪杰”。
4、西摩·切瓦斯特
國際著名設計大師,畢業(yè)于美國Cooper州立藝術學院,1954年創(chuàng)立著名的波什平集團公司,國際平面設計師聯(lián)盟AGI、AIGA會員,領導了20世紀新美國視覺設計運動,他與福田繁雄、岡特蘭堡并稱“世界三大平面設計師"。
他的作品有《消除口臭》、《三分錢的歌劇》等,《三分錢的歌劇》是切瓦斯特的一幅畫冊封面作品,他利用平面設計中不同的風格,如德國表現(xiàn)主義的木刻、超現(xiàn)實主義的空間布局以及大膽的色彩表現(xiàn)與畫冊的宣傳功能、歌劇的音樂調(diào)性相呼應。
5、杉浦康平
杉浦康平,平面設計大師、書籍設計家、教育家、神戶藝術工科大學教授。亞洲圖像研究學者第一人,并多次策劃構成有關亞洲文化的展覽會、音樂會和書籍設計,以其獨特的方法論將意識領域世界形象化,對新一代創(chuàng)作者影響甚大。
主要著作有:《來自維加阿爾的報道》、《亞洲的宇宙觀》、《曼陀羅的世界》、《眼球中的曼陀羅》、《用立體看星星》、《日本形、亞洲形》、《文字的宇宙》、《文字的節(jié)日》、《圓相的藝術工學》。
1996年NHK電視臺教育節(jié)目播放的《形狀誕生》是綜合了杉浦先生的創(chuàng)作原理而編成的,1997年出版發(fā)行。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馬克·紐森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岡特·蘭堡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路易吉·克拉尼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西摩·切瓦斯特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杉浦康平
二、最全面的45種平面類設計風格
平面設計風格,是指具有相同或者類似材質(zhì)、形狀、色彩等特征的設計作品,它們有著共通的設計思想或表現(xiàn)技法。敢于嘗試不同的平面設計風格,便能打破千篇一律的視覺形式,能讓你的設計作品變得更加多元,實現(xiàn)自我突破。
設計風格沒有固定的套路和模式,每個人都可以自創(chuàng)獨有的風格和形式,接下來列舉的43種風格就是在以往的實踐基礎上,取得非常好的效果而總結出來的,具有很強的實用性,適合平面設計、視覺設計、包裝設計、廣告設計、印刷設計、UI設計、界面設計、動畫設計、PPT設計等,所有平面類的設計。
作為平面設計師或初學者,知曉并了解這些設計風格,一方面能夠幫助我們開拓設計視野,另一方面,也能讓我們更好的去分類解讀市面上紛繁復雜的設計作品,并擁有更廣闊的創(chuàng)作思路,讓你不再為視覺設計的形式感而發(fā)愁,更能不斷地”看、思、學、做、用“,從而也讓自己盡早邁入優(yōu)秀設計師的行列里面去。
平面設計的風格有多少種?說實話,也不可能完全知道,因為平面設計的風格總是充滿創(chuàng)造性的、開放、多元。但我可以肯定的是:下面羅列的這些風格,是目前你所能看到的最齊全的匯總,能幫你在腦海中,建立起類似元素周期表的風格分類。
在闡述這些設計風格之前,我先解釋一下國際主義設計風格。
1、國際主義風格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后,平面設計經(jīng)歷了一段時間不長的停滯。由于大戰(zhàn)對于歐洲和亞洲各個國家?guī)砹司薮蟮膭?chuàng)傷,除了美國之外,國際的平面設計在風格上沒有什么創(chuàng)新。經(jīng)濟的逐漸恢復和發(fā)展,促使了設計在二戰(zhàn)后的發(fā)展,而市場的日趨國際化又對于設計的國際化面貌和特點提出了新的要求。到20世紀50年代期間,一種嶄新的平面設計風格終于在聯(lián)邦德國與瑞士形成,被稱為“瑞士平面設計風格”(Swiss Design)。
由于這種風格簡單明確,傳達功能準確,因此很快流行全世界,成為二戰(zhàn)后影響最大、國際最流行的設計風格,因此又被稱為“國際主義平面設計風格”(the International Typographic Style)。
瑞士的國際主義平面設計是1959年瑞士出版《新平面設計》雜志時真正形成氣候的。這本刊物是由維瓦萊利和其它三個巴賽爾設計家聯(lián)合發(fā)行的,另外三個人是查里·羅斯,約瑟夫·穆勒·布魯克曼、漢斯·紐伯格。這本采用3種文字(英文、法文和德文)發(fā)行的刊物成為瑞士國際主義平面設計風格的基本陣地,成為國際主義平面設計風格的中心和發(fā)源地,在平面設計史中具有重要意義。這份刊物最重要的作用在于把瑞士設計家的探索、試驗、設計哲學和設計觀念、新的瑞士平面設計方法論傳達給世界各國的設計界,從而影響世界各國,促進瑞士平面設計風格成為國際主義風格。
我們詳細介紹一下國際主義平面設計風格精神領導人約瑟夫·穆勒·布魯克曼。
1934年至1936年他在蘇黎世當學徒,1936年開設了自己的設計事務所,專門從事平面設計和展覽設計,也兼攝影工作。
1945年戰(zhàn)后集中在展示設計和插圖設計,為各種劇院設計布景。
1951年,蘇黎世音樂廳演唱會海報,蘇黎世湯豪勒-格什沙夫特音樂會(the Tonhalle-Gesellschaft,Zurich,1951)
1958年,瑞士《新現(xiàn)代設計》發(fā)行人,主要編輯。
1957-1960年,蘇黎世藝術學院教授
1963年,德國烏爾姆設計學院擔任教授
20世紀60年代,蘇黎世國際機場視覺傳達系統(tǒng)(the SIGNAGE system,Zurichairport,late 1970)
20世紀70年代,瑞士聯(lián)邦鐵路視覺傳達系統(tǒng)(Swiss Federal Railways,SBB)
1967-1988年為IBM的顧問
1996年8月 去世
平面設計著作:
《視覺傳達史》:1971 "Geschichte der visuellen Kommunikation" (A History of Visual Communication) "
《海報史》:Geschichte des Plakats" (A History of the Poster)
《平面設計網(wǎng)格體系》:1981 Published “Grid Systems in Graphic Design.”
