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前位置:首頁 > 創(chuàng)意學院 > 技術 > 專題列表 > 正文
3、論語的主要內容
論語的內容涉及哪些方面(論語的內容涉及哪些方面的知識)
大家好!今天讓創(chuàng)意嶺的小編來大家介紹下關于論語的內容涉及哪些方面的問題,以下是小編對此問題的歸納整理,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開始之前先推薦一個非常厲害的Ai人工智能工具,一鍵生成原創(chuàng)文章、方案、文案、工作計劃、工作報告、論文、代碼、作文、做題和對話答疑等等
只需要輸入關鍵詞,就能返回你想要的內容,越精準,寫出的就越詳細,有微信小程序端、在線網(wǎng)頁版、PC客戶端
官網(wǎng):https://ai.de1919.com。
創(chuàng)意嶺作為行業(yè)內優(yōu)秀的企業(yè),服務客戶遍布全球各地,如需了解相關業(yè)務請撥打電話175-8598-2043,或添加微信:1454722008
本文目錄:
一、論語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論語》內容上以教育為主,包括哲學、歷史、政治、經(jīng)濟、藝術、宗教等方面??鬃铀枷塍w系的核心概念是“仁”——最簡單表述就是“愛人”,即對人尊重和有同情心。在天道觀上,孔子不否認天命鬼神的存在,但又對其持懷疑態(tài)度,主張“敬鬼神而遠之”。
但是仁愛是層層遞減最愛父母,然后兄弟姐妹,再兒子,再鄰居一直下去。不像墨家的“爭愛”是說對大家的愛是平等的
二、論語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內容結構: 第一到第九則為語錄體,第十則為對話體。 這里所編的十則,分別選自《學而》、《為政》、《里仁》、《述而》、 《泰伯》、《子罕》和《衛(wèi)靈公》。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yuè)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 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 3.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 4.子曰:“學而不思則罔(wǎng),思而不學則殆(dài)?!保ā稙檎罚? 5.子曰:“由,誨女(rǔ)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zhì)也?!保ā稙檎罚? 6.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ing)也?!保ā独锶省罚?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衿渖普叨鴱闹?,其不善者而改之?!保ā妒龆罚?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泰伯》) 9.子曰:“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保ā蹲雍保╤ǎn)》) 10.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保ā缎l(wèi)靈公》)
編輯本段第一則:學習方法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yùn),不亦君子乎?” (《學而》) 孔子說:"學習并且時常地去復習,不是很快樂嗎?有知心的朋友從遠方來,不也高興嗎?別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氣,這不也是道德上有修養(yǎng)的人嗎?" 重點字詞解釋: (1)子:先生,指孔子。中國古代對于有地位、有學問的男子的尊稱,有時也泛稱男子?!墩撜Z》書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鬃樱ㄇ?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時魯國陬邑(現(xiàn)在山東曲 阜)人。是儒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我國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 (2)學:孔子在這里所講的“學”,主要是指學習西周的禮、樂、詩、書等傳統(tǒng)文化典籍。 (3)時習:時常地復習。在周秦時代,“時”字用作副詞,意為“在一定的時候”或者“在適當?shù)臅r候”。但朱熹在《論語集注》一書中把“時”解釋為“時?!??!傲暋保秆萘暥Y、樂;復習詩、書。也含有溫習、實習、練習的意思。 (4)說:通假字,音yuè,實意“悅”的古體字,愉快的意思。 (5)朋:是指志同道合的人。 (6)樂:與說有所區(qū)別。舊注說,悅在內心,樂則見于外。 (7)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沒有說出人不知道什么。缺少賓語。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說別人不了解自己。 (8)慍:拼音:yùn,生氣,發(fā)怒。 (9)君子:道德上有修養(yǎng)的人。 補充詞解釋: 而:連詞。(可譯為并且)例:學而時習之。 轉折。(可譯為卻) 例:人不知而不慍。 亦(yì):同樣、也是。 乎:語氣助詞,表疑問語氣,可譯“嗎”。 自:從。 知:了解。 本段理解: 第1句話講的是學習方法。對于知識,“學”只是一個認識過程,“習”是一個鞏固的過程,要想獲得更多的知識,必須“學”與“習”統(tǒng)一起來。 第2句話講的是學習樂趣。志同道合的人來訪可以增進友誼,并且可互相學習、共同提高。 第3句話講的是為人態(tài)度。“人不知”,后面省略了賓語“之”,可譯為“我”或“自己”
編輯本段第二則:為人處事
曾子曰:“吾(wú)日三省(xǐng)吾(wú)身:為(wèi)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chuán)不習乎?” (《學而》) 曾子像
