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前位置:首頁 > 創(chuàng)意學院 > 品牌設計 > 專題列表 > 正文
景觀設計應用案例(景觀設計應用案例范文)
大家好!今天讓小編來大家介紹下關于景觀設計應用案例的問題,以下是小編對此問題的歸納整理,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創(chuàng)意嶺作為行業(yè)內優(yōu)秀的企業(yè),服務客戶遍布全球各地,相關業(yè)務請撥打電話:175-8598-2043,或添加微信:1454722008
本文目錄:
一、案例4:雪邦公園
公園類型:混合式公園(加拿大首座將紫外線凈化設施結合到社區(qū)的雨水治理公園,一個超越傳統(tǒng)定義的公共空間。既是東灣社區(qū)居民的一個新興多功能的戶外休閑空間,也是一個服務于多倫多市更大范圍的居民的多面性城市公園。)
位置: East of Lower Sherbourne Street, from Lake Shore Boulevard to the water's edge, on both sides of Queens Quay
主創(chuàng)設計師: Phillips Farevaag Smallenberg , The Planning Partnership (local consultant); Teeple Architects (Pavilion); Jill Anholt (Light Showers – Public Art); The Municipal Infrastructure Group (Municipal Servicing/Civil/Mechanical Engineer)
面積: 1.47 hectares (3.63 acres)
樹木數(shù)量: 182棵( Pacific Sunset Maple -108 Red Oak - 45 American Beech - 29)
開園日期: 2010 年 9 月 24日 (南)2011年7月26日(北)
溜冰場面積:920 sq. metres
規(guī)劃設計概念
雪邦公園是多倫多安大略湖畔一個重要的重建復興項目,由原來沿著安大略湖畔的棕地開發(fā)而來,它包含了大型的文體娛樂設施,并采用富有詩意的手法對雨水徑流進行處理。雪邦公園通過將雨水管理、景觀、建筑、工程與藝術天衣無縫地有機結合,是加拿大首座將紫外線凈化設施結合到社區(qū)雨水治理的公園,成為了一個超越傳統(tǒng)定義的公共空間。
公園規(guī)劃目標
委托方希望公園能夠復興多倫多水岸。雪邦公園與其他公共水岸區(qū)域,加上新建的濱水步道以及即將建成的林蔭大道,使未來該區(qū)域成為安大略湖畔的魅力休憩景點,成為在后工業(yè)用地上建設新型的、充滿活力的城市社區(qū)公園的典范。
結構布局分析:
基于安大略湖畔的標志性景觀抽象與多倫多河岸的歷史脈絡,設計以 樹林、水系以及綠色 為理念,建成了公園的3個空間。公園與安大略湖湖畔步道緊密相連,空間具有外向性。
規(guī)劃設計手法
雪邦公園的設計成功地加入了眾多可持續(xù)元素。除了公園的雨水處理項目外,其他的可持續(xù)項目包括:大量使用本土樹木,有助于增加多倫多的森林覆蓋率:使用耐旱植物,降低灌溉頻率。另外,公園還大量使用鄉(xiāng)土材料和透水材料,以降低城市熱島效應,同時分區(qū)域使用照明設備,以減少光污染。
公園規(guī)劃設計方法論
1 結合場地及環(huán)境背景的設計
景觀的方法尋求的是與場地及其環(huán)境背景偶合的設計,設計不是為了鶴立雞群而是整體融合,將設計置于,甚至嵌入到背景之中(如葉脈與葉片的關系)。用景觀的方法進行設計,就是要讓設計扎根于場地,它不僅需要實地勘察,充分考慮場地的特征與背景,而且需要認識到場地中的土壤、水、植物及其他物質材料都是有生命的、敏感的和有創(chuàng)造力的生態(tài)系統(tǒng)。
雪邦公園的前身多倫多一個被忽視的湖邊的棕色地帶,因此公園設計基于安大略湖畔的標志性景觀抽象與多倫多河岸的歷史脈絡,設計以樹林、水系以及綠色為理念,建成了公園的3個空間,非常符合場地的環(huán)境背景。
2 綜合的整體設計
雖然現(xiàn)代景觀看上去與傳統(tǒng)園林有許多相似之處,但是現(xiàn)代景觀的設計更多地結合了傳統(tǒng)園林要素以外的東西,如經濟、社會、政治以及生態(tài)和技術。此外現(xiàn)代景觀的設計還包括了相關專業(yè)人士和科學家,以及政府決策人、土地所有者和其他利益相關人員共同參與。同時為了集思廣益,達到廣泛共識,公眾的理解和認同也是設計過程中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
