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首頁
SERVICE 服務產(chǎn)品
XINMEITI 新媒體代運營
CASE 服務案例
NEWS 熱點資訊
ABOUT 關(guān)于我們
CONTACT 聯(lián)系我們
創(chuàng)意嶺
讓品牌有溫度、有情感
專注品牌策劃15年

    蘇州屋頂景觀設計作品欣賞(蘇州屋頂景觀設計作品欣賞圖片)

    發(fā)布時間:2023-03-07 02:31:05     稿源: 創(chuàng)意嶺    閱讀: 93        問大家

    大家好!今天讓小編來大家介紹下關(guān)于蘇州屋頂景觀設計作品欣賞的問題,以下是小編對此問題的歸納整理,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創(chuàng)意嶺作為行業(yè)內(nèi)優(yōu)秀的企業(yè),服務客戶遍布全球各地,相關(guān)業(yè)務請撥打電話:175-8598-2043,或添加微信:1454722008

    文章目錄列表:

    蘇州屋頂景觀設計作品欣賞(蘇州屋頂景觀設計作品欣賞圖片)

    一、蘇州博物館的建筑特色

    蘇州博物館新館其特色:建筑造型與所處環(huán)境自然融合,空間處理獨特,建筑材料考究和內(nèi)部構(gòu)思,及最大限度地把自然光線引入到室內(nèi)。

    貝聿銘設計的蘇州博物館新館其亮點為:一是建筑造型與所處環(huán)境自然融合;二是空間處理獨具匠心;三是建筑材料考究和內(nèi)部構(gòu)思的精巧;四是最大限度地把自然光線引入到室內(nèi)。貝老先生曾經(jīng)說:“蘇州博物館新館的建設比我在國外搞其它建筑設計要難得多?!?/p>

    蘇州博物館新館位于拙政園西側(cè),建筑面積 19 , 000 平方米,總投資 339 ,000 , 000 元人民幣,包括新館建筑和忠王府建筑面積達到了 26 ,500 平方米。作為集中展示蘇州悠久歷史、文化底蘊和現(xiàn)代建筑成就的蘇博新館。繼承和創(chuàng)新的采用了“中而新,蘇而新”的設計理念,追求和諧適度的、不高、不大、不突出的原則。

    蘇州屋頂景觀設計作品欣賞(蘇州屋頂景觀設計作品欣賞圖片)

    擴展資料:

    蘇州博物館成立于1960年,館址太平天國忠王府為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國內(nèi)保存完整的一組太平天國歷史建筑物。

    蘇州博物館館藏文物4萬余件,其中一級文物865件/套,二級文物1188件/套,三級文物32295件/套,尤以歷年考古出土文物、明清書畫、工藝品見長。此外,蘇州博物館還收藏有古籍善本725種3128冊,普本28501種91754冊,為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蘇州博物館

    二、貝聿銘與蘇州博物館

    在當代建筑設計領(lǐng)域中,貝聿銘是世界范圍內(nèi)最為公眾熟知的建筑大師,是躋身于世界級建筑師行列的唯一華人,被譽為20世紀最重要的建筑藝術(shù)家之一。

    貝聿銘1917年4月26日出生于廣州,祖輩是蘇州望族,童年時曾在家族擁有的蘇州園林獅子林度過一段時光。 20世紀30年代中期,貝聿銘負笈美國學習建筑學。幾十年的建筑設計生涯中,在美國以及加拿大、法國、德國、澳大利亞、日本、盧森堡、卡塔爾、新加坡、伊朗和中國北京、香港、臺灣等地設計過許多博物館、學院、商業(yè)中心、摩天大廈等大型公共建筑,在世界各地的建筑作品達70余項,獲各類獎項50余次。1983年,貝聿銘獲得了被稱為建筑界諾貝爾獎的“普利茨克獎”。對夢想的執(zhí)著追求和對自身的不斷超越,使眾多貝氏建筑成為不朽的經(jīng)典之作。

    1999年夏天,為適應蘇州經(jīng)濟的快速發(fā)展和廣大市民休閑益智的文化需求,蘇州市立項決定建造新的蘇州博物館。經(jīng)過項目選址、方案設計、拆遷籌備、建筑施工、陳列布展等數(shù)個階段,歷時7年,由貝聿銘大師擔綱設計的蘇州博物館新館于2006年金秋露出了嶄新的容顏。新館承襲了歷史蘇州的建筑風格,演繹出“傳統(tǒng)、多元、創(chuàng)新”的設計理念,與周邊園林名勝珠聯(lián)璧合,妙相輝映。

    新館色調(diào)以傳統(tǒng)的粉墻黛瓦為元素,給江南建筑符號增加了新的詮釋內(nèi)涵。在建筑構(gòu)造上,屋面形態(tài)的設計突破了中國傳統(tǒng)建筑“大屋頂”在采光方面的束縛,玻璃、開放式鋼結(jié)構(gòu)可以讓室內(nèi)借到大片天光。新館園藝造景設計從古典園林的精髓中提煉而出,由池塘、假山、小橋、亭臺、竹林等組成的創(chuàng)意山水園與傳統(tǒng)園林有機結(jié)合,創(chuàng)造性地集博物館、古建筑與園林融為一體。

    蘇州博物館新館以意味深長的精準選址、“中而新、蘇而新”的設計思想、“不高不大不突出”的設計原則,成為一件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和諧圓融的“雙面繡”藝術(shù)作品。它不僅是當今蘇州的一個標志性公共建筑,也是中國建筑文化從傳統(tǒng)走向未來的一座橋梁,更為蘇州博物館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翻開了嶄新的一頁。