曾參說:"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盡力呢 ?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誠,誠實呢? 老師傳授的知識是否復習過了呢? " 重點字詞解釋: (1)曾子:曾子姓曾名參(shēn)字子輿,生于公元前505~前436年,春秋戰(zhàn)國間魯國南武城(現(xiàn)在山東費縣人),是被魯國滅亡了的鄫國貴族的后代。曾參是孔子的得意門生,以孝子出名。據(jù)說《孝經(jīng)》就是他撰寫的。 (2)三?。▁ǐng):多次反省。注:三省有幾種解釋:一是多次檢查;二是從多個方面檢查。其實,古代在有動作性的動詞前加上數(shù)字,表示動作頻率多,不必認定為三次。 三:泛指多次。 多次進行自我檢查反省。 (3)忠:舊注曰:盡己之謂忠。此處指對人應當盡心竭力。 (4)信:舊注曰:信者,誠也。以誠實之謂信。要求人們按照禮的規(guī)定相互守信,以調整人們之間的關系。意思是:真誠、誠實 (5)傳不習:傳(動詞用做名詞),舊注曰:“受之于師謂之傳。老師傳授給自己的。習,與“學而時習之”的“習”字一樣,指溫習、實習、演習等。 補充詞解釋: 吾:我。 日:每天。 三:多次。 ?。簷z查,反省。 為:替。 謀:謀劃。 忠:盡心盡力。 傳:老師傳授的知識
編輯本段第三則:學習方法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 孔子說:“復習學過的知識,可從中獲得新的見解與體會,憑借這點就可以當老師了。” 重點字詞解釋: 注:本章的“溫故而知新”有兩解。一為“溫故才知新”:溫習已聞之事,并且由其中獲得新的領悟;二為“溫故及知新”:一方面要溫習典章故事,另一方面又努力擷取新的知識。 我以為合并這兩種解法,也許更為完整:在能力范圍以內,盡量廣泛閱覽典籍,反復思考其中的涵義,對已經(jīng)聽聞的知識,也要定期復習,期能有心得、有領悟;并且也要盡力吸收新知;如此則進可以開拓人類知識的領域,退也可以為先賢的智能賦予時代的意義。像這樣融會新舊、貫通古今方可稱是“溫故而知新”。 也有學者以為作“溫故及知新”解不太合適,因為按字面上解釋,僅做到吸收古今知識而未有領悟心得,只像是知識的買賣者,不足以為師。所以我們就來看看“師”的意義。在論語中師字一共見于14章,其中意義與今日的老師相近者。 故:舊的知識(形容詞用作名詞)。 而:連詞,表順承,就。 知:領悟。 可:可以。 以:憑借。 為:作為。 另外詞解釋: 溫故知新(成語): 請注意不是溫故而知新 【解釋】:溫:溫習;故:舊的。溫習舊的知識,得到新的理解和體會。也指回憶過去,能更好地認識現(xiàn)在。 【出自】:《論語·為政》:“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睗h·班固《東都賦》:“溫故知新已難,而知德者鮮矣?!? 【示例】:~是學習上的重要方法。 【語法】:連動式;作謂語、定語;用于學習、工作或其他
編輯本段第四則:學習與思考關系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 孔子說:“只讀書卻不思考,就會感到迷茫而無所適從,只是空想而不讀書,就會有害?!? 重點字詞解釋: 而:連詞,表轉折。 則:連詞,相當于“就”、“便”。 罔(wǎng):通“惘”,意思是感到迷茫而無所適從。 殆(dài):這里指有害。本意:危險。 本段理解: 讀書學習,“學”與“思”缺一不可。“學”是“思”的基礎,“思”要在“學”中進行,兩者不能偏廢。
編輯本段第五則:學習態(tài)度
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zhì)也?!?《為政》) 孔子說:“仲由啊,讓為師教導你對待知與不知的態(tài)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才是聰明的?!? 1、誨女知之乎! 教給你對待知或不知的正確態(tài)度吧?。畈墩撜Z譯注》) 2、誨女知之乎! 我告訴你什么叫求知吧!(李澤厚《論語今讀》) 3、誨女知之乎! 我教你怎么算知道吧?。ㄥX穆《論語新解》) 4、誨,女知之乎? 教育(教誨),你知道嗎?(南懷謹《論語別裁》) 5、誨女,知之乎? 我教導你的知識,你都知道了嗎?(徐志剛《論語通譯》) 6、誨女,知之乎? 7、誨女知之乎! (我)教給你的,(你)懂得了嗎!(薛金星《中學生教材全解》) 8、讓我來教教你吧,你可懂得這個道理?(楊潤根《發(fā)現(xiàn)論語》) 孔子說:“由,教給你對待知與不知的態(tài)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就是聰明智慧。 重點字詞解釋: 女(rǔ):通“汝”人稱代詞,你 知(zhì):通"智″本字指“是知(智zhì)也”:通“智”聰明,智慧。 之:代孔子教的東西 誨:教,傳授。 乎:語音助詞。 由:仲由字(子路)(前542~前480)春秋時期魯國卞(今山東泗水縣泉林鎮(zhèn)卞橋村)人,孔子得意門生,以政事見稱。 本段理解:孔子說這段話意思是言行要謹慎,不要夸大自己的知識和本領。要有誠實的態(tài)度、謙虛的態(tài)度,不要不懂裝懂。
編輯本段第六則:學習態(tài)度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里仁》) 孔子說:“看見賢人(德才兼?zhèn)涞娜耍┚拖蛩麑W習,希望能向他看齊;看見不賢的人,就反省自己有沒有和他一樣的缺點,有要改正。” 重點字詞解釋: 思:希望,想著。 省:指反省有沒有相同的毛病。 齊:看齊 賢:德才兼?zhèn)涞娜? 焉:語氣詞
編輯本段第七則:學習態(tài)度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衿渖普叨鴱闹?,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孔子說:“幾個人在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可作為我的老師的人,要選擇他們的長處
來學習,如果看到他們的短處自己也有,就要幫助改正自己與他們一樣的習慣?!? 重點字詞解釋: 必有我?guī)熝桑浩渲斜囟ㄓ锌勺鳛槲业睦蠋煹娜恕Q?,相當于“于之”,即“在其中”的意思? 三:泛指多次; 焉:兼詞“于之”,在那里; 之:字指擇其善者而從之:代善者; 之:字指其不善者而改之:代不善者。
編輯本段第八則:怎樣做人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 (《泰伯》) 曾子說:“有抱負的人不可以不胸懷寬廣,意志堅定,因為他肩負著重大的使命(或責任),路途又很遙遠。把實現(xiàn)‘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嗎?直到死才停止,這不也是很遙遠嗎?” 詞語解釋: 弘毅:胸懷寬廣,意志堅強 :剛強,勇毅 仁:指推己及人,仁愛待人 已:結束
編輯本段第九則:怎樣做人