雪邦公園的風景園林師帶領一個跨學科合作的設計團隊經過4年的時間,終于在多倫多重建的東濱水區(qū)建成了第一個公共公園。風景園林奠定了公園的總體基調,并引領了建筑、公共藝術以及基礎設施與公園設計的相互融合。公園設計對景觀、社區(qū)與可持續(xù)發(fā)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并大力地宣傳了風景園林學科作為引領復雜大型項目的意義。而風景園林學科的意義不僅僅在于公園設計,其對于城市設計、城市建設以及環(huán)境保護的意義更是舉足輕重的。
公園景觀分析
Sherbourne Common被設想為沿湖引起關注的地區(qū),先私人發(fā)展而建立。對于期望多倫多湖濱復興的客戶來說致力于公共領域的開發(fā)是極其重要的。與其他濱水公共領域一起,Sherbourne Common是常被使用的美麗瞬間,沿湖畔一個新的濱湖長廊與一個未來宏偉的大道串在一起。這是對在后工業(yè)用地上建設公共領域從而產生新的、充滿活力的城市社區(qū)的重要性和力量的有力證明。
在沒有通常會占據公園的未來社區(qū)和最終將為公園提供豐富的邊緣的未來建筑的情況下,Sherbourne Commo已經成為一個廣受歡迎的濱湖公園,從而證明了設計公園時靈活性和多樣性的基本原則的重要性。比鄰公園,一個新的可容納3,000名學生的校園剛剛開放使用,公園兩側第一批幾棟混合用途/住宅用途樓宇正在建設中。按照園區(qū)的規(guī)模,該園區(qū)可提供各種用途,滿足未來居民、學生和新興企業(yè)的員工的不同需求。設計上園區(qū)努力以適應全方位的需求。它涉及兩個非常不同的城市公園設計模式:一是提供一個寧靜的空間,逃離城市生活的混亂,另一個提供一個供社會交往的、吸引人的城市空間。這兩種想法在表達公園的三個不同城市空間時融合在一起。
基于標志性的湖邊風景讓人想起多倫多歷史悠久的海岸線,園區(qū)三個房間的組成是建立在樹林、水、綠地的理念之上的?!皹淞帧钡南敕ū憩F(xiàn)為橫跨皇后碼頭大道精心設計的楓樹林,皇后碼頭大道是目前正在建設的、將公園平分為兩塊的翻新的海濱多用通道(行人、自行車、公交和汽車)。大道兩旁的樹木把公園南北連接起來,并沿街產生強烈的視覺和體驗。
“水”的概念在Sherbourne Common通過幾種方式表達。該公園是由收集的雨水組成,在其最終排入安大略湖前在公園經過凈化并在整個公園進行了展示。各種各樣的水的表現(xiàn)形式從物質和空間上把南北連在一起。一旦被收集和經過紫外線處理,薄薄的純凈水面紗從三個9米高的藝術雕塑上輕輕落下來,這些藝術雕塑優(yōu)雅地從地面升起,題為Light Shower。然后水通過一個種植了水草的生物過濾床,被導入長240米的水道。當水從
水道中流下來到達公園的中心后,它蜿蜒穿過一個鍍鋅的寶石般的亭子,并最終排入安大略湖。沿安大略省的海岸線發(fā)現(xiàn)的標志性的天然空地通過綠地來表達。在“樹林”周圍、并由毗鄰亭子的廣場所框起來的開闊的草坪是觀看安大略湖景色最有利的地方。 “綠地”的規(guī)模和設計使其作為園區(qū)的中央聚集空間,在其邊緣區(qū)也提供私密空間,在這里 “樹林”變得稀疏,熱門可享受陽光或在斑駁的樹影下讀書。
Sherbourne Common的多變特性不僅存在于它的物質性上,也體現(xiàn)在其設計上。通過提供廣泛的機會,公園的設計包含了所有季節(jié)和一天的不同時間。在夏季,水通過藝術雕塑和渠道展示出來,也通過分散在中央廣場的數(shù)組噴泉以頑皮的姿態(tài)出現(xiàn)。一旦噴泉被關閉,廣場就變成了舞臺,而在冬季廣場變成溜冰池。精心設計的照明創(chuàng)造出視覺的趣味和可在晚間使用的光線充足的環(huán)境。
結論
Sherbourne Common是一個混合式公園,在加拿大是第一個把紫外線處理設施融入其設計的公園,代表了重大創(chuàng)新的方式,在這種方式中自然系統(tǒng)和公民基礎設施都融入城市。雨水管理是公園審美和其互動功能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雨水敘述是公園的主要組織特征,描述了雨水從天空到地面,最終到湖里的旅程和轉變過程。雨水凈化的過程把公園里所有的元素結合在一起,把整個園區(qū)變?yōu)橐粋€具有審美和體驗性的雨水系統(tǒng),通過它的互動和吸引人的的空間就水質問題教育大眾
二、生態(tài)公園景觀設計有哪些好點子?