《攝影海報-起源到現(xiàn)在》: 1989 Published “Fotoplakate - Von den Anfangen bis zur Gegenwart” (Photographic Posters - From their Origins to the Present Day)
設計思想:追求絕對的設計,主張非人格化、系統(tǒng)化、規(guī)范化和工整的原則,主張設計以傳達功能優(yōu)秀為最高目的宗旨;為了達到傳達目的,設計加個人的偏好、顧客的特殊要求、宣傳的壓力都應該漠視不顧,唯一重要的是設計反應的時代感、現(xiàn)代感;設計應該以傳達功能優(yōu)秀為最高宗旨,充滿活力和生動。
他的平面設計處理非常簡明扼要,既有高度的視覺傳達功能性,又有強烈的時代感,簡單、明晰。他采用的攝影資料,都將攝影本身變成設計的元素,賦予攝影新的功能,他的攝影拼貼都非常強烈,并且結構簡單,突出主題,能夠使觀眾一目了然海報傳達的內(nèi)容。
他強調(diào)設計的社會使命及功能,在這一點上,他與包豪斯的奠基人一樣,具有鮮明的現(xiàn)代主義設計運動的色彩,是一個主張社會工程目的具體的平面設計家。他在20世紀60年代設計了蘇黎世國際機場的視覺傳達系統(tǒng),20世紀70年代又設計了瑞士的聯(lián)邦鐵路視覺傳達系統(tǒng),都有很高的功能性和簡單易懂的特性,是他設計哲學的最好范例。
國際主義風格的根源應該說是與現(xiàn)代主義設計運動一脈相承的,特別是與包豪斯和荷蘭的“風格派”運動等有密切的關系。國際主義平面設計運動和現(xiàn)代主義設計運動的兩個關鍵人物,西奧·巴爾莫(1902-1965)和馬克斯·比爾(1908-),都是畢業(yè)于包豪斯的瑞士平面設計師。巴爾莫是最早采用完全的、絕對的數(shù)學方式從事平面設計構造的設計家之一。馬克斯·比爾則重視設計的一致性和統(tǒng)一性。1950年,比爾擔任聯(lián)邦德國“烏爾姆設計學院 ”(theHochschulefurGestaltunginUlm)的第一任校長。烏爾姆學院與戰(zhàn)前的包豪斯設計學院是一脈相承的,最大的要點就是要把設計作為社會工程的組成部分,而避免美國設計簡單赤裸的商業(yè)傾向。烏爾姆設計學院對于奠定國際主義設計風格起到?jīng)Q定性的作用。
50年代形成的國際主義風格的核心部分是無飾線字體的發(fā)展及廣泛采用。新一代的平面設計家采用一種直接了當?shù)男聼o飾線體,達到高度的、毫無掩飾的視覺傳達目的。1954年,在巴黎工作的瑞士平面設計家阿德里安·弗魯提格(1928-),創(chuàng)造了一套共有21個不同大小字號的新無飾線體,稱為“通用體 ”(Univers)。50年代初期,阿明·霍夫曼和另外一個瑞士設計家馬克斯·梅丁格合作創(chuàng)造出“新哈斯-格羅特斯克體”。1961年,新哈斯體在聯(lián)邦德國正式出品,新名稱是“赫爾維提加體”(Helvetica)。這種字體設計得非常完美,因此成為50年代到70年代當中最流行的字體。赫爾曼·扎夫(1918-)在40年代和50年代期間設計的幾種字體被視為字體設計上的重大發(fā)展,如“帕拉丁洛體(Palatino1950)”,“米奧體(Melior1952)”,“奧帕迪瑪體(Optima1958)”,扎夫的字體設計達到一個兼有功能特點和優(yōu)雅細節(jié)的高度。。
作為二戰(zhàn)前后最重要的平面設計中心之一,瑞士的巴塞爾和蘇黎世兩個城市對國際主義風格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成為一個設計中心地區(qū),涌現(xiàn)出了像艾米爾· 路德(1914-1970)、阿明·霍夫曼(1920-)這樣重要的平面設計師。瑞士的國際平面設計風格是在1959年瑞士出版《新平面設計》雜志時真正形成氣候的。這本刊物是瑞士國際主義平面設計風格的基本陣地、中心和發(fā)源地,在平面設計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義。
瑞士的國際主義平面設計在美國引起很大的震動,并在美國得到高速發(fā)展和廣泛運用。最早促進國際主義在美國發(fā)展的是洛爾·馬?。?922-)。他于1947年開始在美國辛辛那提美術博物館擔任平面設計工作,他放棄了美國當時流行的寫實插畫方式而采用國際主義設計博物館的展覽、刊物和海報。另外一個把國際主義風格介紹到美國、并且推廣的是洛杉磯平面設計家魯?shù)婪颉さ隆す耍?924-)。瑞士國際主義平面設計風格從50年代起在美國開始流行,一直延續(xù)了20多年。
美國采用了國際主義平面設計風格之后,極大地提高了美國科學技術出版物的普及和推廣,對于美國的科學技術和工業(yè)生產(chǎn),都有極大的、積極的促進作用。
我們是否看到蘋果的設計是否也汲取了其設計的精髓?
2、蘋果風格
設計理念:簡潔,精致,優(yōu)雅,高端感,科技感,品質(zhì)感(高端、大氣、上檔次)
設計形式與方法:配色上,蘋果擅長使用淺灰和深灰兩種色彩,蘋果的淺灰并非純淺灰,而是漸變淺灰。在設計中,我們應當盡量避免純黑色的出現(xiàn),純黑色太過壓抑、不透氣。
以簡潔、簡約為設計基調(diào)的公司,在字體的選擇上,蘋果也選擇了無襯線的平黑體。無襯線字體能夠讓整體看起來更簡潔、簡約、更具有科技感與現(xiàn)代感。
除此之外,思源黑體也是一個不錯的替代字體。
蘋果官網(wǎng)使用的是平黑體和Myriad字體進行搭配使用。字體的選擇和各人審美有關,但是也是存在很多公理的。例如科技公司官網(wǎng)和產(chǎn)品應當使用黑體系的非襯線字體,這樣視覺上更加干凈簡練。
排版構成:主文案永遠是處在最重點的視覺位置。即主要產(chǎn)品特性文案一定居中展示。
字體間距寬松。字體采用加粗強調(diào),大小及字體顏色深淺(即黑白灰)來分清主次。
堅持一個文案配一套渲染圖。這樣的好處在于每一個產(chǎn)品特性文案都能在視覺上落到實處,由此不會產(chǎn)生枯燥、無說服力的閱讀體驗平面設計風格。
平面設計風格大面積留白。這即說明文案的精簡,也說明在排版上設計者給予產(chǎn)品圖片、文案充足的視覺延展空間,能帶來非常干凈、空曠的視覺感,對產(chǎn)品整體的氣質(zhì)提升帶來巨大的作用。
MUJI的設計風格是否在蘋果風格基礎上更體現(xiàn)出了一些性冷淡的設計風。
3、中國風格
中國風設計包含復古中國風與現(xiàn)代中國風,兩種在色彩形式上稍有區(qū)別。
設計理念:復古,傳統(tǒng),韻味(融入中國元素與色彩)
設計形式與方法:古典中國風,即復古的中國平面設計風格,是建立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基礎上進行的設計。中國平面設計風格色彩主要有大紅、粉紅色、藍灰色、黑灰色、水綠、白色 淺絳色、深黑、淡藍色、淡黃色、淺黃色等,中國風傳統(tǒng)素材一般常見的有中國結、青花瓷 水墨畫、古代紋飾圖案、書法、篆刻、印章、燈籠、茶具、古代器具、古式建筑、青銅器、青銅紋、龍鳳、靈獸、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等,只要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元素都稱為中國風傳統(tǒng)素材。
現(xiàn)代中國風(現(xiàn)代,簡約,大氣),現(xiàn)代中國風平面設計風格,即根據(jù)現(xiàn)代審美設計的中國風格,是建立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基礎上,蘊含大量中國元素并適應全球流行趨勢的藝術形式或生活方式。
Nodyoung是設計師藝術家,通過他我們可以了解到這個風格,所以取名為NOD風格,NodYoung,即楊一兵,男,38歲,畢業(yè)于清華美院,是一位在北京業(yè)內(nèi)小有名氣的視覺設計師。早在老羅創(chuàng)辦英語培訓的時候,就把他邀來設計海報,為當時老羅英語的病毒式營銷助力不少。在當年在做一個理想主義者創(chuàng)業(yè)的故事III劇場演講時,老羅還特意拿出來說了說Nod加入后為自己設計海報的事情。
設計理念: 新穎、潮流、繪畫、靚麗(Nodyong的漫畫風)
設計形式與方法: 通過簡便、色塊插畫的形式組合圖形與設計語義,給人潮流、新穎的感官效果。
5、光感透氣疊加風格
設計理念: 光感 ,漸變, 氤氳感。
設計形式與方法: 具有光感的半透明漸變疊加平面設計風格。疊加方式融入新的視覺元素——光感。 光因為其剔透,純凈,反射的特性,一直被人們所青睞著。 人們不再滿足于簡單的色彩疊加,增加光感的設計將會為產(chǎn)品增添更多的未來迷幻屬性??梢酝ㄟ^Photoshop或者AI軟件輕松實現(xiàn)。