子曰:“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孔子說:"直到每年中最寒冷的季節(jié),才知道松柏(bǎi)是最后落葉的。" 深刻含義:人們要經(jīng)受得住時間的考驗,也以松柏為喻,談人應當具備堅毅的品格! 之:這里的之是結構助詞,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變成偏正結構,不譯或勉強譯作“的”。 歲寒:一年中的寒冷季節(jié),深冬 然后(古今詞):然 ,后。意思是分開來解釋的。然,這樣。后,以后。
編輯本段第十則:怎樣做人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衛(wèi)靈公》) 子貢問道:"有沒有可以終身奉行的一句話呢? ”孔子說:“那大概就是‘恕’字吧!自己不喜歡的事物,不要強行加于別人身上?!? 重點字詞解釋: 一言:一句話。 行:奉行。 其恕乎:其:大概,也許。?。河米约旱男膩硗葡雱e人的心,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愛待人。 欲:喜歡,想。想要(做的事)。 施:施加。 其:大概 評析本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自己不愿意的事情的不要施加給別人。它在今天的社會道德修養(yǎng)方面有積極意義,已成為警世格言。
編輯本段各則注解
第一則是學習方法和個人修養(yǎng),啟發(fā)人們熱愛學習,加強自律。 第二則是學習方法,講知識的繼承和創(chuàng)新。 第三則是學習方法,強調復習對知識的必要性。 第四則是學習態(tài)度,強調學習要和思考相結合,闡明了“學”與“思”的辯證關系。 第五則是學習態(tài)度,通過對話論述了聰敏好學、虛心求教的可貴。 第六則是學習方法,學習態(tài)度、思想修養(yǎng)。強調隨時都該反省自己。 第七則是學習方法和個人修養(yǎng),強調無論何時何地,都要虛心向別人學習,同時要有正確的學習態(tài)度。 第八則是個人修養(yǎng),強調懷有抱負就該有堅毅的意志。 第九則是個人修養(yǎng),強調要經(jīng)受得住時間的考驗。 第十則是個人修養(yǎng),強調要學會換位思考。 總共三類:學習方法,學習態(tài)度,個人修養(yǎng). 《論語十則》,是從《論語》中節(jié)選的有關學習方法、學習態(tài)度及修身做人的十條語錄。這十則語錄都是格言警句,每一則都表達了精深的道理,不僅內容豐富,而且文字也頗具特色,句式整齊,音調和諧,讀起來相當流暢,富有感染力。
編輯本段古文翻譯的六種手段
錄、釋、理、添、刪、縮 錄:凡是人名、地名、朝代、年號、官名、書名等專有名詞,都可照原文抄錄。此外,古今詞義一致,人們熟知的詞,如“山”、“火”、“車”、“問”、“逃”等,也無需翻譯。 釋:這是用得最多的一種手段;運用現(xiàn)代漢語的雙音節(jié)詞語來解釋古文中的單音節(jié)詞語。對通假字、一詞多義、詞類的活用,用法多樣的一些虛詞等要特別注意,一定要聯(lián)系上下文,選準它的確切解釋。 理:調整、理順譯文的詞序。大多數(shù)文言詞句的詞語排列次序和現(xiàn)代漢語是一致,但也有一些文言句式,如“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捕蛇者說》),原次序譯作“苛酷的統(tǒng)治兇狠比老虎”,這不符合現(xiàn)代語習慣,應把“比老虎”調整到“兇狠”之前。 添:在原文有省略的地方,增添必要的內容,使譯文通順、明確。如“忽然撫尺一下,群響畢絕”(《口技》),其中“撫尺”和“一下”之間缺一個動詞“響”,翻譯應加上。又如“嘗貽余核舟一,……”(《核舟記》),譯文時,句前應加主語“王叔遠”,“一”字之后應加量詞“枚”。 刪:有些詞語僅有語法作用而無法譯出的,可刪去不譯。如“夫大國,難測也”(《曹劌論戰(zhàn)》)中的“夫”,“何陋之有”(《陋室銘》)中的“之”,“學而時習之”(《論語》六則)中的“而”都屬于這一類。 縮:文言文有些句子,為了增強氣勢,故意用了繁筆,翻譯時可將其意思凝縮。如:(秦)有席卷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現(xiàn)代漢語中很難找到四種不同說法來譯“席卷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四個短句,在翻譯時可凝縮為“秦有并吞天下、統(tǒng)一四海的雄心”)
編輯本段“樂”之解釋
不亦樂乎的“樂”應該讀lè,不應該讀yuè。 因為這個成語最早出自《論語》第一篇第一章:“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朱熹的注釋是:說,同悅;樂,音洛?!墩撜Z 雍也》中還有一句孔子的話:“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敝祆渥⑨屢彩牵汉茫ヂ?;樂,音洛。按今天的讀音,“洛”字音luò。但在古代,作為快樂的“樂”和“洛”都屬于入聲“十一藥”韻部(見《平水韻》),可見“洛”、“樂”的韻母一樣,加上聲母都是l,當然完全是同音字了。這在南方人是比較容易理解的,因為南方方言保留更多的古音,例如在福建的方言里,“洛”和“樂”發(fā)音完全一樣,都讀成lok。所以今天用普通話讀,“不亦樂乎”中的“樂”也應該和“快樂”中的“樂”字一樣,都讀成lè。 “樂”是多音字,除了讀yuè(音樂)、lè(快樂)外,在《論語 雍也》篇中還有一處也有很多人讀錯:“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朱熹的注釋是:知,去聲。樂,上二字并五教反,喜好也。下一字音洛。“五教反”是指我國傳統(tǒng)的拼音方法——“反切法”:取上一字的聲母(也叫“聲紐”,“五”字的聲母是“疑”,相當于今天的y) ,與下一字的韻母(即“教”的韻母iao)拼讀成yao??梢姡凇爸邩匪?,仁者樂山”二句中,“樂”字作為“喜愛、喜歡”的意思時應該讀yao。 歸納起來,“樂”在古書中的讀音主要有三種:(1)作名詞用的意思是“音樂、樂器、樂工”等,音yuè。(2)作形容詞用的意思是“喜悅、快樂”,音lè。(3)作動詞用的意思是“喜愛、喜歡”,音yào。
編輯本段成語
不亦樂乎:指快樂得無法形容。 死而后已:死了以后才罷手。形容為完成一種責任而奮斗終身。 溫故知新 :溫習舊的知識,得到新的理解和體會。也指回憶過去,能更好地認識現(xiàn)在。 任重道遠:比喻責任重大,要經(jīng)歷長期的奮斗。 擇善而從:選擇有才能的人委以重任。 見賢思齊 :見到德才兼?zhèn)涞娜司拖胂蛩麑W習,和他一樣。 三人行,必有我?guī)煟阂恍┤酥斜囟ㄓ锌梢宰鳛槲业睦蠋煹娜恕V笐撎撔牡叵蛞磺杏虚L處的人學習。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想做的事情,不要強加給別人。 歲寒松柏:比喻在艱苦困難的條件下節(jié)操高尚的人