哈爾濱體育公園景觀設計方案,“宜居生態(tài)園林新城、濱江人文活力都市”,引入“能量流”的景觀概念,將體育公園比作為整個區(qū)域的“活力源”,人們在公園內通過健身鍛煉不斷的補充著自身的能量,而充滿了能量的人們,同時又形成了建設美好城市的能量流,促進整個新區(qū)的發(fā)展,使新區(qū)成為充滿活力的美好家園。
【哈爾濱體育公園景觀設計案例賞析】
一、哈爾濱體育公園景觀主題:“城市的活力源 ”——躍動的生活,健康的時代
引入“能量流”的景觀概念,將體育公園比作為整個區(qū)域的“活力源”,人們在公園內通過健身鍛煉不斷的補充著自身的能量,而充滿了能量的人們,同時又形成了建設美好城市的能量流,促進整個新區(qū)的發(fā)展,使新區(qū)成為充滿活力的美好家園。
二、哈爾濱體育公園景觀設計原則:
1、全民性原則:
體育公園在功能布局上考慮到不同年齡階段人們的需求,將空間劃分11個主題的功能區(qū),滿足人們多樣的活動需求。
2、全季性原則:
春夏季節(jié)整個公園各個區(qū)塊將為人們提供多樣的活動場地如有氧運動、場地運動、水上運動、極限運動、滑草運功等等。
秋冬季節(jié)以組織冰上運動為主要特色,結合溫室展覽、滑雪、冰雕展覽,豐富人們冬季活動的需求。
3、生態(tài)性原則:
設計方案中純綠地和水面約占公園用地的73%,在廣場等硬質景觀中也多種植喬木,讓人在林蔭下活動,運動場地盡可能形成草坪場地,建筑則盡可能形成綠色生態(tài)性建筑,以充分的綠量來保障公園的生態(tài)性和游人活動的舒適度。
三、設計風格---清新凝聚的時代風格:
設計采用“流動”為整體的設計理念,以抽象的概括和簡潔的表達來象征公園的活力和象征健康向上的面貌,在具體的設計中更多的采用現(xiàn)代手法,新材料,新技術,來體現(xiàn)公園的現(xiàn)代風格。同時在材料上采用一些低造價和耐久性的設施,在色彩上采用鮮艷的色彩,達到更具視覺沖擊力的效果。來營造一個全民性、時代性的體育公園。
四、哈爾濱體育公園景觀設計總平面圖:
五、哈爾濱體育公園景觀設計總體鳥瞰圖:
六、哈爾濱體育公園景觀設計活力運動帶:
七、哈爾濱體育公園景觀設計休閑健身帶:
八、哈爾濱體育公園景觀設計交通分析圖:
三、迷幻之境———視錯覺在景觀設計中的應用
陳偉祺
摘 要:人們常說“眼見為實”,然而在生活中,人們常常受到自己眼睛的欺騙,所看到的影像與客觀事物不同,這被稱作視錯覺。在設計時,可以利用視錯覺進行視覺矯正,使之在視覺感官上更加合理,也可以利用視錯覺營造復雜的視覺效果,以提高設計作品的趣味性,為設計效果添磚加瓦。本文從視錯覺的應用出發(fā),梳理適合景觀設計所應用的視錯覺設計手法,以供景觀設計師參考。
1 視錯覺的概念、起源及分類
視錯覺就是當人觀察物體時,基于經驗主義或不適當?shù)膮⒄账纬傻腻e誤的判斷和感知。視錯覺產生的邏輯原因主要是判斷上的錯誤,對距離或深度的錯誤估計會導致視錯覺。生物學家馮特研究發(fā)現(xiàn),視網膜成像方式是引發(fā)視錯覺的主要原因。當物體反射的光線經過瞳孔聚焦在視網膜上形成物象,它實際是一個二維的影像。二維的物象經過一系列神經活動,在視覺中樞轉換成大腦認識的景象。在這個過程中,大腦的主觀經驗,如“角度感”、“形象感”、“立體感”使這些景象“三維化”。當不同的客觀物體在視網膜上呈現(xiàn)的物象相似時,大腦主觀經驗對其進行相同的處理,導致視錯覺的出現(xiàn),例如一張二維的透視圖會產生三維的感覺。人類很早就意識到視錯覺的存在,并且在自覺或不自覺地運用視錯覺。