設計理念: 關鍵詞:解構 ,反邏輯 ,通感體驗。
將主體物用解構的方式賦予其全新感官體驗。
設計形式與方法:
物體是由形狀,材質(zhì),顏色,排列等維度所構成的。若將主體物進行打碎、分解、疊加等方式進行重組解構,從邏輯上打破其固有感官印象,由此物體將被賦予全新的含義。這種圖形通感化解構的手段會讓人在視覺,味覺,嗅覺等多個方面觸發(fā)人的通感,從而引發(fā)人們對畫面下深層內(nèi)涵的聯(lián)想與思考。
![圖形通感 ps://upload-images.jianshu.io/upload_images/1966987-87d56d9ed9dd172f.jpg?imageMogr2/auto-orient/strip%7CimageView2/2/w/1240 )
設計理念: 懷舊,虛構,蒸汽機
設計形式與方法:
蒸汽朋克平面設計風格是一個合成詞,由蒸汽steam和朋克punk兩個詞組成。蒸汽自然是代表了以蒸汽機作為動力的大型機械了。朋克則是一種非主流的邊緣文化,用街頭語對白書寫的文體,它的意義在于題材的風格獨立,而非反社會性。
蒸汽朋克的作品往往依靠某種假設的新技術,如通過新能源、新機械、新材料、新交通工具等方式,展現(xiàn)一個平行于19世紀西方世界的架空世界觀,努力營造它的虛構和懷舊等特點。
設計理念: 超寫實風格也叫做擬物風格。空間層次,場景畫面,視覺錯覺擴展,極高的色彩分辨率,精確度和細節(jié)。
設計形式與方法:
超級寫實主義作品更多地關注細節(jié)和對象。作品并不是實際物體的嚴格詮釋,也不是某一個場景或主題的文字插圖。相反,它們利用其他的,往往是微妙的元素來創(chuàng)造實際上不存在或者人的眼睛不能看到的現(xiàn)實幻覺。
9、三維純色渲染風格
設計理念: 平面立體感,純色,空間感。
設計形式與方法:
統(tǒng)一三維物體的色系,將立體畫面平面化。
隨著C4D的流行,三維的表現(xiàn)形式在設計中變得愈演愈烈。不過在后扁平化時代,如何在扁平與立體的形式中間尋找平衡是大家關注的焦點,而三維純色渲染恰恰是一種很好的嘗試。
空間感的布局拓展了畫面深度,同時物體純色系的渲染方式又強化了畫面的平面感。設計將干擾人們注意力的因素排除,只留下需要傳達的主題部分,令人印象深刻,這樣的形式已經(jīng)在攝影及三維藝術中流行起來,充滿儀式感的畫面讓設計者愛不釋手。
設計理念: 個性,自由,粗狂,神秘,冷酷。
設計形式與方法:
工業(yè)loft的設計風格是時下很多追求個性與自由的年輕人的最愛,這種風格本身所散發(fā)出得粗狂、神秘的特質(zhì)。
11、哥特風格
設計理念: 高聳、陰森、詭異、神秘、恐怖、是夸張的、不對稱的、奇特的、輕盈的、復雜的、多裝飾的。
設計形式與方法:
哥特風格主要特征為高聳、陰森、詭異、神秘、恐怖等,被廣泛地運用在建筑、雕塑、繪畫、文學、音樂、服裝、字體等各個藝術領域,哥特式藝術是夸張的、不對稱的、奇特的、輕盈的、復雜的和多裝飾的,以頻繁使用縱向延伸的線條為其一大特征,主要代表元素包括黑色裝扮、蝙蝠、玫瑰、孤堡、烏鴉、十字架、鮮血、黑貓等等。
哥特(Gothic),又譯為“歌德”,原指代哥特人,屬西歐日耳曼部族;同時,哥特也是一種藝術風格,最早是文藝復興時期被用來區(qū)分中世紀時期(5 15世紀)的藝術風格,它的源由是來自于曾于公元3 5世紀侵略意大利并瓦解羅馬帝國的德國哥特族人。在15世紀時,意大利人有了振興古羅馬文化的念頭因而掀起了燦爛的文藝復興運動,由于意大利人對于哥特族摧毀羅馬帝國的這段歷史情仇始終難以釋懷,因此為了與這段時期有所區(qū)分,他們便將中世紀時期的藝術風格稱呼為“gothic”,即“哥特”,意為“野蠻”,盡管“哥特”這個詞多少有些負面的意味,但事實上,為數(shù)眾多的哥特風格作品其藝術價值是非常高的。
設計理念: 立體字效果,非常的簡單粗暴,能夠快速突出主題,沖擊力強,常用于促銷、開業(yè)慶典等活動。細節(jié)處理的不好,往往會比較缺少品質(zhì)感。你可能不太喜歡這種風格,但作為設計師,你還是要懂這種風格,也許你的客戶會喜歡哦。
設計形式與方法:
用PS、AI、CDR、Rhino、C4D、3ds Max等三維軟件來實現(xiàn);先字體設計然后特效合成,即先做好字型,然后造出立體效果,再融合一些特效。
設計理念: 圖片合成風格的平面設計,其創(chuàng)意十足,效果炫酷。這對材質(zhì)、透視、以及光影的細節(jié)刻畫,要求比較高。
設計形式與方法:
通過Photoshop軟件的強大圖像處理功能,沒有你做不到的,只有你想不到的,通過大量素材選取,通道、蒙版、選區(qū)、濾鏡、圖層樣式5大功能合成特效。
設計理念: 通過夸張的比例,獨特的視角,搭建起來的圖片合成場景,其創(chuàng)意十足。
設計形式與方法:
素材選取、合成特效、光效處理、對比處理、同圖片合成風格的思路類似,主要是運用夸張的比例,來實現(xiàn)這種超現(xiàn)實的感覺。
設計理念: 雙重曝光,是攝影的一種拍攝技法。是指在同一張底片上,進行多次曝光,其成片效果充滿神秘,富有想象力、以及超現(xiàn)實的文藝氣息,讓人難以言喻。
設計形式與方法:
素材選取,用PS軟件特效合成;找一張輪廓清晰的人像形象或者角色形象,再結合其它主題圖片,做剪貼蒙版效果,注意調(diào)整不透明度。
雙重曝光(Double Exposure)指在同一張底片上進行多次曝光,是許多人接觸相機必玩的技巧,神秘又讓人難以言喻的視覺效果常常讓人沉迷其中。現(xiàn)在的中高級自動相機都有多次曝光功能,利用功能設置就能設定多次曝光。
設計理念: 扁平化風格,就是去除冗余、厚重和繁雜的裝飾效果,讓"信息"本身被凸顯出來。在設計元素上,強調(diào)了抽象、極簡和符號化。在平面設計領域,使用扁平風格元素,可以解決沒有合適素材的難題。
設計形式與方法:
通過PS、AI軟件,采用圖形繪制、造型與色彩搭配的形式創(chuàng)作。
扁平化概念的核心意義是:去除冗余、厚重和繁雜的裝飾效果。而具體表現(xiàn)在去掉了多余的透視、紋理、漸變以及能做出3D效果的元素,這樣可以讓“信息”本身重新作為核心被凸顯出來。同時在設計元素上,則強調(diào)了抽象、極簡和符號化。
例如:Windows、Mac OS、iOS、Android等操作系統(tǒng)的設計已經(jīng)往“扁平化設計”發(fā)展。其設計語言主要有Material Design、Modern UI等。
扁平化的設計,尤其是手機的系統(tǒng)直接體現(xiàn)在:更少的按鈕和選項,這樣使得UI界面變得更加干凈整齊,使用起來格外簡潔,從而帶給用戶更加良好的操作體驗。因為可以更加簡單直接地將信息和事物的工作方式展示出來,所以可以有效減少認知障礙的產(chǎn)生。
扁平化的設計,在移動系統(tǒng)上不僅界面美觀、簡潔,而且還能達到降低功耗、延長待機時間和提高運算速度的效果。例如,Android 5.0就采用了扁平化的效果,因此被稱為“最絢麗的安卓系統(tǒng)”。
“Flat Design”為“扁平化設計”的英文名,這個概念在2008年由Google提出。但圍繞“Flat Design”這個名字則存在著諸多爭議,現(xiàn)在你所看到的這個名稱“Flat Design”也并未被大家所完全認可。
不同的公司團體都嘗試用過其他名稱,例如Minimal Design, Honest Design,而微軟公司甚至稱它作 “Authentically Digital”。
設計理念 :一般應用于扁平化圖形或文字,以增加立體效果,既簡單又容易出效果。
設計形式與方法:
用PS、AI軟件繪制基本圖形,在PS中手動制作長投影,這是最為精準的辦法,或者用AI的混合工具。當然,也可以用現(xiàn)成的PS動作來制作這種效果。
18.文字圖形風格
設計理念 :以漢字或字母,作為基本元素,重新組合構成新的視覺圖形。具有非常直觀的視覺效果,并且創(chuàng)意十足!
設計形式與方法:
通過PS、AI、CDR、C4D等軟件將文字組合造型;用PS制作,能實現(xiàn)更為精細的效果。如果你想快速實現(xiàn)圖形文字的拼接效果,可借助插件Word Art來實現(xiàn),地址: https://wordart.com/ (僅支持英文字母)
19.圖形文字風格
設計理念 :以圖形、圖標等基本形作為基本元素,重新組合構成新的文字視覺圖形。具有非常直觀的視覺效果,并且創(chuàng)意十足!
設計形式與方法:
通過PS、AI、CDR等軟件將文字作為輪廓;用PS制作,將圖形填充到文字輪廓產(chǎn)生文字圖形效果
三、國際主義平面設計風格?