編輯本段通假字
是知也:“知”通“智”,聰明,智慧。 女 同汝,表示你,不是通假字,而是兩字在古代意思相同。 說 “悅”的古字,表示愉快,不是通假字,而是由于古代并無“悅”字,在古代“說”就相當于“悅” 后為與說話的“說”區(qū)分人們造出了“悅”字。
編輯本段活用現(xiàn)象
吾日三省吾身:日,每天,名詞作狀語; 溫故而知新:故,舊知識,形容詞做名詞; 傳不習乎:傳,傳授的知識,動詞作名詞。 學而時習之:時,名詞作狀語,可譯為按時。 擇其善者而從之:善,形容詞活用作名詞,指“優(yōu)點長處”。 見賢思齊焉:賢,形容詞活用作名詞,可譯為賢人。齊,形容詞活用作動詞,表示看齊。 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后,方位名詞代理活用作狀語。
編輯本段一詞多義
1. 知: (1)了解(人不知而不慍) (2)明白(誨女知之乎) (3)通“智”,智慧(是知也) 2.而: (1)轉折連詞(人不知而不慍) (2)順承連詞(溫故而知新) (3)并列連詞(任重而道遠) 3、之: (1)代詞 (2)助詞 (3)語氣詞
編輯本段特殊句式
(1)判斷句 是知也 (“也”表判斷) (2)省略句 1.可以(之)為師矣(省略賓語“之”) 2.人不知(之)而不慍(省略賓語“之”)
編輯本段古今異義
學而時習之:“時”:古義:按一定的時間,今義:時間 “習”:古義:復習,今義:學習 吾日三省吾身:“日”古義:每日,今義:一日 “三”古義:泛指多數(shù),虛數(shù) 今義:數(shù)詞,三 與朋友交而不信乎:“信”古義:真誠,誠實,今義:相信 溫故而知新:“故”古義:舊的知識,今義:過去的,老的(此古義變今義是意擴大了范圍) 擇其善者而從之:“善者”古義:優(yōu)點,今義:善良的人 “從”古義:跟從(學習),今義:跟從(此古義變今義也是意擴大了范圍) 可以為師矣:“可以”:古義:可以(憑借)把,今義:可能、許可 是知也:“是”:古義:這,今義:表判斷
編輯本段作者簡介
孔子簡介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魯國人。中國春秋末期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他是以“因材施教”和“有教無類”的教學理念來教育學生。他后來被尊稱為“圣人”。孔丘 排行老二, 漢族人,春秋時期魯國人??鬃邮鞘澜缱钪奈幕酥?。編撰了我國第一部編年體史書《春秋》。據(jù)有關記載,孔子出生于魯國陬邑昌平鄉(xiāng)(今山東省曲阜市東南的南辛鎮(zhèn)魯源村);孔子逝世時,享年73歲,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鬃拥难孕兴枷胫饕d于語錄體散文集《論語》及先秦和秦漢保存下的《史記·孔子世家》??鬃樱鹤有?,以孔為氏,名丘,字仲尼。排行第二“子”,古代對成年男子的尊稱,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擁有一定社會地位的成年男子都可以稱為“子”,而且都希望別人稱自己為“子”,因為“子”還是一種爵位,所謂“公侯伯子男”也。但是,真正能獲得別人以“子”相稱的,一般是兩種人:要么在社會上公信力較高的,如“老師”;要么就是較有道德的貴族;孔子、老子屬于前者。而孔子是我國古代最偉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chuàng)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學名人。與孟子并稱“孔孟”,孔子被尊為“至圣”,孟子為“亞圣”。
孔子家世
孔子的遠祖是宋國貴族,殷王室的后裔。周武王滅殷后,封殷宗室微子啟于宋。由微子經(jīng)微仲衍、宋公稽、丁公申,四傳至泯公共。泯公長子弗父何讓國于其弟鮒祀。弗父何為卿??鬃酉茸嫠煊芍T侯家轉為公卿之家。弗父何之曾孫正考父,連續(xù)輔佐宋戴公、武公、宣公,久為上卿,以謙恭著稱于世??鬃恿婵赘讣卫^任宋大司馬。按周禮制,大夫不得祖諸侯,“五世親盡,別為公候”,故其后代以孔為氏。后宋太宰華父督作亂,弒宋殤公,殺孔父嘉。其后代避難奔魯(孔氏為魯國人自此始),卿位始失,下降為士。孔子曾祖父防叔曾任魯防邑宰。祖父伯夏的事跡無考。父親名紇,字叔,又稱叔梁紇,為一名武士,以勇力著稱。叔梁紇先娶施氏,無子,其妾生男,病卒,復娶顏徵在,生孔子。
孔子生平
三、論語的主要內容
論語簡介
《論語》是一部記載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書,它由孔子的弟子和再傳弟子編輯而成??鬃訉W說的核心思想是“仁”,《論語》中始終如一地貫穿了他的這一思想。
孔子(公元前552 或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后期魯國人。是儒家學派的創(chuàng)建者、中國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論語》的篇章排列在內容上沒有什么必然聯(lián)系,各章各節(jié)獨立成篇。它涉及的領域極其廣泛,記錄了孔子關于哲學、經(jīng)濟、政治、倫理、美學、文學、音樂、道德等方面的言論,是研究孔子及其創(chuàng)立的儒家學說的主要文獻。
《論語》是名列世界十大歷史名人之首的中國古代思想家孔子的門人記錄孔子言行的一部集子,成書于戰(zhàn)國初期。因秦始皇焚書坑儒,到西漢時期僅有口頭傳授及從孔子住宅夾壁中所得的本子,計有:魯人口頭傳授的《魯論語》20篇,齊人口頭傳授的《齊論語》22篇,從孔子住宅夾壁中發(fā)現(xiàn)的《古論語》21篇。西漢末年,帝師張禹精治《論語》,并根據(jù)《魯論語》,參照《齊論語》,另成一論,稱為《張侯論》。東漢末年,鄭玄以《張侯論》為依據(jù),參考《齊論語》、《古論語》,作《論語注》,是為今本《論語》。《齊論語》、《古論語》不久亡佚。現(xiàn)存《論語》共20篇,492章,其中記錄孔子與弟子及時人談論之語約444章,記孔門弟子相互談論之語48章。
《論語》作為孔子及門人的言行集,內容十分廣泛,多半涉及人類社會生活問題,對中華民族的心理素質及道德行為起到過重大影響。直到近代新文化運動之前,約在兩千多年的歷史中,一直是中國人的初學必讀之書。
“五四”運動以后,《論語》作為封建文化的象征被列為批判否定的對象,爾后雖有新儒學的研究與萌生,但在中國民主革命的大背景下,儒家文化在中國并未形成新的氣候。時代的發(fā)展,社會的前進,不能不使人們重新選擇新生的思想文化,這就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以及社會主義新文化的誕生與發(fā)展。
四、論語講的是什么內容?