例如,古希臘的神廟,其屋頂向兩邊坡,在這樣從地面上看屋頂是平的;如果采用平屋頂,看起來中間會有下凹感。古希臘哲學家埃皮卡姆斯和普羅泰戈拉(約公元前5世紀前后)是最早研究視錯覺的學者。埃皮卡姆斯認為人的感官是造成視錯覺的主要原因,而普羅泰戈拉則認為環(huán)境是造成視錯覺的主要原因。亞里斯多德綜合了埃皮卡姆斯和普羅泰戈拉的觀點,他說:“我們的感覺是可信的,但他們容易上當受騙?!卑乩瓐D認為感官需要頭腦的幫助去了解所看到的事物,他說:“是眼睛要和頭腦一起工作?!?/p>
中國古代對視錯覺的觀察也很早,《列子·湯問》中有《兩小兒辨日》,就是對高度視錯的闡述,但沒有剖析其產生的原因。中國傳統(tǒng)建筑中的收分也是對視錯覺的應用。1826年,心理學家約翰內斯·穆勒寫了關于視錯覺的兩本書,他是第一個提出“視錯覺”一詞的人。1854年,另一位心理學家J.J.歐佩爾在約翰內斯·穆勒的研究基礎上寫了一篇論文,提出視錯覺的相關理論,并附有10頁的線錯覺圖,其中一種最有名的一種被稱為穆勒萊爾錯覺(MuEllErlyErillusions)。同一時期,物理學家、生理學家赫爾曼·馮·亥姆霍茲寫了《生理光學手冊》,解釋了認知錯覺的產生機理:事物的影像與人對外界事物的固有觀念產生差異,造成了視錯覺。自此,視錯覺開始為人們所認識。1915年漫畫家W.E.希爾發(fā)表了一張漫畫,圖中時而出現(xiàn)一個年輕少女的形象,時而出現(xiàn)一個年老婦人的形象,這是首個有意識地利用視錯覺進行創(chuàng)作的作品。到二十世紀中期,約瑟夫.博斯、馬塞爾.杜桑、薩爾瓦多.達利和M.C.埃舍爾等藝術家嘗試用視錯覺進行藝術創(chuàng)作,形成了視錯藝術(oParT)。視錯覺可以分為幾何錯視、生理錯視和認知錯視。
幾何錯視:主要是對圖形的大小、角度、長度、面積等方面的錯誤知覺。(圖1)a.艾賓豪斯錯視(EbbingHausillusion):中間兩個圓形面積相等,但是感覺被小圓包圍的圓形面積較大;b.赫林錯視(HEringillusion):兩條平行線在發(fā)射線的干擾下產生彎曲錯覺;C.菲克錯覺(fiCkillusion):水平線與垂直線等長,但是由于水平線被垂直線分割,使得在視覺感知上認為垂直線更長;d.波根多夫錯視(PoggEndorffillusion):一條傾斜線被平行線打斷后,產生位移錯覺;E.繆勒.萊爾錯覺(MuEllErlyErillusion):中間線條相等,但是由于受到箭頭的影響,右面的直線看起來更長,顯然向外的箭頭具有視覺延展的功效。
生理錯視:人的感覺器官在接受過久的刺激后會形成補色及視覺殘像的生理錯視,另外因為視覺疲勞而產生的視覺暫留現(xiàn)象也屬于生理錯視。赫曼方格(HErManngridillusion)是生理錯視的代表作品,由于視錯覺使人們感覺網格間的白色區(qū)域呈現(xiàn)出灰色的色點。
認知錯視:可以分為大小錯視、高度錯視和圖底反轉。1)大小錯視:近大遠小是由于視錯覺引起的,隨著觀察距離的增大人們感覺物體變小,這是由于視網膜上物象的縮小,而非所視物體本身縮小。由此可能引起該物體后退的視覺感受,但物體實際上是保持不變的。2)高度錯視:舒爾曾有關于月亮錯覺的調查,即物體大小的恒常性會受到高度的影響。月亮在地平線上看起來較大,而在天頂時看起來較小。如果用大小恒常性來解釋這一現(xiàn)象,水平方向比垂直方向對物體恒常性更為有利[1]。垂直方向所產生的錯覺與仰角的大小和距離息息相關。