    創(chuàng)新理念詮釋經(jīng)典建筑

    貝聿銘具有統(tǒng)觀全局的創(chuàng)新設計思想和對建筑所在地域文化的深刻體察。新館設計充分考慮了蘇州2500多年來形成的特有歷史風貌,吸收傳統(tǒng)民居的神韻,借鑒古典園林的風格,神似而非形似,從而使得整個建筑與古城風貌相適應,與蘇州的城市肌理相融合。貝聿銘說:建筑要走新路,要有變化,否則建筑就沒有發(fā)展。怎么做到既有創(chuàng)新又能與傳統(tǒng)融合?那就是用現(xiàn)代材料達成與傳統(tǒng)的協(xié)調(diào),形體的整體性非常重要。蘇州博物館新館建筑推陳出新,使人于傳統(tǒng)中充分感受到蘇州的現(xiàn)代,又于現(xiàn)代中細細品味到蘇州的底蘊。

    建筑景觀的高低起伏、錯落有致是蘇州古城的一大特點,粉墻黛瓦也是極具江南建筑特色的標志性符號。新館色調(diào)以傳統(tǒng)的建筑元素為基點,以全新的表達方式來實踐。貝聿銘認為:黑灰色花崗巖石材的運用便于養(yǎng)護,又與蘇州的建筑風格極為和諧。因此,在高低錯落的新館建筑中,用色澤更為均勻的深灰色石材做屋面和墻體邊飾,與白墻相配,清新雅潔,耐人尋味。

    “中國黑”坡頂與自然光線的導入

    在新館建筑的構(gòu)造上,玻璃、鋼鐵結(jié)構(gòu)讓現(xiàn)代人可以在室內(nèi)借到大片天光,開放式鋼結(jié)構(gòu)替代傳統(tǒng)建筑的木構(gòu)材料,屋面形態(tài)的設計突破了中國傳統(tǒng)建筑“大屋頂”在采光方面的束縛。由幾何形態(tài)構(gòu)成的坡頂,可令人聯(lián)想起蘇州城內(nèi)古建筑縱橫交叉的斜坡屋頂,但其復雜的整體連接卻更具新意。首先,屋頂之上立體幾何形體的玻璃天窗設計充滿了情趣與匠心。貝聿銘借鑒了中國傳統(tǒng)建筑中老虎天窗的做法并進行改良,天窗開在了屋頂?shù)闹虚g部位,這樣屋頂?shù)牧Ⅲw幾何形天窗和其下的斜坡屋面形成一個折角,呈現(xiàn)出優(yōu)美的三維造型效果,不僅解決了傳統(tǒng)建筑在采光方面的實用性難題,更豐富和發(fā)展了中國建筑的屋面造型樣式。其二,屋面以及其下白色墻體周邊石材的運用,使建筑的整體風格達成了統(tǒng)一。就屋面而言,如果用傳統(tǒng)的小青瓦,易碎易漏,需要經(jīng)常維修,其堅固性、工藝性以及平整度都難以達到新館建筑的要求。為了使材料和形式協(xié)調(diào),貝聿銘采用深灰色花崗石取代傳統(tǒng)的灰瓦,這種被稱為“中國黑”的花崗石黑中帶灰,淋了雨是黑的,太陽一照顏色變淺成深灰色。石片加工成菱形,依次平整地鋪設于屋面之上,立體感很強。

    讓光線來做設計

    玻璃屋頂與石屋面相互映襯,不僅在視覺造型上令人賞心悅目,而且在使用功能上也匠心獨運,使得自然光線透過木貼面的金屬遮光條交織成的光影,進入到博物館的活動區(qū)域和展區(qū)。光線經(jīng)過色調(diào)柔和的遮光條的調(diào)節(jié)和過濾所產(chǎn)生的層次變化,以及不同空間光線的明暗對比,仿佛能讓周圍的線條流動起來,令人入詩入畫,妙不可言。大而敞亮的六角形狀,或大型落地式方窗,比起蘇州古典的裝飾性花窗簡潔許多,更有利于獲得視覺感受,自然光線的完美導入克服了博物館人工采光所帶來的一系列弊端。

    貝聿銘酷愛三角型與光線,“讓光線來做設計”是貝氏名言。光線與空間的結(jié)合,透過簡單的幾何線條來營造光影變化,使空間變化多端,讓景色隨腳步變化,隨視角變化,隨心情變化,讓人在移步換景之間,借助光線的忽明忽暗,產(chǎn)生不同的視野與感覺。這位“光線魔術(shù)師”對形式和光線的敏感與運用,使其建筑作品自成一格,凸現(xiàn)審美價值。

    山水意趣

    貝聿銘設計的作品有一個共同點是內(nèi)庭院,內(nèi)庭院將內(nèi)外空間串連,使自然融于建筑。新館建筑與創(chuàng)新園藝是互相依托的,貝聿銘設計了一個主庭院和若干小內(nèi)庭院,布局精巧。位于中央大廳北部的主庭院是最讓貝聿銘煞費苦心的?!捌┤绮挥脗鹘y(tǒng)的太湖石,也不用我在香山用的石灰石,我希望從中國古代山水書畫中尋找園林設計的靈感,并與蘇州當?shù)氐哪芄で山澈献?,爭取造出一個有新意的蘇州園林”。主庭院東、南、西三面由新館建筑相圍,北面與拙政園相鄰,大約占新館面積的五分之一空間。這是一座在古典園林元素基礎上精心打造出的創(chuàng)意山水園,由鋪滿鵝卵石的池塘、片石假山、直曲小橋、八角涼亭、竹林等組成,既不同于蘇州傳統(tǒng)園林,又不脫離中國人文氣息和神韻。多條通往山水園的門徑,使觀眾可以通過各個角度一睹現(xiàn)代版的江南園林水景風光。山水園隔北墻直接銜接拙政園之補園,水景始于北墻西北角。北墻之下為獨具創(chuàng)意的片石假山,貝先生一直對揚州八怪中石濤的“片石山房”情有獨鐘,并有意在蘇州博物館中“以壁為紙,以石為繪”,從石頭著力。這種別具一格的山水景觀,呈現(xiàn)出清晰的輪廓和剪影效果.使人看起來仿佛與旁邊的拙政園相連,新舊園景筆斷意連,巧妙地融為一體。山水園的假山用片石來擺放,就是將渾厚的大石頭切片,再高低錯落排砌,營造出米芾水墨山水畫的意境。石片假山從構(gòu)圖到每塊石頭的選擇,貝聿銘都傾注了許多心血。石片顏色由深入淺,在朦朧的江南煙雨籠罩中層巒迭嶂。而在月夜中,循著花園南面一株桂樹散發(fā)的芳香進入山水園,可見園中水池朗月傾瀉,魚翔淺底。在若明若暗的景觀燈映照下,遠山朦朧,竹林疏影橫斜婆娑,水畔涼廳亭亭玉立,湖面曲橋橫貫,如同一幅清寂空靈、意境迷人的立體水墨山水,靜觀自得個中三味。