論語》的內容 關于如何做人 《論語》作為一部涉及人類生活諸多方面的儒家經(jīng)典著作,許多篇章談到做人的問題,這對當代人具有借鑒意義。 其一,做人要正直磊落。孔子認為:“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保ā队阂病罚┰诳鬃涌磥?,一個人要正直,只有正直才能光明磊落。然而我們的生活中不正直的人也能生存,但那只是靠僥幸而避免了災禍。按事物發(fā)展的邏輯推理,這種靠僥幸避免災禍的人遲早要跌跟斗。 其二,做人要重視“仁德”。這是孔子在做人問題上強調最多的問題之一。在孔子看來,仁德是做人的根本,是處于第一位的??鬃诱f:“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保ā秾W而》)又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八佾》)這說明只有在仁德的基礎上做學問、學禮樂才有意義。孔子還認為,只有仁德的人才能無私地對待別人,才能得到人們的稱頌。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里仁》)“齊景公有馬千駟,死之日,民無德而稱焉。伯夷、叔齊餓死于首陽之下,民到于今稱之?!保ā都臼稀罚┏浞终f明仁德的價值和力量。 那么怎樣才能算仁呢?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保ā额仠Y》)也就是說,只有克制自己,讓言行符合禮就是仁德了。一旦做到言行符合禮,天下的人就會贊許你為仁人了??梢姟叭省辈皇窍忍炀陀械模呛筇臁靶奚怼?、“克己”的結果。當然孔子還提出仁德的外在標準,這就是“剛、毅、木、訥近仁?!保ā蹲勇贰罚┘磩倧姟⒐麛?、質樸、語言謙虛的人接近于仁德。同時他還提出實踐仁德的五項標準,即:“恭、寬、信、敏、惠”(《陽貨》)。即恭謹、寬厚、信實、勤敏、慈惠。他說,對人恭謹就不會招致侮辱,待人寬厚就會得到大家擁護,交往信實別人就會信任,做事勤敏就會取得成功,給人慈惠就能夠很好使喚民眾??鬃诱f能實行這五種美德者,就可算是仁了。 當然,在孔子看來要想完全達到仁是極不容易的。所以他教人追求仁德的方法,那就是“博學于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顏淵》)即廣泛地學習文化典籍,用禮約束自己的行為,這樣就可以不背離正道了。同時也要重視向仁德的人學習,用仁德的人來幫助培養(yǎng)仁德。而仁德的人應該是自己站得住,也使別人站得住,自己希望達到也幫助別人達到,凡事能推己及人的人。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保ā队阂病罚?其三,做人要重視修養(yǎng)的全面發(fā)展。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即:我每天都要再三反省自己:幫助別人辦事是否盡心竭力了呢?與朋友交往是否講信用了?老師傳授的學業(yè)是否溫習了呢?強調從自身出發(fā)修養(yǎng)品德的重要性。在此基礎上,孔子強調做人還要重視全面發(fā)展。子曰:“志于道,據(jù)于德,依于仁,游于藝?!保ā妒龆罚┘矗褐鞠蛟谟诘溃鶕?jù)在于德,憑籍在于仁,活動在于六藝(禮、樂、射、御、書、數(shù)),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地做人。那么孔子為什么強調做人要全面發(fā)展呢?這里體現(xiàn)了孔子對人的社會性的認識,以及個人修養(yǎng)的相互制約作用,他說:“舉于詩,立于禮,成于樂?!保ā短┎罚┘矗涸姼杩梢哉駣^人的精神,禮節(jié)可以堅定人的情操,音樂可以促進人們事業(yè)的成功。所以,對于個人修養(yǎng)來說,全面發(fā)展顯得極為重要。 關于君子人格的塑造 《論語》許多篇幅談及君子,但這里的君子是一個廣義概念,重在強調一種人格的追求,教人做一個不同于平凡的人。為實現(xiàn)這一目的,《論語》提出了君子的言行標準及道德修養(yǎng)要求。 其一,“君子不器”??鬃诱J為作為君子必須具備多種才能,不能只像器具一樣,而應“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衛(wèi)靈公》)也就是說,君子應以道義作為做人的根本,按禮儀來實行,用謙遜來表達它,用忠誠來完成它,否則就談不上君子。 其二,君子要重視自我修養(yǎng)。孔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里仁》)在孔子看來,作為君子就必須重視仁德修養(yǎng),不論在任何條件下,都不能離開仁德。同時曾子認為,君子重視仁德修養(yǎng)還必須注意三個方面的規(guī)范:一是“動容貌,斯遠暴慢矣”;二是“正顏色,斯近信矣”;三是,“出辭氣,斯遠鄙倍矣”(《泰伯》)。也就是說,君子要嚴肅自己的容貌,端正自己的臉色,注意自己的言辭。只有這樣才能使人對你尊敬,信任,溫和。同時,孔子還認為“君子泰而不驕”(《子路》);“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衛(wèi)靈公》);“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亡不已知也。”“君子疾得世而名不稱焉?!薄熬忧笾T己,小人求諸人?!保ā缎l(wèi)靈公》)即作為君子應心境安寧而不傲慢,態(tài)度莊重而不與人爭吵,能合群而不結黨營私;君子要重視提高自己,在有生之年對社會多做貢獻。只有這樣才能稱得上君子的修養(yǎng)。 其三,君子要處處嚴格要求自己??鬃诱J為,君子除了自我修養(yǎng),還要重視用“戒、畏、思”幾項標準嚴格要求自己??鬃釉唬骸熬佑腥洌荷僦畷r,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薄熬佑腥罚何诽烀?,畏大人,畏圣人之言?!薄熬佑芯潘迹阂曀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保ā都臼稀罚┻@些思想從不同角度提出了對君子的要求,概括起來有三點:一是要隨時注意戒除個人的欲念;二是處事中要有敬畏之心,防止肆無忌憚;三是認真處理,隨時嚴格要求自己。 其四,君子要重義避利,追求道義??鬃诱J為,君子和小人之間的差別還在于具有不同的生活態(tài)度和不同的人生追求。他認為,“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保ā独锶省罚熬又\道不謀食?!薄熬討n道不憂貧?!