在設計時如果觀察者和物體之間仰角大、距離遠,為了達到良好的視覺效果以及正確的傳遞設計意圖,可以適當加大物體上部尺寸,以減少由視錯覺所帶來對物體信息的誤讀。3)圖底反轉:圖和底的正負關系可相互反轉,即當視覺停留在圖形時背景退后,當視覺停留在背景時圖形退后成為背景。通常圖和底的份量相當,輪廓線相互借用。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互依存的關系。圖底反轉關系的經典之作是魯賓之杯,這種邊緣線公用的形式會使人產生視錯覺,同時也使得物體具有多義性。
2 視錯覺在景觀設計中的應用
在藝術設計領域,很多設計作品充分地利用視錯覺為設計服務,實現(xiàn)特殊的視覺效果。目前在平面設計、建筑設計、雕塑設計、繪畫藝術等領域視錯覺都有廣泛的應用,但是在景觀設計領域,視錯覺應用的案例卻屈指可數(shù)。下面介紹視錯覺在景觀設計中可應用的方面,以供景觀設計師參考。
2.1 運用透視視錯覺進行視覺矯正
通常是運用透視原理對所設計的三維物體可能會發(fā)生視覺變形的部分進行相應的視覺矯正,使之符合視覺觀察的基本規(guī)律。也可以利用透視視錯覺原理更好的達到設計目的。假定物體為長方體,在垂直方向,如果希望消減透視所帶來的物體變形,可以采用倒四棱錐,即適當加大上部尺寸。反之,如果希望加大透視感,可以采用正四棱錐,即減小物體上部尺寸。在水平方向,觀察者在梯形短邊方向會消減透視感,使其呈現(xiàn)的形狀接近于長方形。而如果處于長邊方向觀看會增強透視感,加大景深。例如四川的樂山大佛,為了滿足人們從下部觀賞比例正常,擴大了頭部的比例,使頭與身體的比例為1∶3,而正常人呈坐姿時比例為1∶5。米開朗基羅的著名雕塑作品《大衛(wèi)》,作品加基座的高度為5.5米,遠遠超出均值為1米6左右的視高,為了滿足人們從下部觀看作品時比例正常,所以夸大了頭部、上身以及兩臂的尺寸,但是如果平視會感覺大衛(wèi)的身體比例不符合歐洲人的審美標準。在廣場設計時,米開朗基羅也運用了視錯覺原理進行透視調整,羅馬市政廣場平面形狀為梯形,從人們進入廣場的方向看,由于透視的原理所以視覺感覺其形狀為長方形。法國凡爾賽宮軸線為3公里,在軸線上設置有很多的水池,為使從宮殿方向看水池尺寸適合,采用了尺寸依次放大方法,這樣就解決了由于透視引起的末端水池過小的問題。
2.2 運用視錯覺原理形成迷幻空間
運用材質的反射或折射可以帶來全新的視覺感受,使死氣沉沉的空間注入新鮮的活力。尤其是物體進行多重反射時,會形成迷幻性空間。鏡面不銹鋼和鏡面等具有反射功能的材質是景觀設計中常用的材質,在設計時如果希望達到特殊的視覺效果,可以考慮設置的數(shù)量、體量和角度,通過幾者關系的配合來達到設計目的。同時鏡面在視覺上也能起到擴大空間、延伸空間的效果?,斏┩叽脑?011年西安園藝世博會大師園中設計了一個35x35M的迷宮園,里面重復運用了代表古城西安的設計元素———拱門。通過拱門的橫向排列構成了線性元素,這些線性元素采用不規(guī)則夾角的構成方式分布在場地中,人們可以穿行其中。在走廊的端部瑪莎施瓦茨采用了鏡面材質,形成了走廊無限延伸的視覺效果。在盡端所形成的三角形空間里全部運用了鏡面材質,內部種植有常綠的地被植物和幾顆柳樹,由于鏡面的反射作用,產生步入柳樹林的視錯覺。MoniCabonviCini設計的公共藝術作品透明的洗手間,使用單面鏡面材質進行四面包裹。從外面看完全溶于環(huán)境并反射環(huán)境,形成類似于“消隱”的建筑。HarlEquin廣場是哈格里夫斯在美國的一個設計項目,廣場位于兩個低層玻璃幕的建筑中間,內部設計了多個鏡面不規(guī)則體。地面鋪裝采用了黑白的菱形格圖案,整體設計靈感來自于畢加索的繪畫。黑白格鋪裝外加大面積鏡面材質的反射使整個空間產生一種迷幻性的視覺效果。