    紫藤綿延

    通過中央大廳東側(cè)的天窗廊道進入東部輔展區(qū),廊道盡頭設休憩茶室和紫藤園。紫藤園里西南方與東北方各種植一棵紫藤,兩藤虬龍盤旋,枝蔓在空中對接,紫藤花隨風搖曳。西南方的那棵紫藤樹,是貝聿銘親自在光福苗圃園里選中的,還嫁接著從文征徵明當年手植紫藤上修剪下來的枝蔓,以示延續(xù)蘇州文化的血脈。貝聿銘十分得意于這一創(chuàng)意:“當人們坐在紫藤架下喝茶時,我們可以說‘這棵紫藤有文徵明手植紫藤的基因,你是坐在文徵明手植紫藤的子孫藤下喝茶呢!’這不又是一景了嗎?”。

    松之高潔、桂之馥郁、竹之靈性、楓之艷麗

    對于庭園中的樹木,貝聿銘要求姿態(tài)優(yōu)美,線條柔和,因為建筑本身是剛性的,剛?cè)嵯酀拍芟嗟靡嬲?。除竹園之外,主花園東部種植平頂松、迎客松和杏樹,為了保護自然形態(tài),移植過程中盡量不作修剪。主花園南面的一株桂花樹枝繁葉茂,根據(jù)貝聿銘的提議,桂樹是最早移植進園的,他希望10月份開館時,到場嘉賓能夠聞到桂花的芳香。

    太平天國忠王府

    忠王府是太平天國時期忠王李秀成的王府,占地面積10650平方米,建筑面積為7500平方米,整座建筑雄偉壯麗、曲折宏敞,是全國保存至今最完整的一組集公署、住宅、園林于一體的太平天國歷史建筑群。

    忠王府原址從三國時起,一直是名人宅第。元代改建為大弘寺。明正德四年(1509年)御史王獻臣棄官歸隱,遂以大弘寺廢基營建別墅,名為“拙政園”。此后數(shù)易園主。乾隆三年(1738年),拙政園一分為二:東歸太守蔣誦先,加以重修,改名復園;西為葉士寬所有,另建書園。清咸豐十年四月(1860年6月),太平天國忠王李秀成率領(lǐng)太平軍攻克蘇州,建立了蘇福省。八月,李秀成將原拙政園花園部分及東西部宅第等合并為“忠王府”,并按照王府的規(guī)格重新修繕。李秀成在興建忠王府時,在大門外建有兩座吹鼓亭和東西轅門,轅門之上各矗立一座角樓,府內(nèi)還建有多座望樓。

    清同治二年(1863年)李鴻章率部攻陷蘇州,忠王府成為李鴻章的江蘇巡撫行轅,按清朝衙門的規(guī)制對忠王府大門進行改建,東西兩轅門和吹鼓亭全部拆除,還將大門梁枋上燦爛奪目的彩繪涂盡,正殿次間脊桁上的二方“鳳穿牡丹”得以幸存。清同治五年(1866年),巡撫衙門遷出。清同治十年(1871年),河北南皮張之萬(光緒時為大學士)任江蘇巡撫時,居住在東部住宅。后與右布政使恩錫以及管理蘇州織造的堂德壽、糧儲、道英樸三人商議倡立會館,于同治十一年(1872年)正月將中部花園及東部、西部住宅改為八旗奉直會館,所屬園林恢復拙政園舊稱。園西部于光緒五年(1879年)劃歸張履謙,另建補園。1911年辛亥革命后,八旗奉直會館改稱奉直會館。

    忠王府舊址不僅存有渾厚樸實的龍鳳紋飾窗欞和神態(tài)生動的石獅等太平天國時期珍貴遺物,還保存有太平天國400余方秀麗典雅的蘇式梁枋彩繪和9幅清新雋秀的彩繪壁畫,其數(shù)量之多、藝術(shù)水平之高,全國罕見。忠王府現(xiàn)有的彩繪與壁畫可以說是在明代“蘇式彩繪”工藝技術(shù)基礎上的進一步發(fā)展,成為清代“蘇式彩繪”的代表。此外,還有明代文徵明手植紫藤等名木植物和江南最大的室內(nèi)古戲臺。196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修葺一新的忠王府作為蘇州博物館新館的組成部分,正以嶄新的面貌迎接八方賓客,成為蘇州一處獨特的人文景觀。

    忠王府格局分為中、東、西三路。維修后東路以恢復晚清八旗奉直會館原貌為主,利用四面廳以專題形式舉辦《香港張宗憲先生捐贈文物陳列》,以紀念和表彰張宗憲先生對家鄉(xiāng)文化遺產(chǎn)保護事業(yè)的支持。西路則以恢復清光緒年間張履謙豪宅及補園部分建筑原貌為主,北部的小姐樓作為博物館的藏書樓。中路展出太平天國忠王府舊址陳列,大殿恢復忠王李秀成主持軍事會議的場景。