保ā缎l(wèi)靈公》)“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里仁》)也就是說,作為君子只有重視道義,追求道義,才能與小人區(qū)別,才能真正體現(xiàn)君子的精神。同時,孔子還認為,君子必須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即所謂:“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里仁》)“先行其言而后從之?!保ā稙檎罚?其五,君子不黨。孔子認為,君子之間的交往應該做到“周而不比”;《論語·為政》: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同時還要“和而不同”;《論語·子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不是簡單的相加,而是一種和諧的共生關系;子曰:“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 關于學習 《論語》中關于學習的思想在古今中外的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值得今人借鑒。這些思想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幾點: 1、關于學習的態(tài)度??鬃诱J為,追求學問首先在于愛學、樂學,這是關鍵。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保ā队阂病罚┘凑嬲龕酆盟娜?,為它而快樂的人才能真正學好它??鬃淤潛P的顏淵就有這種發(fā)憤好學的樂觀精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保ā队阂病罚┢浯?,要“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述而》)即學習要有踏踏實實的精神,默默地記住學到的知識,努力學習而不滿足。第三,專心致志,知難而進。孔子曰:“士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保ā独锶省罚┳x書的人要立志于追求道義、真理,要專心致志,不要為 世俗所累。同時,他還認為追求學問是一個艱難的過程,要敢于知難而進,“力不足者,中道而廢,今女畫?!保ā队阂病罚┽槍θ角笤趯W習問題上認為自己能力不夠的思想,孔子認為所謂能力不夠的人,是走在中途就停止下來,你現(xiàn)在以能力不夠劃地自限,實際上是沒有堅持到底的緣故。在這里孔子勉勵冉求要知難而進,只有這樣才能得道。事實上孔子自己就是“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的人(《述而》)。第四,要虛心求教,不恥下問。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衿渖普叨鴱闹?,其不善者而改之?!保ā妒龆罚┻@說明學無常師,作為人應隨時隨地注意向他人學習,取人之長,補己之短。同時,孔子提倡和贊揚“敏而好學,不恥下問”的學習精神,“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里仁》)體現(xiàn)了孔子嚴謹?shù)闹螌W態(tài)度。 2、關于學習的方法??鬃釉诤偷茏拥慕徽勚卸嗵幪峒皩W習方法問題,最著名的莫過于“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保ā秾W而》)“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與此同時,孔子還特別強調學思結合,勇于實踐。他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保ā稙檎罚┲蛔x書而不思考就會感到迷惑,只是空想而不讀書就會精神疲殆。要求人們把學習積累和鉆研思考相結合,不能偏廢。另外,孔子還非常重視精益求精,“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反對一知半解,淺嘗輒止。 3、關于學習的內容??鬃又鲝垖W習要博,要廣,不能偏頗、單一。他提出要用四種東西作為自己的學習綱要,這就是“文,行,忠,信”(《述而》)。即文化知識,品德修養(yǎng),忠誠篤厚,堅守信約。這四項內容對于自己和別人都具有重要意義??鬃釉谥匾暡W的同時,也強調學習要抓根本的東西,孔子曰:“賜也,女以予為多學而識之者與?”對曰:“然,非與?”曰:“非也,予一以貫之?!边@里孔子在回答子貢的問題時,說明自己的“多學”是相對的,在多學的基礎上,我是用一個道理來貫穿自己的學說的,這個道理就是學習的根本,學習重在抓住根本。這里孔子間接地說明了博與精的關系,值得借鑒。 4、關于學習的目的??鬃诱J為,學習必須有明確的目的,但重點在于“學以致用”。子曰:“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于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子路》)也就是說,熟讀《詩經(jīng)》三百篇,交給他政治任務,卻辦不成;派他出使到外國,又不能獨立作主應對;這樣,雖然書讀得很多,又有什么用處呢?又說:“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保ā妒龆罚┮簿褪钦f,品德不去修養(yǎng),學問不去講習,聽到正義的事不能去做,有錯誤不能改正,也就是理論和實際不能結合,這才是我們憂慮的。由此可見,讀書的目的,不在于死記書本,而在于應用,在于實踐,在于“舉一反三”地靈活運用知識。關于這一思想,在孔子的學生子夏的思想中也表現(xiàn)出來。子夏曰:“仕而優(yōu)則學,學而優(yōu)則仕?!保ā蹲勇贰罚┮簿褪钦f當官時有余力就應該學習,學習后有余力就可以做官。這一思想實質上也體現(xiàn)了學與用的關系,要想當好官必須學習,學習的目的應是更好地當官,體現(xiàn)了學習與應用的關系,也體現(xiàn)了孔子辦私學的目的,即通過教育培養(yǎng)德才兼?zhèn)涞娜瞬?,讓他們直接登上政治舞臺或作教師培養(yǎng)政治人才,當然在孔子看來,學習的目的也在于對道義、真理的追求,“士志于道”,“朝聞道,夕死可矣”。(《里仁》) 關于教育 孔子作為我國古代著名的教育家,一生從事教育工作,教出了許多有才干的學生,在教育實踐中取得了豐富經(jīng)驗,《論語》一書對此有較多的概括。 其一,關于教育指導思想??