水是景觀設計的主要元素之一,無論在中國還是西方,水景都被廣泛使用。中國有“仁者樂山,智者樂水”之說,水的動與靜皆具魅力,動水如溪流、瀑布等會使空間生機勃勃,靜水面具有與鏡面相似的功能———形成水中倒影,能夠很好的實現(xiàn)視覺的延伸,使建筑或景觀與水中倒影融為一體。明代計成曾描述:“池塘倒影,擬入鮫宮”[2]。蘇州拙政園的倒影樓和塔影樓與水中倒影組成了一幅美麗的畫卷,同時也增加的空間的層次,豐富了園林空間。國家大劇院的建筑造型是半橢圓球體,通過與水面倒影的結合形成完整的“鴨蛋”造型。
2.3 運用視錯覺形成虛空間
虛中見實也是視錯覺的一種表現(xiàn)方式,而虛空間在視覺和心理感知上卻是相對獨立的空間。從行為心理學角度來看,虛空間的設計滿足了人們對安全感的需求。大而空曠的空間會使人無所適從,如果對空間進行合理劃分,形成尺度適中的小空間,空間分而不隔,相互滲透,會增加空間的親切度?,斏┩叽脑贖udPlaZa的設計中,運用了多個圓形的檐棚設計,地面也運用了直徑為30英尺的圓形草丘以及圓形的鋪裝與之相呼應,使廣場空間在豎向和平面上形成多個尺度宜人的虛空間(圖2)。勞·海爾普林事務所設計的伊拉.凱勒水景廣場,通過地面的高差處理出部分下沉空間,這部分空間在瀑布、水臺、水面等元素的組合中形成了生動、活潑又相對獨立的空間。磯崎新的筑波科學城中心廣場也是通過下沉空間的處理方法打破了原有空間的平淡無奇。由此可見,下沉空間、抬高空間、廊架、地面材質的變化等處理手法都會形成虛空間,從而增加空間的親切度。
2.4 運用視錯覺原理增加設計生動性
如何增加設計的趣味性和生動性?使其具有吸引力?這應該是在注重人性化設計的今天值得研究的課題。一個好的設計不僅僅要符合傳統(tǒng)意義的設計標準,還應該具有獨特性。不能說所有的設計都要運用視錯覺來增加其吸引力和可視性,只能說是提供了一種解題思路。在平面設計或廣告設計等其他藝術設計領域,通過視錯覺來增加設計趣味性的案例不勝枚舉,這類作品通常運用視覺刺激和延長解讀來達到宣傳商品或傳遞信息的目的。例如福田繁雄的設計招貼作品,巧妙的利用黑白關系,形成正形男人的腿與負形女人的腿公用邊緣線,兩者之間虛實互補,相互依存。運用視錯覺原理有時可以實現(xiàn)以假亂真的效果,從而增加藝術的趣味性。古典文化時期有關錯覺的一個著名的故事說明了這一點:“宙克西斯畫出的葡萄幾乎亂真,騙得鳥兒紛紛前來啄食。巴爾拉修把對手邀至自己的畫室,讓他觀看自己的作品。宙克西斯迫不及待的要把畫板的簾子掀開,這時才發(fā)現(xiàn)簾子不是真的,而是畫上去的”[3]。可見,人們的視覺是具有欺騙性的,眼見不一定“為實”。3d繪畫大師kurTWEnnEr的街頭作品也運用了視錯覺原理,他由古典穹頂壁畫變形所引起的高度錯覺獲得靈感,以透視原理在水平面上創(chuàng)造了獨特的立體繪畫形式,通常以文藝復興時期的經典藝術作品作為繪畫題材,讓過往的人們忽然有種時空穿越的感覺,使人耳目一新。
詹克斯的宇宙思考花園運用了變形的棋盤格,兩個曲線變形的棋盤格匯聚為一點,形成了視覺的流動性。在2008年中國奧運會的雕塑作品《無極》中,視錯覺表達的更加充分。這個作品參考了中國傳統(tǒng)的太極圖案,同樣運用了變形的網格來表現(xiàn),在距離中心同心圓越近的位置網格越小,反之越大,這樣增大了空間的透視感和流動性。big事務所的作品suPErkilEn公園設計,匯集了60個國家優(yōu)秀的設計作品在公園中進行展示。在地面設計上使用了流動的曲線,在遇到展示作品時曲線采用了繞行的方式,曲線時而稀疏,時而密集,使得原本普通的展示空間顯得活力而動感(圖3)。