    三、蘇州,一座滲透著文人氣息的城市

        蘇州,位于江蘇省東南部,自古就被文人稱作人間天堂,也被馬克.波羅驚嘆為“東方威尼斯”。因外出學習,初次踏足這個城市。剛到達的第一感覺,現(xiàn)代城市的氣息較少,算是一個比較典型的二線城市,街上的人不算多,行人走路的節(jié)奏也不算快,可以看得出平時的生活節(jié)奏屬于比較休閑的類型。利用會議空擋時間和會后一天的時間,在各打卡景點走走,品嘗各種蘇州小吃,慢慢體驗這個城市的特色。

        蘇州古城座落在水網(wǎng)之中,街道依河而建,水陸并行,建筑臨水而造,前巷后河,形成“小橋、流水、人家”的獨特風貌。放慢腳步走在街道上,跨過一座座石橋,聽著人家屋內(nèi)傳來的昆曲評彈,感受兩千多年的古都文化,小文藝的氣息油然而生。要體驗蘇州的“小橋、流水、人家”,可以到平江路或七里山塘。蘇州城市不大,地鐵均可達到各大景點,交通還是挺方便的。由于時間關(guān)系,這次就去了離酒店比較近的七里山塘。

        唐寶歷二年(825年),大詩人白居易從杭州調(diào)任蘇州刺史,為了便利蘇州水陸交通,開鑿了一條西起虎丘東至閶門的山塘河,山塘河河北修建道路,稱為“山塘街”,山塘河和山塘街長約七里,叫“七里山塘”。自古山塘街有“姑蘇第一名街”之稱。清乾隆帝壬午年(1762年)游江南,到七里山塘曾御筆書寫“山塘尋勝”;如今山塘尋勝御碑亭仍然保存完好。乾隆帝對七里山塘情有獨寵,回京后在頤和園后湖仿照七里山塘的模樣修建了蘇州街。

        雖然往日的繁華難以復制,但經(jīng)過政府的努力,總算恢復了一條小河,幾座彎月般的石橋,和兩岸各一片白墻灰瓦的古宅。傍晚的時候,河邊的宅院都依次掛出紅燈籠,紅色的燈火同拱橋的身影一起映照在河水里,輕輕地蕩漾著,讓你不由得一聲輕嘆:這就是蘇州。

        在蘇州,必須要看一下蘇州園林。其中比較有名的包括拙政園、獅子林、留園。其中拙政園為蘇州古典園林的代表,是中國四大名園之首。園內(nèi)總面積約五公頃,僅相當于頤和園的五十分之一而已,卻身兼著中國園林之母的名號,位列世界文化遺產(chǎn)名錄,足見其園區(qū)設計的水平是有多傲嬌。

        拙政園始建于明正德初年(16世紀初),在500多年歷史里前后更換了三十多位園主。除了最初主持建造的主人王獻臣,包括太平天國的忠王李秀成等在內(nèi)的后世園主,都曾有補建、擴建的大工程和裝修、輔修的細節(jié)添加,這才積蓄了今天蘇州現(xiàn)存最大的古典園林——拙政園的全貌。但據(jù)說居住在拙政園的官宦或者富甲,幾乎無人逃過革職、罰沒財產(chǎn)或者敗落的魔咒,后世人只好總結(jié)說,是因為這樣的貌美庭院只適宜遠觀欣賞,入住就涉嫌褻瀆了,所以才有前后三十幾位園主無人晚年不凄涼的結(jié)局。

        全園分為東、中、西三個部分,以水為媒介連接成一體,又用繁茂花木做穿插設計,將各個區(qū)域隔斷成完整獨立的景致。最精彩是中區(qū),所有的景觀設計都環(huán)繞著既是中區(qū)主體建筑又是拙政園主體建筑的遠香堂開展。兼具景觀上向外延伸、向內(nèi)聚攏兩種功能,舉手抬足都是戲,可謂是一步一景。

        走進拙政園的坊形大門,首先映入眼簾的第一個景點,就是被兩株白皮古松凌云枝干掩映著的一座三開間堂屋,這就是拙政園的“蘭雪堂”?!疤m雪”二字出自唐代李白“獨立天地間,清風灑蘭雪”之句,象征著主人瀟灑如春風,潔凈如蘭雪的高尚情操。明崇禎年間拙政園一分為二,園東部成為侍郎王心一的歸田園居,蘭雪堂就是園中一景。當年這里花木扶疏,樓臺掩映,高朋滿座,勝友如云,飲酒賦詩,流連忘返,如今尚留一樹怒放的梅花,令人遙想舊時明月朗照、文人雅集的優(yōu)美境地。

        進入堂中,可見正中陳設著一座大幅的漆雕屏風,南面為《拙政園全景圖》,精致清麗,從圖上看,拙政園東、中、西三部分以墻廊分割,園林風格同中有異,各有千秋。

        東部布局以平崗草地為主,廣植花木,配以山池亭閣,空間開闊,具有松岡、山島、竹塢、曲水之趣。中部是全園的主體和精華所在,曲折的水面,多樣的亭橋廊榭,平寬間敞,古樸典雅,使園內(nèi)“隱現(xiàn)無窮之態(tài)。招搖不盡之春?!蔽鞑康慕ㄖ鄬γ芗?,裝飾華麗精美,有別于東、中部的疏朗。拙政園是私家園林,因此是宅園結(jié)合的,住宅位于園的南面,花園內(nèi)則是散點布局、自由靈活、不拘一格的,著重顯示純自然的天成之美,顯示人與大自然的親近和融合,是人與自然相和諧的典范創(chuàng)造。