問題一:什么是國際主義平面設計風格?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后,平面設計經(jīng)歷了一段時間不長的停滯。到20世紀50年代期間,一種嶄新的平面設計風格終于在聯(lián)邦德國與瑞士形成,被稱為“瑞士平面設計風格”(Swiss Design)。由于這種風格簡單明確,傳達功能準確,因此很快流行全世界,成為二戰(zhàn)后影響最大、國際最流行的設計風格,因此又被稱為“國際主義平面設計風格”(The International Typographic Style)。
國際主義風格的根源應該說是與現(xiàn)代主義設計運動一脈相承的,特別是與包豪斯和荷蘭的“風格派”運動等有密切的關系。國際主義平面設計運動和現(xiàn)代主義設計運動的兩個關鍵人物,西奧・巴爾莫(1902-1965)和馬克斯・比爾(1908-),都是畢業(yè)于包豪斯的瑞士平面設計家。巴爾莫是最早采用完全的、絕對的數(shù)學方式從事平面設計構造的設計家之一。馬克斯・比爾則重視設計的一致性和統(tǒng)一性。1950年,比爾擔任聯(lián)邦德國“烏爾姆設計學院 ”(theHochschulefurGestaltunginUlm)的第一任校長。烏爾姆學院與戰(zhàn)前的包豪斯設計學院是一脈相承的,最大的要點就是要把設計作為社會工程的組成部分,而避免美國設計簡單 *** 的商業(yè)傾向。烏爾姆設計學院對于奠定國際主義設計風格起到?jīng)Q定性的作用。
50年代形成的國際主義風格的核心部分是無飾線字體的發(fā)展及廣泛采用。新一代的平面設計家采用一種直接了當?shù)男聼o飾線體,達到高度的、毫無掩飾的視覺傳達目的。1954年,在巴黎工作的瑞士平面設計家阿德里安・弗魯提格(1928-),創(chuàng)造了一套共有21個不同大小字號的新無飾線體,稱為“通用體 ”(Univers)。50年代初期,阿明・霍夫曼和另外一個瑞士設計家馬克斯・梅丁格合作創(chuàng)造出“新哈斯-格羅特斯克體”。1961年,新哈斯體在聯(lián)邦德國正式出品,新名稱是“赫爾維提加體”(Helvetica)。這種字體設計得非常完美,因此成為50年代到70年代當中最流行的字體。赫爾曼・扎夫(1918-)在40年代和50年代期間設計的幾種字體被視為字體設計上的重大發(fā)展,如“帕拉丁洛體(Palatino1950)”,“米奧體(Melior1952)”,“奧帕迪瑪體(Optima1958)”,扎夫的字體設計達到一個兼有功能特點和優(yōu)雅細節(jié)的高度。。
作為二戰(zhàn)前后最重要的平面設計中心之一,瑞士的巴塞爾和蘇黎世兩個城市對國際主義風格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成為一個設計中心地區(qū),涌現(xiàn)出了像艾米爾・ 路德(1914-1970)、阿明・霍夫曼(1920-)這樣重要的平面設計師。瑞士的國際平面設計風格是在1959年瑞士出版《新平面設計》雜志時真正形成氣候的。這本刊物是瑞士國際主義平面設計風格的基本陣地、中心和發(fā)源地,在平面設計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義。
瑞士的國際主義平面設計在美國引起很大的震動,并在美國得到高速發(fā)展和廣泛運用。最早促進國際主義在美國發(fā)展的是洛爾・馬?。?922-)。他于 1947年開始在美國辛辛那提美術博物館擔任平面設計工作,他放棄了美國當時流行的寫實插畫方式而采用國際主義設計博物館的展覽、刊物和海報。另外一個把國際主義風格介紹到美國、并且推廣的是洛杉磯平面設計家魯?shù)婪?#12539;德・哈拉克(1924-)。瑞士國際主義平面設計風格從50年代起在美國開始流行,一直延續(xù)了20多年。
美國采用了國際主義平面設計風格之后,極大地提高了美國科學技術出版物的普及和推廣,對于美國的科學技術和工業(yè)生產(chǎn),都有極大的、積極的促進作用。
問題二:國際主義風格及其國際影響?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是現(xiàn)代主義成為國際建筑的標準風格,成為設計上的國際主義風格,影響了整個20世紀的建筑面貌,改變了整個世界的城市面貌,改變了都市天際線的形式,影響迄今依然非常有力。
思想的枯萎使現(xiàn)代主義設計漸漸失去了生機蓬勃的力量,日益走向 *** 的道路。至70年代,這個被稱為國際主義的現(xiàn)代主義設計風格義近乎終結,取而代之的是一系列新風格、新模式,呈現(xiàn)出一種豐富多彩的設計局面,它無可爭議的說明了以推崇個性化、多元化的設計時代已經(jīng)來臨了。
問題三:在平面設計領域,包豪斯就是所謂的國際主義簡約風格嗎 所謂“包豪斯風格”實際上是人們對“現(xiàn)代主義風格”的另一種稱呼。稱為“包豪斯風格”是對包豪斯的一種曲解,包豪斯是一種思潮,而并非完整意義上的風格。包豪斯作為一種設計體系在當年風靡整個世界,在現(xiàn)代工業(yè)設計領域中,它的思想和美學趣味可以說整整影響一代人。雖然后現(xiàn)代主義的崛起對
包豪斯的設計思想來說是一種沖擊、一種進步,但包豪斯的某些思想、觀念對現(xiàn)代工業(yè)設計和技術美學仍然有啟迪作用,特別是對發(fā)展中國家的工業(yè)設計道路的方向
的選擇是有幫助的。它的原則和概念對一切工業(yè)設計都是有影響作用的。包豪斯對于現(xiàn)代工業(yè)設計的貢獻是巨大的,特別是它的設計教育有著深遠的影響,其教學方式成了世界許多學校藝術教育的基礎,它培養(yǎng)出的杰出建筑師和設計師把現(xiàn)代建筑與設計推向了新的高度。
問題四:國際主義設計運動的衰退 20分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以后,從德國戰(zhàn)前發(fā)展出來的國際主義設計成為西方國家設計的主要風格,國際主義設計運動在20 世紀50 、60 年代風行一時,影響到設計的各個方面,在建筑設計、平面設計、產(chǎn)品設計等等方面,成為主導性的設計風格。國際主義是現(xiàn)代主義設計在戰(zhàn)后的發(fā)展,從設計風格上是一脈相承的,無論是戰(zhàn)前的現(xiàn)代主義設計還是戰(zhàn)后的國際主義設計都具有形式簡單、反裝飾性、強調(diào)功能、高度理性化、系統(tǒng)化和理性化的特點。在設計形式上,國際主義設計受到米斯・凡德洛的“少則多”( less is more)主張的深刻影響,在50 年代下半期發(fā)展為形式上的減少主義特征,逐步從強調(diào)功能第一發(fā)展到以“少則多”的減少主義特征為宗旨,為達到減少主義的形式,甚至可以漠視功能要求,因而開始背叛現(xiàn)代主義設計的基本原則,僅僅在形式上維持和夸大現(xiàn)代主義的某些特征。
在英文中,“后現(xiàn)代”( Post Modorn)和“后現(xiàn)代主義”(Post Modori *** )的內(nèi)容是不同的?!昂蟋F(xiàn)代”在設計上是指現(xiàn)代主義設計結束以后的一個時間階段,基本上可以說,自從70 年代以后的各種各樣設計探索都可以歸納人后現(xiàn)代時期,而后現(xiàn)代主義,則是從建筑設計上發(fā)展起來的一個風格明確的設計運動,無論從觀念還是從形式,都是非常清晰的,而設計上的后現(xiàn)代主義運動則已經(jīng)從80 年代末期開始式微了。正因為“后現(xiàn)代”這個時間觀念和“后現(xiàn)代主義”這個設計風格觀念經(jīng)常混淆,所以近來有一些理論家開始采用“現(xiàn)代主義以后”( After Moderni *** )來取代“后現(xiàn)代”這個時間階段術語,比較典型的例子是約翰・薩卡拉編輯的有關后現(xiàn)代時期設計問題文選《現(xiàn)代主義以后的設計》 (John Thackara : Design After Moderni *** , Thames and Hudson , 1985)和布萊恩・瓦里斯編輯的有關后現(xiàn)代時期的藝術問題的文選《現(xiàn)代主義以后的藝術》(Brian wallis : Art Arter Moderni *** : Rethinking Representation , The New 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 , New York , in association with David R . Godine , Publisher , Inc. , Boston , 1991)等兩本著作。因為后現(xiàn)代和后現(xiàn)代主義產(chǎn)生的各種含糊不清的問題,最近越來越多的理論家偏重于采用“現(xiàn)代主義以后”來代替“后現(xiàn)代”這個詞。