2.5 色彩視錯覺在景觀設計中的應用
視錯覺所影響的領域不僅僅在形象上,在色彩上也會產生視錯覺,主要表現(xiàn)在色彩的生理錯覺和色彩的心理錯覺。色彩心理錯覺主要表現(xiàn)在:色彩溫度錯覺、色彩重量錯覺、色彩面積錯覺、色彩感官錯覺、色彩距離錯覺。經測試置身于紅色的房間內所感覺的溫度比實際溫度有所提高,血液循環(huán)速度加快;反之如果處于藍色的房間內所感覺的溫度會比實際溫度有所降低,而且血液循環(huán)的速度也會變緩,由此可見色彩會使人對溫度產生錯覺。同時不同的色彩具有不同的心理感受,在設計時應該充分的利用色彩的心理感受為設計服務。在繪畫、室內設計、平面設計等領域色彩視錯覺運用更加普遍。例如蒙克的繪畫作品《吶喊》,為了更好的傳遞主題吶喊,除了人物形象的表達外,在色彩上也運用了紅色表現(xiàn)天空、藍色表現(xiàn)地面,使得壓抑低沉的氛圍傳遞得更加充分。
景觀設計由于材料等方面因素的限制在色彩視錯覺方面應用案例不是很多?,斏┩叽脑谌毡踞穔iTagaTa公寓的景觀設計中,有四塊小的方形空間,表達春、夏、秋、冬四個主題。除了空間中的其他元素表達主題外,色彩也起到很大作用,瑪莎.施瓦茨使用綠色、紅色、橙色、藍色來分別對應春夏秋冬,運用色彩的視錯覺使處于空間的人更好的體會到相應的主題。巴拉甘的飲馬槽景觀設計作品運用了藍色、黃色等鮮亮明快的色彩,分別象征了天空和太陽。這些明快色彩的加入,無疑也增加了空間的吸引力。
3 結語
視錯覺在景觀設計中的應用通常會帶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景觀設計師應了解視錯覺及其應用方式,以突破常規(guī)設計手段,營造特殊的藝術效果。這樣既可以吸引更多的人駐足停留,同時又可增加空間的魅力。
四、土人景觀公司 做過哪些校園的景觀設計?要實際案例
推薦你到土人景觀的官網看看,最近的和獲獎的案例都會在他們的網站做展示,ASLA獲獎案例:
沈陽建筑大學稻田校園
景觀設計特點:
(1)大量使用水稻和當?shù)剞r作物作,和鄉(xiāng)土野生植物(如蓼,楊樹)為景觀的基底,顯現(xiàn)場地特色。不但投資少,易于管理,而且形成獨特的、經濟而高產的校園田園景觀。收獲的稻米——“建大金米”目前以被作為學校的禮品,贈送給到訪者。
(2)便捷的路網體系。遵從兩點一線的最近距離法則,用直線道路,連接宿舍、食堂、教室和實驗室,形成穿越于稻田和綠地及庭院中的便捷的路網。
(3)空間定位:重復的九個院落式建筑群,容易造成空間的迷失,景觀設計需要解決這一問題。為此,應用自相似的分形原理,進行九個庭院的設計,使每個庭院成為空間定位的參照,使用者可以通過庭院的平面和內容,感知所在的位置。
(4)通過舊物再利用,建立新舊校園之間的聯(lián)系。把舊校園的門柱、石攆、地磚和樹木結合到新校園景觀之中。
以上就是小編對于景觀設計應用案例問題和相關問題的解答了,如有疑問,可撥打網站上的電話,或添加微信:1454722008
推薦閱讀:
花卉小鎮(zhèn)景觀設計案例(花卉小鎮(zhèn)景觀設計案例分享)
企業(yè)活動方案100例(企業(yè)活動方案100例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