鬃又鲝垺坝薪虩o類”(《衛(wèi)靈公》),即受教育者不應分貴賤、賢愚,應該機會均等。這一思想打破了教育的等級界限,擴大了教育對象,使教育擴及于廣大平民,這在當時無疑具有重大的進步意義。 其二,關于教育的基本方法。孔子主張“因材施教”,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也就是說對于中等才智以上的人,可以和他談論高深的道理;以于中等才智以下的人,不可以和他談論高深的道理。為貫徹這一思想,孔子很注意對自己學生的觀察了解,諸如“由也果”、“賜也達 ”、“求也藝”(《雍也》),在此基礎上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比如冉求辦事畏怯,所以要鼓勵他;子路膽大過人,自以為是,所以要故意抑制他。即:“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保ā断冗M》)孔子還重視誘導式的啟發(fā)教育,不要求學生死讀書,而貴在觸類旁通,即所謂:“告諸往而知來者”(《學而》)。子夏談詩“巧笑倩分,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從而體會到“禮”應該以忠信仁義為本的道理,因此孔子稱贊他道:“起予者商也!始可與信《詩》已矣?!保ā栋速罚┠軉l(fā)我的人是子夏?。‖F(xiàn)在我可以與你談論《詩經(jīng)》了。顏淵聽老師講學后“亦足以發(fā)”(《為政》),子貢也說他“聞一以知十”(《公冶長》),所以孔子特別稱贊顏淵的聰明好學。這正是啟發(fā)誘導式教育的必然結果??鬃犹貏e強調“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保ā妒龆罚┘矗翰坏剿嗫嗨妓鞫氩煌〞r,我不去啟發(fā)他,不到他想講而講不明白時,我不去開導他。例舉一個道理而他不能類推出三個道理,我就不再教誨他了??鬃舆€強調在實行啟發(fā)誘導的基礎上,必須注意循序漸進,即:“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雖欲從之,末由也已!”(《子罕》)這種使學生竭力鉆研,“欲罷不能”的情狀,正是對循循善誘啟發(fā)教育的寫照,在我國教育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其三,關于教育的基本內容??鬃娱L期從事教育工作,教育的內容十分廣泛,但他所用的教材多是沿用周代貴族學校所用的六藝,即詩、書、禮、樂、易、春秋?!白铀叛?,《詩》《書》執(zhí)禮?!保ā妒龆罚芭d于詩,立于禮,成于樂。”(《泰伯》)“不學詩,無以言”,“不學禮,無以立?!保ā都臼稀罚┯纱丝梢?,孔子是以詩、書、禮、樂為普通教材教育學生的。至于“易、春秋”只是在孔子的晚年才進行研究并付諸教學的內容,所以孔子說:“五十以學《易》”(《述而》)。也可能因為《易》、《春秋》是比較精深的學科,只有少數(shù)高材生才能學習,所以說“身通六藝者七十有二”(《孔子世家》)。那么,在這些教學內容中孔子最為重視的是什么呢?從《論語》的許多思想中可以看出,《詩》《禮》是孔子教學的主要課程。子曰:“不學《詩》,無以言?!保ā都臼稀罚罢b《詩》三百,授之以政?!保ā蹲勇贰罚啊对姟啡伲谎砸员沃弧紵o邪’。”(《為政》)又曰:“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獻不足故也。足,則吾能征之矣。”(《八佾》)“殷因于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禮,所損益,可知也?!保ā稙檎罚┻@些思想說明,孔子不僅重視《詩》《禮》的教育,而且重視這些內容的總結挖掘與研究,它對中國古代教育內容的豐富和完善起到了重要的促進作用。 其四,關于教育的培養(yǎng)目標。在孔子看來,進行教育的目的除了用仁義禮凈化人們的靈魂,協(xié)調人們的社會行為之外,其重要目的在于培養(yǎng)具有仁義之心的“仕”、“君子”,以為當時的社會服務,這就是他著名的“學而優(yōu)則仕”思想(《子張》)。正因如此,當季康子問他的弟子仲由、子貢、冉求能否“從政”的時候,孔子滿口答應可以“從政”(《雍也》)。事實上,在孔子七十有二的得意門生中,從政者為數(shù)不少,孔子自身也不反對參政。這說明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培養(yǎng)目標與當時的社會需要是相統(tǒng)一的,體現(xiàn)了教育的社會價值。當然,孔子的教育思想不可避免地體現(xiàn)著階級屬性,但作為社會的人,孔子在當時歷史條件下所倡導的許多思想,本身具有符合人類共性的成分,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應予以辯證地分析和揚棄。 關于務政 《論語》中關于務政的思想是“學以致用”思想的具體體現(xiàn),對此,《論語》中對務政的標準也作了具體說明。 1、關于務政的對象??鬃诱J為只要懂禮、有道、正直,并具備一定的從政才能的人就可以務政。季康子問:“仲由可使從政也與?”孔子曰:“由也果,于從政乎何有?”問:“賜也可使從政也與?”曰:“賜也達,于從政乎何有?”問:“求也可使從政也與?”曰:“求也藝,于從政乎何有?”也就是說,只要人具備一定的參政素質,諸如果斷、達理、多藝就可以參政。 2、關于務政的基本要求和標準。從政者必須勤勉忠誠。孔子曰:“居之無倦,行之以忠?!保ā额仠Y》)“先之勞之”,“無倦”(《子路》)。也就是說在位不松弛懈怠,執(zhí)行政令要忠心,要帶頭、勤勉,辦事不要松懈。從政者必須溫良恭儉讓。陳子禽向子貢問道,“夫子至于是邦也,必聞其政,求之與?抑與之與?”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保ā秾W而》)也就是說孔子來到一國就一定會知道這里的政事,就是因為先生有溫和、善良、恭敬、節(jié)儉、謙讓五種美德。而這五種美德也間接地說明參與國政的道理。有一次,孔子在談論鄭國賢相子產(chǎn)時說:“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正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yǎng)民也惠,其使民也義。”正是由于子產(chǎn)的這種莊重、恭敬、恩惠、道義和美德,才能使他處于鄭國的賢相位置。 3、要言行一致,舉止端莊??鬃釉唬骸把灾倚?,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里,行乎哉?立則見其參于前也,在輿則見其倚于衡也,夫然后行?!