設計上的后現(xiàn)代主義的內(nèi)容和含義比較明確,如同設計上的現(xiàn)代主義,設計上的后現(xiàn)代主義也是從建筑設計開始發(fā)展起來的。雖然后現(xiàn)代主義設計的風格繁雜,但是,與后現(xiàn)代主義的文化現(xiàn)象比較,依然是宗旨一致、風格接近、面貌完整。從意識形態(tài)上看,設計上的后現(xiàn)代主義是對于現(xiàn)代主義、國際主義設計的一種裝飾性的發(fā)展,其中心是反對米斯・凡德洛的“少則多”減少主義風格,主張以裝飾手法來達到視覺上的豐富,提倡滿足心理要求,而不僅僅是單調(diào)的功能主義中心。設計上的后現(xiàn)代主義大量采用各種歷史的裝飾,加以折衷的處理,打破了國際主義多年來的壟斷,開創(chuàng)了新裝飾主義的新階段。后現(xiàn)代主義采用了大量古典裝飾為動機,因此有明顯的符號可以追尋,與文化上混雜的后現(xiàn)代主義相比,應該說是非常簡明、清晰的。 理論家約翰・薩卡拉(John Thackara)在他選編的重要后現(xiàn)代主義設計問題論文選《現(xiàn)代主義以后的設計》 中,對于現(xiàn)代主義設計所遭遇的問題提出了他的看法。他認為,現(xiàn)代主義到60 年代末期、......>>
問題五:請幫我的朋友改一個英語名~~:) 叫Holy吧,神圣的意思
問題六:瑞士平面設計與國際風格形成的背景和設計特點? 朋友,我是重慶交大的.這個問題沒有標準的答案,我僅把我上課做的一些筆記提供給你,希望能有所幫助,我是楓梓,記得給我加分啊~~
瑞士平面設計與國際風格的形成背景
20世紀50年代期間,一種嶄新的平面設計風格終于在聯(lián)邦德國與瑞士形成,被稱為“瑞士平面設計風格”,由于這種風格簡單明確,傳達功能準確,因此很流行與全世界,成為二戰(zhàn)后影響最大,國際最流行的設計風格,因此被稱為“國際主義平面設計風格”。
設計特點:1.風格簡單明確,傳達功能準確,追求幾何學式的嚴謹。簡介明快的版面排版,完整的造型,采用方格網(wǎng)為設計基礎,形成高度功能化,理性化的設計風格。 2.設計是社會工程的組成部分,從而避免美國設計簡單 *** 的商業(yè)傾向。
畫楓 于 2011年7月
四、求幾位德國著名設計師的資料
20世紀50名著名設計師
貝倫斯(Peter Behrens, 1868-1940)
貝倫斯是德國現(xiàn)代建筑和工業(yè)設計的先驅(qū)。1886-1891年貝倫斯在漢堡工藝美術學校接受藝術教育,后改行學習建筑。1893年起成為慕尼黑分離派成員,1900年加入由藝術家、建筑師、設計師組成的七人團,開始建筑設計活動,1907年成為德意志制造聯(lián)盟的推進者與領袖人物,同年受聘擔任德國通用電器公司AEG的藝術顧問,開始其作為工業(yè)設計師的職業(yè)生涯。
1909年,貝倫斯設計了德國通用電氣公司AEG的透平機制造車間與機械車間,在建筑形式上摒棄了傳統(tǒng)的附加裝飾,造型簡潔,壯觀悅目,被稱為第一座真正的現(xiàn)代建筑。
除了建筑設計之外,貝倫斯還為AEG做了許多產(chǎn)品設計,如電水壺、電鐘、電風扇等。這些設計沒有一點偽裝和牽強,使機器在家居環(huán)境中亦能以自我的語言來表達。貝倫斯在AEG這個實行集中管理的大公司中發(fā)揮了巨大作用,他全面負責公司的建筑設計、視覺傳達設計以及產(chǎn)品設計,使這家龐雜的大公司樹立起一個統(tǒng)一完整的鮮明形象,開創(chuàng)了現(xiàn)代公司識別計劃的先河。AEG的標識經(jīng)他數(shù)易其稿,一直沿用至今,成為歐洲最著名的標志之一。
貝倫斯還是一位杰出的設計教育家,他的學生包括格羅披烏斯,米斯和柯布西埃,他們后來都成為20世紀最偉大的現(xiàn)代建筑師和設計師。
格羅披烏斯(Walter Gropius, 1883-1969)
格羅披烏斯出生于柏林的一個建筑師家庭,青年時代曾在柏林和慕尼黑學習建筑。1907年起在貝倫斯的事務所工作,1910年與邁耶合伙在柏林開設建筑事務所,并于次年合作設計了采用大片玻璃幕墻和轉(zhuǎn)角窗的法古斯工廠。
1919年,格羅披烏斯在德國魏瑪創(chuàng)建了建國立建筑學校,簡稱包豪斯,其目的是培養(yǎng)新型設計人才。學校重視基礎訓練,逐漸形成以平面構成、立體構成和色彩構成為特色的基礎課程。學校主張藝術與技術的統(tǒng)一;動手能力與理論素養(yǎng)并重;強調(diào)設計的目的是人而不是產(chǎn)品;提倡在掌握手工藝的同時,了解現(xiàn)代工業(yè)的特點并遵循自然與客觀的法則來進行設計。1925年,由于受到反動政府的迫害,包豪斯遷往德騷,格羅披烏斯提拔了一些優(yōu)秀的教員,完善了教學計劃和設施,并設計了新的包豪斯校舍。
1928年,格羅披烏斯迫于各種壓力,辭去包豪斯校長職務。1937年,格羅披烏斯到美國哈佛大學任建筑系主任,并創(chuàng)立了協(xié)和設計事務所。
格羅披烏斯是二十世紀最重要的設計師,設計理論家和設計教育的奠基人,他對二十世紀現(xiàn)代設計的影響是難以估計的。
米斯(Ludwig Mies van der Rohe, 1886-1969)
米斯生于德國的一個普通石匠家庭。1907年,他與格羅披烏斯一同在貝倫斯的事務所工作,受到貝倫斯的很大影響。1928年,他提出了 少即是多的名言,提倡純凈、簡潔的建筑表現(xiàn)。1929年,米斯設計了巴塞羅那國際博覽會的德國館,其空暢的內(nèi)部空間,優(yōu)雅而單純的現(xiàn)代家具,使他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受注目的現(xiàn)代設計家。
1930年米斯擔任包豪斯第三任校長,努力把學校改造為一個單純的設計教育中心。他認為只有建筑設計能夠使設計教育得到健康的發(fā)展,因而這種以建筑為核心來凝聚其他專業(yè)的做法一直貫穿于米斯的任期中。但之后政治氣氛日益惡化,1933年納粹政府上臺,其文化部發(fā)出的第一號命令就是關閉包豪斯,至此結束了其14年的辦學歷程。
1938年,米斯移居美國,任伊利諾理工學院建筑系教授。他通過自己一生的實踐,奠定了明確的現(xiàn)代主義建筑風格,并影響了好幾代的現(xiàn)代建筑師和設計師,很少有人對現(xiàn)代建筑的影響能夠有他那么大。美國作家湯姆.沃爾夫曾在他的著作《從包豪斯到現(xiàn)在》中提到,米斯的原則改變了世界都會三分之一的天際線,這并不夸張,反映出了他的重要作用和影響。
納吉(Laszlo Moholy-Nagy, 1895-1946)
納吉出生于匈牙利,早年以繪畫和平面設計為主。納吉于1921年來到包豪斯, 1923年接替伊頓的職務,負責包豪斯的基礎課程教學。納吉強調(diào)形式和色彩的理性認識,注重點,線,面的關系,通過實踐,使學生了解如何客觀的分析兩度空間的構成,并進而推廣到三度空間的構成上,這就為設計教育奠定了三大構成的基礎,也意味著包豪斯開始由表現(xiàn)主義轉(zhuǎn)向理性主義。與此同時,納吉也在金屬制品車間擔任導師,致力于用金屬與玻璃結合的辦法教育學生從事實習,為燈具設計開辟了一條新途徑,在這里出現(xiàn)了許多包豪斯最有影響的作品。他努力把學生從個人藝術表現(xiàn)的立場轉(zhuǎn)變到比較理性的,科學地了解和掌握新技術和新媒介,他指導學生制作的金屬制品都具有非常簡單的幾何造型,同時也具有明確、恰當?shù)墓δ芴卣骱托阅堋?