        屏風的北面為一幅翠竹圖。據(jù)園主王心一《歸園田居》記載,蘭雪堂“東西桂樹為屏,其后則有山如幅,縱橫皆種梅花。梅之外有竹,竹則鄰舍,旦暮梵聲,時從竹中來”,環(huán)境幽僻。正反兩面極具風雅的畫作,不禁讓人在此留步,去發(fā)現(xiàn),去領(lǐng)略造園者賦予拙政園豐富的內(nèi)涵和空靈之美。

        站在蘭雪堂東北面荷花池邊,望過去可以看到一座臨水而建的卷棚歇山頂?shù)慕ㄖ?,這就是芙蓉榭。榭是我國古代一種很美的建筑形式,憑借周圍風景臨水而建,形式靈活多變。芙蓉榭一半建在岸上,一半伸向水面,靈空架于水波上,佇立水邊、秀美倩巧,是東園夏日賞荷的絕佳之處。

        “芙蓉榭”的正面面對著一池荷花(估計在夏天才能看到),背后則是一堵高墻,一邊開闊、一邊封閉的強烈反差,恰如其分地烘托了寧靜的氣氛。加拿大溫哥華“逸園”中的水榭,就參照了這個設計,如果您走到芙蓉榭的門前向西面看,可以見到這個水榭進門的門框上裝了一個雕花的圓光罩,透過這個圓光罩可以看到前面的小橋流水,猶如一幅鑲嵌在圓形鏡框里的工筆畫。

        如果走過去再仔細看看,又可以發(fā)現(xiàn)這個水榭臨水的門框上裝了一個雕花的長方形落地罩,前面的河水曲折蜿蜒,兩岸種植了多株木芙蓉,把人引入了一種寧靜安謐、淳樸自然的境界中去。這是蘇州園林中一種比較常見的造景手法,叫做“框景”。園主想通過這種手法,把來賓們的視線集中到最佳角度,以達到觀賞時最令人滿意的效果??蚓笆翘K州園林建筑的一大特色,在拙政園的很多建筑中都可以看到框景,框景中的景色都是設計者特意的布局,包括景中的植物、建筑都是圍繞景的主題而設計,例如春景種杜鵑、夏景種竹、秋景種銀杏、冬景種梅,倒影亭以對面的山亭與在湖中的倒影構(gòu)成框景等,可謂別出心裁。 

        如果說在 “芙蓉榭”東面,我們領(lǐng)略的主要是自然秀色的樸實之美的話,那么當我們立足于西面正對水榭的曲橋上時,我們將驚嘆在綠柳成行、繁花彌望中的芙蓉榭建筑本身的優(yōu)雅。那種主體泰然端坐、戧角卻輕盈飛翔的姿態(tài)、那種整體簡樸到極致、細節(jié)卻考究到極致的矛盾的統(tǒng)一,為拙政園寫下了精彩的序言。

        走過芙蓉榭以北的一片紫薇草坪,即可見中間巍然聳立著一座重檐攢尖的八角亭,這里就是“天泉亭”了,這座天泉亭出檐高挑,飛檐高高翹起,看上去像鳳凰的尾巴,既富于動感和美感,更有利于采光和通風。外部形成回廊,莊重質(zhì)樸,圍柱間有坐檻,四周草坪環(huán)繞,花木扶疏。

        亭子之所以取“天泉”這個名字,是因為亭內(nèi)有口古井,相傳為元代大弘寺遺物。大弘寺東齋為僧人馀澤所筑,齋前有井,終年不涸,水質(zhì)清冽甘甜,因而被稱為“天泉”。后元末寺毀,而東齋仍然留存。當初園主買下了包括大弘寺這塊地建起了這座園林。因此,這口延續(xù)涓涓700多年的古井,可以說比拙政園本身的歷史還要久遠。

        走過天泉亭,看到位于園北墻邊,外觀寬敞明亮的四面廳就是秫香館了?!帮笔侵刚承缘酿⒌镜裙任?,“秫香”泛指五谷之香。此處古時墻外全是農(nóng)田,豐收季節(jié),秋風送來一陣陣谷物的清香,令人心醉。稻谷飄香,正是最富田園特征的,也最切合“歸田園居”的造園主題,因此,明代園主王心一建園時,曾記:“樓可四望,每當夏秋之交,家田種秫,皆在望中”,秫香館便由此得名。

        秫花飄香的田園之景,被很多文學作品描寫過,宋代的田園詩人范成大的六十首《四時田園雜興》詩,是田園四季歌的先聲,其中有“塵居何似山居樂,秫米新來禁入城”,《紅樓夢》中的稻香村更是典型的一例。而此處的秫香館則是文學虛構(gòu)與真正實景的結(jié)合,優(yōu)美的意境引人入勝,給人以無限遐想。秫香館的規(guī)模遠超過一般的廳堂,尺度與周圍開闊的園景極為相稱。面水隔山,室內(nèi)寬敞明亮,長窗裙板和夾堂板上的48幅黃楊木雕,刻工精細、層次豐富,生動形象地表現(xiàn)了中國古代的《西廂記》等戲文故事,栩栩如生,把秫香館裝點得古樸雅致,別有情趣。

        梧竹幽居位于中部花園的最東邊,同“倚虹亭”相鄰。“梧竹幽居”為中部池東的主要觀景點。是一座設計精巧、與眾不同的方亭。它背靠長廊,面對廣池,旁植梧桐、翠竹。亭的絕妙之處在于四周白墻開了四個圓形洞門,洞環(huán)洞,洞套洞,在不同的角度可看到重疊交錯的分圈、套圈、連圈的奇特景觀。四個圓洞門既通透,又雅致,形成了四幅花窗掩映、小橋流水、湖光山色、梧竹清韻的美麗框景畫面,鑲嵌著蘇州園林一年四季的風光。南面桃紅柳綠,西面嫩荷吐尖,北面梧桐秋雨,東面梅花怒放,意味雋永。