保ā缎l(wèi)靈公》)也就是說要想使自己的思想主張為他人接受,必須心意誠懇,行為端莊,這樣你的主張就可以行得通了。 4、要眼光遠大,依次而進。子夏當了莒父的縣長,向孔子請教怎樣理政??鬃诱f:“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保ā蹲勇贰罚┘匆笕藗兲幚碚詹灰獔D快,貪圖眼前利益,圖快反而不能達到預期目的,貪圖小利反而辦不成大事。而應眼光放遠,依次而進。另外,孔子還認為在處理政務時應當慎重,要深入實際,多聽多見,了解實情,以免犯錯誤。即所謂“多聞闕疑,慎言其余,則寡尤;多見闕殆,慎行其余,則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為政》) 關于治國與安邦 孔子作為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其有關治國的道理在《論語》中也有重要的位置。概括起來主要包含以下幾方面的內容: 1、治國的根本在于“人倫綱常”。齊景公問孔子怎樣治國,孔子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保ā额仠Y》)即要治理好國家,君主必須像個君主,臣子必須像個臣子,父親要像個父親,兒子要像個兒子。這一思想雖然反映了孔子的宗法倫理觀念,但在封建社會的歷史條件下,這種倫理綱常確實起到了治理國家的重要作用。事實上,在階級社會里,不論處于什么時代都需要各在其位,各司其職。否則國將不國,政將不政,社會將混亂不堪。那么孔子為什么強調以“人倫綱常”治國呢?孔子回答子路的問題時作了說明,子路問孔子:“衛(wèi)國待子而為政,子將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碑斎豢鬃右舱J為,重視倫理綱常的作用也不能脫離禮讓。子曰:“能以禮讓為國乎,何有?不能以禮讓為國,如禮何?”(《里仁》)即用禮讓的精神治理國家,國家就不會有什么問題,人倫綱常的禮才能得以保證。在這里禮讓成為維系人倫綱常的精神紐帶。 2、治國的前提在于君子主要嚴于律己。孔子曰:“茍正其身矣,于從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即君主要治理好國家,必須端正自己本身,嚴于要求自己。如果己正,管理國政就不會有什么困難,如果自己不端正,隨心所欲,為所欲為,就不可能去端正別人,其國家也無法治理??鬃舆€ 以舜為例說明君主嚴于律己的重要性。孔子曰:“無為而治者,其舜也與?夫何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痹诳鬃涌磥?,真正能從容安靜使天下太平的人大概只有舜吧?那么他做了些什么呢?也不過是莊嚴端正地坐在朝廷上罷了。這里舜的莊嚴端正行為正是他實現(xiàn)太平世道的關鍵所在。 當然,孔子還認為君主治國除了行為端莊之外,還應重視才智禮儀仁德的關系,這些都是治國不可偏廢的條件。孔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雖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莊以涖之,則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莊以涖之,動之不以禮,未善也。”(《衛(wèi)靈公》)即靠聰明取得了地位,不能用仁德去保持它,雖然得到了地位,也一定會失去的。靠聰明取得地位,能用仁德保持它,假若不用嚴肅的態(tài)度來治理百姓,那么百姓就不會尊敬他??柯斆魅〉玫匚?,能用仁德保護它,能用嚴肅的態(tài)度治理百姓,而不用禮義教化人民,那也算不得完善??梢娭卫砗脟覍鞯囊髴侨轿欢喾矫娴?。另外,孔子還總結了歷代圣明君主治國的道理,重在寬厚、誠信、勤敏、公允。即:“所重:民,食,喪,祭。寬則得眾,信則民任焉,敏有功,公則說。”(《堯曰》) 3、治國的基本方法,“選才、富國、育人,立法”??鬃诱J為君主管理國家大事,要處處從大局著眼,重視選拔優(yōu)秀人才。孔子曰:“先有司,赦小過,舉賢才”。(《子路》)同時要重視富國,教育民眾。有一次,孔子到衛(wèi)國去,冉有給他駕車,孔子說:衛(wèi)國的人口真多?。∪接性唬骸凹仁?,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边@里孔子強調在衛(wèi)國這樣一個眾多人口的國家,要治理好它,首先要讓他們富起來,然后使他們再受教育,提高他們的素質。另外,孔子也特別重視法制對國家的治理作用。有一次顏淵請教老師怎樣治理國家,孔子說:“行夏之時,乘殷之輅,服周之冕,樂則《韶》《舞》,放鄭聲,遠佞人。鄭聲淫,佞人殆?!苯梃b夏、商、周三代的古德,取其精華,舍其糟粕。在這里孔子不僅強調了法制對治國的重要作用,而且他的古為今用的思想方法也值得今人學習。 4、治國的基本原則,講究信用,愛護人民。孔子認為治理好國家,君主一定要重視人品、道德,要講究信用,愛護民眾,這是治國的基本原則。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jié)用而愛人,使民以時?!保ā秾W而》)即治理一個擁有千輛兵車的國家,就要認真對待政事,并講究信用,取信于民。同時還要節(jié)省儉用,愛護人民,役使人民要不違背農(nóng)時。只有這這樣才能處理好君主與人民的關系。 總之,《論語》從多種角度反映了孔子的思想特征,在學習研究《論語》的過程中,很有必要把《論語》的思想體系化,科學化,更好地理解《論語》中的思想精神。要做到“古為今用”,就要研究《論語》思想的時代價值,為我國現(xiàn)代化建設服務。事實上,作為兩千多年前的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和我們今人有許多共同之處,其中的許多思想是當代人的精神和楷模。這說明古代的思想家與我們今天的思想非常接近。當然孔子是人不是神,孔子也有自己的歷史局限性,這是不可否認的客觀事實。但是,研究孔子重在吸收孔子思想精華,而不是簡單地全盤否定或全盤肯定。 論語值得所有人去學 關于中醫(yī) 在《論語·子路》中記述了一段關于孔子對“恒”德的評價,可以看作圣人對醫(yī)生的道德期望。原文: 子曰:“南中已有人云:‘人而無恒,不可以作巫醫(yī)。’善夫?!?,“不恒其德,或承之羞?!弊釉唬骸安徽级岩??!?
以上就是關于論語的內容涉及哪些方面相關問題的回答。希望能幫到你,如有更多相關問題,您也可以聯(lián)系我們的客服進行咨詢,客服也會為您講解更多精彩的知識和內容。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