包豪斯解散后,納吉于1937年在美國芝加哥成立了新包豪斯,作為原包豪斯的延續(xù),將一種新的方法引入了美國的創(chuàng)造性教育,但這所學校的畢業(yè)生多數(shù)被聘為藝術家,手工藝人和教師,而非工業(yè)設計師。新包豪斯后來與伊利諾工學院合并。
布勞耶(Marcel Breuer, 1902-1981)
布勞耶出生于匈牙利,1920年曾在維也納藝術學院學習,后成為包豪斯的第一期學生,畢業(yè)后任包豪斯家具部門的教師,主持家具車間。在那里,布勞耶充分利用材料的特性,創(chuàng)造了一系列簡潔、輕巧、功能化并適于批量生產(chǎn)的鋼管椅,造型輕巧優(yōu)雅,結構簡單,成為他對20世紀現(xiàn)代設計做出的最大貢獻。
1932-1934年,他主要在瑞士工作,從事家具的設計。1935年開始致力于膠合板成型家具、標準化模數(shù)單元家具、室內(nèi)設計以及標準化模數(shù)的單元住宅等的研究。1937-1946年布勞耶任教于哈佛大學建筑學院。1947年,布勞耶設計了自己在康乃狄克州的住宅;并于1953-1958年設計了位于巴黎的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的總部;1963-1966年,他還設計了位于紐約的惠特尼博物館。布勞耶巧妙的在自然關系中處理木,石材料,形成獨特的風格。
布勞耶相信工業(yè)化大生產(chǎn),努力于家具與建筑部件的規(guī)范化與標準化,是一位真正的功能主義者和現(xiàn)代設計的先驅(qū)。
華根菲爾德(Wilhelm Wagenfeld, 1900-1990)
華根菲爾德出生于德國不來梅,早年曾在銀具廠工作,并接受過藝術教育,1923年開始在包豪斯就學、任教。在包豪斯的金屬車間,華根菲爾德設計了著名的鍍鉻鋼管臺燈,迄今仍有生產(chǎn)。華根菲爾德反對自我中心的設計觀念,他聲稱工業(yè)中的設計是一種協(xié)作的活動,與藝術家的工作毫無共同之處。他否認把功能作為形式的決定性因素,認為功能并不是最終目的,而是良好設計的先決條件。這種觀念的改變和他適應工業(yè)生產(chǎn)的能力,使他得以作為一位主要的設計師在第三帝國期間繼續(xù)工作,這在他先前的包豪斯同仁中是少見的。
1929年,他開始從家具,陶瓷,玻璃等工業(yè)中獲得設計委托,1931-1935年,他被委任為柏林的國立美術學院的教授。1935年被聘為勞西茲玻璃公司的藝術指導。由于改善了產(chǎn)品質(zhì)量,他設計的特制精美玻璃制品使他獲得了國際聲譽。他主要的作品都是模壓成型的玻璃器皿,如供餐館、酒家所用的酒杯,商業(yè)上使用的瓶、罐,及采用模數(shù)化的廚房容器和盤子等。所有這些產(chǎn)品都沒有裝飾,而是強調(diào)簡潔的線條和微妙的體型變化,有克制的探索了玻璃可塑的特征。
戰(zhàn)后,華根菲爾德一面在德國科學院和國立美術學院任職,繼續(xù)從事設計教育,一面積極從事設計活動。1954年,華根菲爾德成了獨立開業(yè)的設計師,設計了不少優(yōu)秀的燈具,在這些設計中,燈泡刻板的幾何形態(tài)被較為有機形態(tài)的塑料燈罩所緩和。
華根菲爾德作為參與批量生產(chǎn)最有名的德國設計師之一,使工業(yè)設計的潛力在更加專業(yè)化的生產(chǎn)體系中得到了進一步的發(fā)揮。
布蘭德(Marianne Brandt, 1893-1983)
布蘭德1911年進入皇家撒克遜學院學習繪畫、雕塑,1917年建立了個人的工作室。1923年,布蘭德進入包豪斯的金屬制品車間學習。受到納吉的影響,她將新興材料與傳統(tǒng)材料相結合,設計了一系列革新性與功能性并重的產(chǎn)品,其中包括她1924年設計的著名的茶壺。她的設計采用幾何形式,運用簡潔抽象的要素組合傳達自身的實用功能。布蘭德也十分關注批量化生產(chǎn)問題,1927年她設計了著名的有康登臺燈,具有可彎曲的燈頸,穩(wěn)健的基座,造型簡潔優(yōu)美,功能效果好,并且適于批量生產(chǎn),成了經(jīng)典的設計,也標志著包豪斯在工業(yè)設計上趨于成熟。
離開包豪斯后,布蘭德仍進行了一段時間的金屬制品設計,但后來布蘭德主要從事繪畫,雕塑,并擔任一些院校的教學工作,再也沒有重現(xiàn)在包豪斯時的輝煌。
布蘭德是現(xiàn)代設計史中的重要人物,不僅因為她創(chuàng)造了許多20世紀最美觀耐用的金屬制品,還因為她在男性主導的金屬制品設計領域擁有一席之地。后來布蘭德曾回憶就學包豪斯時,在她受到廣泛肯定和接受之前,只能被分配做一些沉悶重復的工作的情況。最終布蘭德成為了包豪斯培養(yǎng)的最著名的設計師之一,并且是僅有的幾個并非出自織物車間的女設計師之一,直至今天,她的有些設計仍在生產(chǎn)。
波爾舍(Ferdinand Alexander Porsche, 1875-1951)
波爾舍生于波希米亞(Bohemia),多年從事汽車設計工作,1910年時,他已在空氣動力學與汽車造型的關系研究上有所造詣,成為流線型理論與實踐的專家。
20世紀30年代,德國新興的高速公路刺激了對流線型的極大熱情,諸如梅桑德斯和巴戈利亞公司都生產(chǎn)了適于高速公路的優(yōu)良車型,將流線型與嚴格的歐洲車身設計傳統(tǒng)結合起來,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波爾舍為大眾所設計的一款小型廉價車,其原型是1936-1937年間設計的,也是大眾公司最早的汽車之一,因為體積小,采取簡潔的流線型風格,外型酷似甲殼蟲,因而被戲稱為甲殼蟲小汽車。與現(xiàn)代主義刻板的幾何形式語言相比,其有機形態(tài)更富于生趣,更易于理解和接受,一經(jīng)推出就大受歡迎。希特勒本人參加了1937年大眾甲殼蟲小汽車的生產(chǎn)開幕式,并且乘坐了汽車,表示贊賞。然而1939年戰(zhàn)爭爆發(fā),該汽車的批量生產(chǎn)被迫中斷,超過30萬的定單無法兌現(xiàn),汽車廠在戰(zhàn)爭期間只能生產(chǎn)軍用車輛,直至1945年英國占領軍首先在德國恢復了該車的批量生產(chǎn),大眾公司緊隨其后。到20世紀50年代,甲殼蟲汽車作為新興中產(chǎn)階級的首選交通工具成為德國復興的標志。
科拉尼(Luigi Colani, 1926- )
科拉尼出生于德國柏林,早年在柏林學習雕塑,后到巴黎學習空氣動力學,1953年在加州負責新材料項目,這樣的經(jīng)歷使他的設計具有空氣動力學和仿生學的特點,表現(xiàn)出強烈的造型意識。當時的德國設計界努力推進以系統(tǒng)論和邏輯優(yōu)先論為基礎的理性設計,而科拉尼則試圖跳出功能主義圈子,希望通過更自由的造型來增加趣味性,他設計了大量造型極為夸張的作品,被稱為設計怪杰。
早在50年代,他就為多家公司設計跑車和汽艇,其中包括世界上第一輛單體構造的跑車BMW700(1959)。60年代他又在家具設計領域獲得舉世矚目的成功。之后,科拉尼用他極富想象力的創(chuàng)作手法設計了大量的運輸工具、日常用品和家用電器。雖然它們并非百分之百都是優(yōu)良設計,但確實有極高的造型質(zhì)量,受到輿論和公眾的普遍認可,與此同時他也遭到來自堅持現(xiàn)代主義的設計機構的激烈批評。科拉尼說:地球是圓的,所有的星際物體都是圓的,而且在圓形或橢圓形的軌道上運動......甚至連我們自身也是從圓形的物種細胞中繁衍出來的,我又為什么要加入把一切都變的有棱有角的人們的行列呢?我將追隨伽利略的信條:我的世界也是圓的。
作為20世紀最著名,同時也是最受爭議的設計師之一,有人認為他離經(jīng)叛道,也有人把他當作天才和圣人一樣崇拜。然而科拉尼認為他的靈感都來自于自然:我所做的無非是模仿自然界向我們揭示的種種真實。