        亭內(nèi)“梧竹幽居”的匾額,是文徵明的手跡。兩旁懸掛清代書法家趙之謙宛轉(zhuǎn)流麗的隸書對聯(lián)“爽借清風明借月,動觀流水靜觀山”。 聯(lián)中借入了大自然的風月山水,反映了《論語•雍也》中“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的儒家審美心理。上聯(lián)是用清風明月來描繪自然風光的無限美好,下聯(lián)是用樂山樂水來揭示園林美景對陶冶情操的作用。動靜對比,虛實相濟,升華了亭周圍的景觀,透露了山水的人文內(nèi)涵,簡單的十四個字正好把拙政園的內(nèi)斂、細致、褪盡粉飾的風骨點了出來,同時還說盡了江南吳文化的特點:水鄉(xiāng)的親和、小家碧玉的溫柔和精致中鋪張的寬容。一切都在設計中,卻不落痕跡,可想而知當時的構(gòu)思之周全,計算之精密,安排之合理。

        梧竹幽居亭西一池清水,池中東西兩座土山小島劃分池面,分隔南北空間。 六角攢尖的待霜亭在池中東面土山上,取唐代詩人韋應物“書后欲題三百顆,洞庭須待滿林霜”句意而名。蘇州太湖東、西山遍植柑橘,十月霜降,柑橘始紅,秋色滿山,是一年中江南最好的季節(jié)。亭名“待霜”,能引起豐富的想象,亭周圍遍植橘樹,最適宜欣賞秋色。

        “雪香云蔚亭”是園林中部的至高點,雪香,指梅花。云蔚,指花木繁盛。亭為長方形,在池中西部土山上,外觀質(zhì)樸而輕快。亭旁植梅,暗香浮動,是早春賞梅佳處,是四亭中的冬亭。亭內(nèi)有“雪香云蔚”及“山花野鳥之間”兩塊匾額,點出了周圍竹叢青翠,林木蔥郁,禽鳥飛鳴,溪澗盤行,頗有山林野趣的意境。亭柱上還有文徵明所書寫的楹聯(lián):“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這副對聯(lián)取自南朝•梁王籍《入若耶溪》的詩句,運用寂處有聲、以聲顯靜的藝術(shù)手法,表現(xiàn)出靜態(tài)美的園林意境。

        從雪香云蔚亭向西走,即到了觀賞夏景的荷風四面亭。此亭既使南北連貫,又將水域劃分東西,為中部園中的交通樞紐。西接空廊柳陰路曲,可達見山樓,南與倚玉軒相連。因四周皆植荷花,故名。這是一座六角攢尖亭,單檐翹角飛舉,造型輕巧。周圍池岸遍植垂柳,亭內(nèi)有“荷風四面”匾額。在面東柱上有楷書對聯(lián)一副,內(nèi)容是:四壁荷花三面柳;半潭秋水一房山。 這是仿濟南大明湖歷下亭內(nèi)劉鳳誥所撰名聯(lián)“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而作。置身其間,無風亦會清風徐來,無花也會想象到滿池荷花。春柳、夏荷、秋水,冬天池中山的倒影,可謂四季有景,而景又虛實相間,點景切題,為匾對中的畫龍點睛之筆。

        走過荷風四面亭向北,看到臨水而建的樓閣便是見山樓。它是一座兩層建筑,樓上稱“見山樓”,因可遙望前面的土山,而陶淵明的名句“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中,見山樓名即取其詩句,透露出造園者灑然自適的閑逸詩意。下層則叫“藕香榭”,因榭前池中遍植荷花而得名。

        從樓的北面看,見山樓就像龍頭,爬山廊就像龍身,戧角就像龍角,洞門像龍嘴,曲橋也成了龍須,云墻成了龍尾。龍的造型與太平天國忠王李秀成有關(guān),據(jù)說這里當年就是忠王的辦公處。樓下陳設簡潔典雅,正中為大寫字臺、太師椅,兩旁放置茶幾、靠背,還猶如忠王在與部將們籌劃軍機大事。

        此樓三面環(huán)水,東南眺山,上層“見山樓”有蠡殼和合窗,下層“藕香榭”用落地長窗,沿水的外廊設有吳王靠。這里也是夏日賞荷的絕佳之處,小憩憑靠時,可近觀游魚,中賞荷花,遠則園內(nèi)景致如畫一般地在眼前緩緩展開。春季滿園新翠,姹紫嫣紅;夏日薰風徐來,荷香陣陣;秋天池畔蘆荻迎風,寒意蕭瑟;冬時滿屋暖陽,雪景宜人。

        香洲與“荷風四面亭”隔水相望,從小飛虹即可隔水遠眺。遠遠看去,“香洲”像是一艘船停泊于池上,置身其中,有泛舟水面之感,可以感受到園主煙波野航、身心俱隱的精神追求。這艘石舫是由小橋、平臺、亭軒、水榭、樓閣五種典型園林建筑組合而成,結(jié)構(gòu)造型匠心獨具:石板小橋與岸相連,猶如搭在船頭的跳板;船頭是伸進水面的平臺,三面開敞臨水,圍以雅致的低欄,給人以近水樓臺之感。 船身分三個部分,前艙為較高的方亭,型制高敞飄逸;中艙低矮,仿水榭,半墻上連續(xù)的窗欞質(zhì)樸無華;尾艙最高,仿樓閣,上下兩層可登高遠眺。三部分高低錯落,虛實得當,與疏朗開闊的園景相得益彰。  走進香洲,抬頭可見匾額上的“香洲”兩字是文徵明的手跡。取唐代徐元固“香飄杜若洲”詩意,典出《楚辭》:“采芳洲兮杜若,將以遺兮下女”。杜若是香草,這里把荷花比作香草,寄托了文人的理想與情操。古時常以香草來比喻清高之士,此處以荷花景觀來喻意香草。

        在中國古典園林眾多的石舫中,拙政園香洲可稱得上是造型最為美觀的一個。站在船頭,四周開敞明亮,滿園秀色,令人心爽。烈日酷暑,此地卻荷風陣陣,舉目清涼。

        出倚玉軒沿曲廊而行,可至廊橋小飛虹。橋欄為十字形朱紅色,倒影水中宛如彩虹,微風徐來,橋影起伏,勢如飛動,故名“小飛虹”。橋架碧波之上,將池水分割為二,使池顯得更幽,水顯得更深。這是蘇州園林中唯一的一座廊橋。

        小飛虹南有小滄浪、志清意遠、凈深亭相連,構(gòu)成了清涼幽靜的庭院組合?,F(xiàn)辟作“雅石齋”,集中展示中國四大名石昆石、太湖石、大理石、靈璧石等各類賞石,讓游人充分領(lǐng)略石文化的魅力。

        這一帶的水面以幽深曲折取勝。由小滄浪憑檻北望,可將香洲、倚玉軒的側(cè)影,荷風四面亭的倒影,遠至見山樓的重重景色,一齊納入視野,是園中部南北之間層次最豐富的觀景所在。

        遠香堂,中花園的主體建筑。  遠香堂環(huán)抱于山池之間,面闊三間,四面長窗,堂內(nèi)無柱,開敞明亮,結(jié)構(gòu)精巧,面水對山,是一座典型的江南園林廳堂,具有鮮明的明代風格。王獻臣初建園時,此處為若墅堂,至今圍廊下的青石屋基和蓮花覆盆石柱礎,似為明代遺物。

        來到遠香堂南側(cè),抬頭可見堂正中懸掛一塊匾額,額上 “遠香堂”三字,得名于宋代周敦頤《愛蓮說》的“香遠意清”之句,與荷同潔,寓意高遠,是中國文人崇尚清雅、潔身自好、以荷寫意、以荷遣興的品行寫照?!敖犹焐徣~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夏日堂北池中荷葉田田,荷風撲面,清香遠送,是園內(nèi)賞荷的第一佳處。

        堂內(nèi)陳設典雅精致,清式家具華麗莊重、雕刻繁復。四周裝飾透明玲瓏的玻璃落地長窗,規(guī)格整齊,圖案精致,窗欞透空,四周景物盡收眼底,如一幅山水長卷。 在遠香堂東南側(cè),有一口清洌的水井,水質(zhì)甘甜,百年不枯,據(jù)傳為明代文徵明曾題詠過的拙政園第三十一景“玉泉”。

        在遠香堂環(huán)顧四周,臨水碧波、山石亭榭、黃石假山,從遠處的山石掩映,到近處的水波渺渺,構(gòu)成一幅幅美妙的畫卷。無論盛夏、嚴冬、霧晨、月夜,還是春曉、秋晚,遠香堂都是園內(nèi)欣賞一年四季美景的最佳之處,堂東有牡丹圃,堂北有荷花池,堂西有桂花林,堂南有黃石假山,一年四季景色不同,趣味各異。

        中部花園除宜賞秋景的待霜亭、宜賞冬景的雪香云蔚亭、宜賞夏景的荷風四面亭外,在池南土石山上還有觀賞春日牡丹怒放的繡綺亭。這個三面敞開、一面粉墻的長方形亭造型飄逸,繡綺亭也在墻面上開設一長方形的空窗用以借景。登亭四望,園中景色爛漫如錦,既可隔水俯視池北的清麗山景,又可將枇杷園中的春紅夏綠盡收眼底。繡綺亭是中部花園欣賞四季植物四亭中的春亭,山下的花壇種植著牡丹,陽春三月,牡丹怒放,玉笑珠香,嬌艷欲滴,加上山上的大棵楓楊、百年圓柏等古樹名木,構(gòu)成了一幅沁人心脾的清雅畫卷。中園配置的欣賞植物季相美的四亭,生發(fā)了“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的意境,令人賞心悅目。

        松風水閣又名“聽松風處”,是看松聽濤之處。 這座水閣攢尖方頂,空間封閉,由廊間小門出入,其余三面采用半墻加半窗的結(jié)構(gòu)。屋頂出檐特大,飛檐起翹尤高,表現(xiàn)出翩翩欲飛、飄逸輕靈的風采,整座建筑不是采用規(guī)整的正南正北方向,而是斜過45度角,凌空架于水上,可避陽通風,最適宜于夏天觀景。亭側(cè)植有黑松數(shù)株,有風拂過,松枝遙動,松濤作響,色聲皆備,是別有風味的一處景觀。

        這里借松風之聲渲染園景的詩情畫意,閣中有清代書法家查士標所書的“一亭秋月嘯松風”行草匾額,點出了這里秋月灑滿水閣,秋風吹入古松,松風呼嘯,景色清幽的美妙境界。

        松、竹、梅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被稱作“歲寒三友”。松樹經(jīng)寒不凋,四季常青,古人將之喻為有高尚道德情操者。松之蒼勁古拙的姿態(tài)常被畫入圖中,也是中國園林的主要樹種之一。

        倒影樓位于拙政園西部,是一幢臨池而立的兩層建筑。倒影樓與隔水相望的宜兩亭利用水面作為互相對景的空間。從倒影樓南眺,便可見到宜兩亭掩映在一片蔥翠之中,而換個角度從宜兩亭北望,即可見倒影樓倒映在澄澈的池水中。兩兩相望,表現(xiàn)出蘇式園林移步易景的婉約之美。不同的方位,給予人不同的美感,故取唐代高駢的詩句“樓臺倒影入池塘”命名。