拉姆斯(Dieter Rams, 1932- )
拉姆斯早年在德國威斯巴登的實用藝術學校學習建筑設計及室內(nèi)設計,后作為職業(yè)工業(yè)設計師從事設計活動。20世紀50年代中期,拉姆斯等一批年輕設計師受聘于當時尚默默無聞的博朗公司,組建設計部,并與烏爾姆造型學院建立了合作關系。該院的產(chǎn)品設計系主任古戈洛特發(fā)展出一套系統(tǒng)設計的方法,而拉姆斯則成為該理論的積極實踐者。1956年,拉姆斯與古戈洛特共同設計了一種收音機和唱機的組合裝置,該產(chǎn)品有一個全封閉的白色金屬外殼,加上一個有機玻璃的蓋子,被稱為白色公主之匣。1959年,他們將系統(tǒng)設計理論應用到實踐中,設計了袖珍型電唱機與收音機組合,與先前的音響組合不同的是,其電唱機和收音機是可分可合的標準部件,使用十分方便,這種積木式的設計是以后高保真音響設備設計的開端,到了70年代,幾乎所有的公司都采用這種積木式的組合體系。
拉姆斯將系統(tǒng)設計方法在實踐中逐漸完善,并推廣到家具乃至建筑設計,使整個空間有條不紊,嚴格單純,成為德國的設計特征之一。
系統(tǒng)設計形成的完全沒有裝飾的形式特征,被稱為減約風格,色彩上主張采取中性色彩:黑,白,灰。拉姆斯認為單純的風格只不過是解決系統(tǒng)問題的結果,提供最大的效率并清除社會的混亂,他說:最好的設計是最少的設計,因此被設計理論界成為新功能主義者。
艾斯林格(Hartmut Esslinger, 1944- )
艾斯林格早年在斯圖加特的理工學院學習電子工程,后在一所設計院校學習工業(yè)設計,這樣的經(jīng)歷使他能完滿的將技術與美學結合在一起。1969年,艾斯林格在德國黑森州創(chuàng)立了自己的設計事務所。1982年,他為維佳公司設計了一種亮綠色的電視機,命名為青蛙,獲得了巨大成功,于是艾斯林格將青蛙作為自己的設計公司的標志和名稱。
青蛙公司的設計既保持了烏爾姆設計學院和博朗公司的嚴謹和簡練,又帶有后現(xiàn)代主義的新奇,怪誕,艷麗,其設計哲學是形式追隨激情,有時甚至帶有嬉戲的特色,在設計界獨樹一幟,很大程度上改變了20世紀末的設計潮流。艾斯林格曾說:設計的目的是創(chuàng)造更為人性化的環(huán)境,我的目標一直是將主流產(chǎn)品作為藝術來設計。青蛙設計公司的出色表現(xiàn)大大提升了工業(yè)設計職業(yè)的地位,向世人展示了工業(yè)設計師是產(chǎn)業(yè)界的基本成員以及當代文化生活的創(chuàng)造者之一。艾斯林格1990年榮登商業(yè)周刊封面,這是自羅維1947年以來設計師僅有的殊榮。
艾斯林格無疑是當今世界最負盛名和最成功的工業(yè)設計師之一,他以其突破性的設計重新定義了現(xiàn)代消費美學觀念。1992年他獲得了羅維終身成就獎,許多設計作為經(jīng)典被紐約現(xiàn)代藝術博物館收藏。他所領導的青蛙設計公司以其前衛(wèi),甚至未來派的風格不斷創(chuàng)造出新穎,奇特,充滿情趣的產(chǎn)品,尤其在高科技產(chǎn)品方面極具有影響力。
里特維爾德(Gerrit Rietveld, 1888-1964)
里特維爾德生于烏特勒支市,是荷蘭著名的建筑與工業(yè)設計大師、荷蘭風格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他非常偏愛單純的線條、顏色,以便大量制造,這種簡潔的設計概念深刻地影響了日后的設計界。
里特維爾德1917年設計了現(xiàn)代主義設計運動的重要經(jīng)典作品紅/藍椅,以一種實用產(chǎn)品的形式生動地解釋了風格派抽象的藝術理論。他1934年設計了曲折椅,椅子的腳、座椅部分及靠背都擺脫了傳統(tǒng)椅子的造型,非常節(jié)省空間。這張椅子是這位大師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1925年,里特維爾德設計了位于烏特勒列支市的什羅德住宅和住宅內(nèi)的室內(nèi)設計及家具設計,此建筑的風格完全是風格派的立體化體現(xiàn)。
風格派對于世界現(xiàn)代主義的風格形成起有很大的影響作用,它的簡單的幾何形式,以中性色(白、黑、灰)為主的色彩計劃,以及立體主義造型和理性主義的結構特征在兩次世界大戰(zhàn)之間成為國際主義風格的標準符號。
提革(Walter Darwin Teaque,1883-1960)
提格美國最早的職業(yè)工業(yè)設計師之一,并是一位非常成功的平面設計家。他的設計生涯與世界最大的攝影器材公司--柯達公司有非常密切的關系。1927年為柯達公司設計照相機包裝,1936年設計了柯達公司的班騰相機,這是最早的便攜式相機,相機的基本部件壓縮到基本的地步,為現(xiàn)代35毫米相機提供了一個原型與發(fā)展基礎。他與技術人員密切合作,善于利用外型設計的美學方式來解決功能與技術上的難點,這是美國工業(yè)設計師的一個重要特點。提格發(fā)展了一套設計體系,為企業(yè)開發(fā)整個產(chǎn)品系列的設計,這種設計方式使他成為早期美國最為成功的工業(yè)設計師之一。
1955年,提格的設計公司與波音公司設計組合作,共同完成了波音707大型噴氣式客機的設計,使波音飛機不僅有很簡練、極富現(xiàn)代感的外形,而且創(chuàng)造了現(xiàn)代客機經(jīng)典的室內(nèi)設計。
羅維(Raymond Loeway, 1889-1986)
羅維出生于法國巴黎,后移居美國。他是美國工業(yè)設計的重要奠基人之一,一生從事工業(yè)產(chǎn)品設計、包裝設計及平面設計(特別是企業(yè)形象設計),參與的項目達數(shù)千個,從可口可樂的瓶子直到美國宇航局的空中實驗室計劃,從香煙盒到協(xié)和式飛機的內(nèi)艙,所設計的內(nèi)容極為廣泛,代表了第一代美國工業(yè)設計師那種無所不為的特點,并取得了驚人的商業(yè)效益。羅維在20世紀30年代開始設計火車頭、汽車、輪船等交通工具,引入了流線型特征,從而引發(fā)了流線風格。他把設計高度專業(yè)化和商業(yè)化,使他的設計公司成為20世紀世界上最大的設計公司之一。他不僅對工業(yè)技術感興趣,對于人的視覺敏感性也有很深的認識和追求,他的設計既具有工業(yè)化特征,又具有人情味。他的一生,是美國的工業(yè)設計開始、發(fā)展,到達頂峰和逐漸衰退的整個過程的縮影和寫照。
羅維一生有無數(shù)殊榮,他是第一位被《時代》周刊作為封面人物采用的設計師。羅維對于美國工業(yè)設計的發(fā)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促進作用,他漫長的工作生涯,他的敬業(yè)精神,他對于設計界的形象,特別是他自己公司的形象和他個人形象鍥而不舍的推動,都立生了非常重要的影響。
德雷夫斯(Henry Dreyfess,1903-1972)
德雷夫斯的職業(yè)背景是舞臺設計,1929年改變專業(yè),建立了自己的工業(yè)設計事務所。德雷夫斯的一生都與貝爾電話公司有密切的關系,是影響現(xiàn)代電話形式的最重要設計師。格雷夫斯1930年開始為貝爾設計電話機,1937年提出聽筒與話筒合一的設計。在與貝爾的長期合作中,他設計出一百多種電話機。德雷夫斯的電話機因此走入了美國和世界的千家萬戶,成為現(xiàn)代家庭的基本設施。
格雷夫斯的一個強烈信念是設計必須符合人體的基本要求,他認為適應于人的機器才是最有效率的機器。他多年潛心研究有關人體的數(shù)據(jù)以及人體的比例及功能,這些研究工作總結在他于1961年出版的《人體度量》一書中,從而幫助設計界奠定了人機學這門學科。他的研究成果體現(xiàn)于他為約翰.迪爾公司1955年以來開發(fā)的一系列農(nóng)用機械之中,這些設計圍繞建立舒適的、以人機學計算為基礎的駕駛工作條件這一中心,創(chuàng)造了一種親切而高效的形象。