        樓下層為“拜文揖沈之齋”,是園主為表達對文徵明和沈周的敬仰之情而設。文徵明和沈周都是明代著名的書畫家,齋內(nèi)兩壁嵌的書條石上有文徵明、沈周的肖像,以及文徵明所撰書的《王氏拙政園記》等。中間置銀杏木屏門六扇,屏門上雕刻有揚州八怪之一鄭板橋的《無根竹圖》及題詞,是不可多得的珍貴佳作。

        浮翠閣在笠亭西北隔水土山上,為全園最高點。 這是一座八角雙層建筑,四面開窗,可登閣眺望。所謂浮翠,是水綠、山碧、天青的意思。宋代蘇軾《華陰寄子由》詩曰:“三峰已過天浮翠,四扇行看日照扉?!币馑际钦f,乘著船過了三峰,天空顯得小了,好像是浮在遠處青翠的山巒上;因為船在行,所以透過船上的窗扉,邊行邊看著不同的窗景,不知不覺中太陽漸漸地傾斜了。這里是從山下仰望山巔樓閣時的視覺印象,突出了閣之高聳,居于樹叢蒼翠的小山上。浮翠閣在太平天國時期是忠王府的望樓,是哨兵站崗放哨的地方。當時有三層樓高,補園時期才改建為兩層。

        走過浮翠閣向南,是兩面臨池、前有平臺的留聽閣,閣名取唐李商隱“留得殘荷聽雨聲”詩意。深秋季節(jié),雨打枯荷,可于此倚欄靜聽淅淅之聲,這種悅耳動聽的水面清音,別有一種清冷蕭瑟的詩情。閣內(nèi)飛罩、槅扇雕刻細致精美,是園內(nèi)裝修最美的建筑。飛罩是銀杏木鏤空透雕,飾以松、竹、梅、雀圖案,構(gòu)圖勻稱,手法精巧,寓“歲寒三友、喜上眉梢”含意。槅扇上云龍圖案是太平天國忠王府時遺物,圖案正面一條三爪蟠龍怒目圓瞪,栩栩如生,周圍云霧繚繞,造型非常生動。留聽閣南面為一臨水平臺,沿著溪澗可一直望到塔影亭,煙波深遠,與塔影亭成為絕妙的對景,并可互見水中倒影。

        沿著小路,您可以看見在樹木掩映之下,一個如同展開的折扇一樣的亭子。這就是極具特色的“與誰同坐軒”。軒依水而建,巧妙地將亭子修為扇形,遠觀近看,即可見到屋面、軒門、窗洞、石桌、石凳及軒頂、燈罩、墻上匾額、半欄均成扇面狀,故又稱作“扇亭”。蘇東坡有詞“與誰同坐?明月、清風、我”,故名“與誰同坐軒”。表現(xiàn)出園主流連山水、希求超脫的孤高氣質(zhì)。

        獨特的結(jié)構(gòu)也讓這座“與誰同坐軒”有著別具風情的視角,前方隔水與別有洞天半亭彼此呼應,從軒內(nèi)透扇形空窗而望,笠亭正在框中,形成一幅無心圖畫;自軒兩側(cè)門框內(nèi)外望,一邊對著卅六鴛鴦館,另一邊可見倒影樓倒映波心,置身其中,情趣萬千。人在軒中,倚欄而靠,既可270度觀景,又可成為畫中之景。

        最有意思的,還是站在與軒隔水而設的水廊上回望,軒的扇形屋頂正好與后面小丘上的笠亭亭頂相接,巧妙地構(gòu)成一把倒置的大折扇。笠亭的圓頂是柄端,亭面脊瓦為扇骨,與誰同坐軒的屋面作扇面。這種利用亭、軒的屋面構(gòu)成完整折扇的布局是象形寫意的空間處理手法,沖破一般的格調(diào),別具匠心。

        拙政園西部花園的主體建筑是卅六鴛鴦館和十八曼陀羅花館。這座館在古建筑中是一種鴛鴦廳形式,從外面看是一座建筑,而內(nèi)部則以隔扇與掛落將大廳分隔成南、北兩部分,梁架一面用扁作,一面用圓作,似南北兩進廳堂合并而成。南面的十八曼陀羅花館適于在冬、春天取暖,而北面的卅六鴛鴦館宜于夏天賞荷納涼。

        中國古典園林是集居、

    四、從建筑風格角度說說蘇州園林和故宮的美

    都屬于中國傳統(tǒng)的古典美,但是風格肯定不一樣,蘇州園林體現(xiàn)的是建筑與自然的和諧相處,讓人置身其中感到自然的寧靜之美,而故宮是帝王的領(lǐng)地,盡管中國崇尚謙卑禮儀之道,但凝結(jié)的還是帝王的大氣與霸道

    以上就是小編對于蘇州屋頂景觀設計作品欣賞問題和相關(guān)問題的解答了,如有疑問,可撥打網(wǎng)站上的電話,或添加微信。


    推薦閱讀:

    蘇州杭州不在一個檔次(杭州和蘇州哪個城市好)

    蘇州綠化景觀設計師(蘇州綠化景觀設計師招聘信息)

    蘇州別墅裝修裝潢設計(蘇州別墅裝修裝潢設計)_1

    圣都裝飾裝修公司官網(wǎng)(合肥圣都裝飾裝修公司官網(wǎng))

    中小企業(yè)網(wǎng)絡營銷的發(fā)展現(xiàn)狀(中小企業(yè)網(wǎng)絡營銷的發(fā)展現(xiàn)狀優(yōu)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