沙里寧(Eero Saarinen,1910-1961)
沙里寧是美國著名建筑設計師和工業(yè)設計師,生于芬蘭的克柯魯米,早年便顯露出設計天才,1922年獲瑞典火柴盒設計第一名, 1923年4月隨父移民美國,定居底特律,畢業(yè)于耶魯大學建筑系。1940年和伊姆斯設計的椅子獲得了美國紐約現(xiàn)代藝術博物館舉辦的國際現(xiàn)代家具設計比賽大獎。
20世紀40年代沙里寧與諾爾公司合作從事家具設計,代表作有71號玻璃纖維增強塑料模壓椅、胎椅、耶金香椅等,這些作品都體現(xiàn)出有機的自由形態(tài),而不是刻板、冰冷的幾何形,被稱為有機現(xiàn)代主義的代表作,成了工業(yè)設計史上的典范,至今仍廣為流傳和使用。
沙里寧在建筑上的代表作有杰佛遜紀念碑,耶魯大學溜冰場、莫斯與斯泰爾學院、美國駐英大使館、美國駐挪威大使館、密爾沃基戰(zhàn)爭紀念館、哥倫比亞廣播公司大樓、環(huán)球航空公司候機樓等。
格雷夫斯(Michael Graves,1934 - )
美國建筑家格雷夫斯是奠定后現(xiàn)代主義建筑設計的重要人物之一。格雷夫斯生于在美國印地安那州首府印地安那波利斯市,1958年畢業(yè)于俄亥俄州的辛辛那提大學,獲建筑學士學位,1959年在著名的哈佛大學設計研究院獲碩士生學位。而后,他進入意大利羅馬美利堅學院深造,獲得羅馬大獎和布魯諾獎學金。他的設計講究裝飾的豐富、色彩的豐富以及歷史風格的折衷表現(xiàn),許多設計都被視為后現(xiàn)代主義代表性的作品,綜合了畫家和建筑師的雙重技藝。
他最重要、影響最大的設計是1980-1982年設計的波特蘭市的公共服務中心,這個方形大樓表面具有簡單而色彩豐富的不同材料裝飾。后現(xiàn)代建筑大師菲力普.約翰遜高度贊揚這個設計大膽采用各種古典裝飾動機,特別是廣泛采用古典主義基本設計語匯,使設計得以擺脫國際主義的一元化限制,走向多元、裝飾主義的新發(fā)展。
格雷夫斯在八十年代后期和九十年代設計了一系列的建筑,如肯塔基州路易斯維爾市的人文大廈,加利福尼亞州圣胡安.卡皮斯特拉諾的公共圖書館等,都是后現(xiàn)代主義的杰出代表。格雷夫斯還為意大利阿勒西公司設計了一系列極富后現(xiàn)代特色的金屬餐具,名噪一時。
伊姆斯(Charles Eames,1907-1978)
伊姆斯是美國最杰出、最有影響的少數(shù)幾個家具與室內(nèi)設計大師之一,他曾在圣路易的華盛頓大學學習建筑學,1936年起在美國最著名的設計學院之一匡溪學院任教。1940年他與沙里寧一道設計的膠合板椅在美國現(xiàn)代藝術博物館舉辦的設計競賽中獲得大獎。
伊姆斯的設計具有合乎科學與工業(yè)設計原則的結構、功能與外型,這一特征成為了他與之合作的米勒公司的設計特征,使米勒公司能在市場上立于不敗之地。1946年,他采用多層夾板熱壓成型工藝設計的大眾化廉價椅子是米勒公司在現(xiàn)代設計上的一次大轉(zhuǎn)折,走向輕便化、大眾化,并關注新材料及其制作工藝。他是一個設計上的多面手,除從事產(chǎn)品設計外,還從事平面設計、展示設計與攝影等工作,他在自己的設計中設法把這些學科聯(lián)系在一起,組成一種邊緣學科式的工業(yè)設計。伊姆斯設計的室內(nèi)、座椅等在整個世界都有相當影響,不少作品到目前還在繼續(xù)生產(chǎn)和流行。他在1956年設計的躺椅,堪稱躺椅設計中最杰出的代表。他設計的飛機場候機廳公用椅,簡單而牢固,具有強烈的時代感,迄今仍為大多數(shù)美國機場使用,是美國設計在20世紀70年代的杰出代表。
文丘里(Robert Venturi,1925- )
美國建筑設計家文丘里是奠定建筑設計上的后現(xiàn)代主義基礎的第一人。1943-1950年文丘里就讀于普林斯頓建筑系,后來在沙里寧和路易斯.康的事務所中工作過。1969年,他提出少就是乏味的原則,向少就是多的現(xiàn)代主義提出了挑戰(zhàn)。文丘里并不反對現(xiàn)代主義的核心內(nèi)容,他的努力是在于改變現(xiàn)代主義單調(diào)的形式特點。他的設計包含了大量清晰的古典主義建筑特征,比如拱券,三角門楣等,但是從總體處理來看,他的設計依然是功能性的,實用主義的,簡單而明確的。
文丘里非常注重理論研究,他是后現(xiàn)代主義設計家中比較重要的理論家之一。1966年出版《建筑中的復雜性與矛盾性》,1972年發(fā)表《向拉斯維加斯學習》,提出了自己的后現(xiàn)代主義原則。他認為設計家不應忽視漠視當代社會中各種各樣的文化特征,而應該充分吸收當前的各種文化現(xiàn)象和特點到自己的設計中去。
文丘里的代表作有1978年設計的德拉華住宅,倫敦國家藝術博物館的圣斯布里廳,普林斯頓大學的戈頓.吳大樓等。文丘里在產(chǎn)品設計領域內(nèi)的最大成就是他為諾爾公司設計的一系列椅子、1983年為意大利阿勒西公司設計的一套帶烏木把手的鍍銀咖啡具、1984至1986年間為斯威德.鮑威爾公司設計的一組瓷器、1986年為阿萊西公司設計的布谷鳥鐘表及為克萊托.穆納里設計的一些情趣盎然的珠寶首飾等等。這些設計都帶有強烈的后現(xiàn)代特色。
賴特(Frank Lioyd Wright, 1869-1959)
賴特1885-1887年在威斯康星大學學習土木工程,1887-1893年師承著名建筑師沙里文。賴特是20世紀美國最重要的建筑師之一,在世界上享有盛譽。他設計的許多建筑受到普遍的贊揚,是現(xiàn)代建筑中有價值的瑰寶。賴特對現(xiàn)代建筑有很大的影響,但他的建筑思想和歐洲新建筑運動的代表人物有明顯的差別,他走的是一條獨特的道路。
1893年后的10年中,賴特在美國中西部設計了許多小住宅和別墅,形成了 草原式住宅的風格,代表作有1902年威立茨住宅、羅伯茨住宅,1908年的羅比住宅等。這些住宅既有美國民間建筑的傳統(tǒng),又突破了封閉性,適合美國中西部草原地帶的氣候和地廣人稀的特點。1904年設計拉金公司大樓,1915年設計日本東京帝國飯店,使他獲得國際聲譽。1936年賴特了設計流水別墅,創(chuàng)造了一種前所未有的動人建筑景象,成了他有機建筑思想的典范。
美國建筑百科全書評價:必須承認賴特是他那個時代或許也是任何時代的最有創(chuàng)造力的建筑師之一。他極不尋常的生活和哲學說明他是富有詩意的幻想家和藝術家,是注重實效的工程師,自由思想的個性主義者,是一位改革者和傳播福音的教士。在他全部的傾向中貫穿著對生活和自然的積極回報。這樣的態(tài)度和信念曾一次又一次地表現(xiàn)在他的建筑中。但架于這一切之上的自然是:他是一位藝術家,他所偏愛的表達工具正是建筑。
厄爾(Harley Earl,1893-1969)
美國商業(yè)性設計的代表人物,世界上第一個專職汽車設計師。大學學習工業(yè)技術與設計。1926年被通用公司董事長斯隆看中,成為通用公司造型設計師。1940年出任通用公司副總裁,通用汽車公司藝術與色彩部主任,負責汽車外型設計,設計風格奔放、富于創(chuàng)新,開創(chuàng)了戰(zhàn)后汽車設計中的高尾鰭風格。他對汽車設計的影響力達到了無人企及的地步,而通用汽車公司的設計部門也成為了當時世界最大的設計中心。他在通用汽車公司的一個重要貢獻就是與總裁斯隆一起創(chuàng)造了汽車設計的新模型;有計劃的商品廢止制,按照他們的主張,在設計新的汽車式樣的時候,必須有計劃地考慮以后幾年不斷
以上就是關于德國平面設計相關問題的回答。希望能幫到你,如有更多相關問題,您也可以聯(lián)系我們的客服進行咨詢,客服也會為您講解更多精彩的知識和內(nèi)容。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