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為什么不開發(fā)富陽了(杭州為什么不開發(fā)富陽了呀)
大家好!今天讓創(chuàng)意嶺的小編來大家介紹下關于杭州為什么不開發(fā)富陽了的問題,以下是小編對此問題的歸納整理,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開始之前先推薦一個非常厲害的Ai人工智能工具:開始之前先推薦一個非常厲害的Ai人工智能工具,一鍵生成原創(chuàng)文章、方案、文案、工作計劃、工作報告、論文、代碼、作文、做題和對話答疑等等
只需要輸入關鍵詞,就能返回你想要的內(nèi)容,越精準,寫出的就越詳細,有微信小程序端、在線網(wǎng)頁版、PC客戶端
官網(wǎng):https://ai.de1919.com
本文目錄:
一、杭州市為什么還管轄 臨安 建德 富陽市?。?/strong>
杭州早在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就有先民在這里繁衍生息。春秋時,初屬越。周敬王二十六年(公元前494)屬吳,周敬王三十年復屬越,周顯王三十五年(前334)屬楚。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秦滅楚,于今杭州地置錢唐縣,同時置余杭縣,同屬會稽郡。據(jù)《史記·秦始皇本記》載:秦始皇三十七年,東巡會稽,“過丹陽,至錢唐,臨浙江”。這是錢唐之名最早見于正史記載。漢初實行王國、縣與郡、縣(道、邑、侯國)并行制。高祖五年(前202)正月至六年春,錢唐縣境屬于韓信楚王國。六年春,立劉賈為荊王,屬荊王國。十二年立劉濞為吳王,屬吳王國。景帝前元四年(前153),誅吳王濞,錢唐縣復屬會稽郡,隸江都國。武帝元狩二年(前121),江都國除。會稽郡西部都尉治(郡級治安軍事機構)從山陰縣(今紹興)遷治錢唐縣。元封五年(前106),會稽郡隸揚州刺史部。
平帝元始四年(公元4),改錢唐縣為泉亭縣,王莽建立新朝(9-23)因之。東漢初,復錢唐縣舊名。光武帝建武六年(30),錢唐縣并入余杭縣。順帝永建四年(129),分會稽郡浙江以西為吳郡,以東為會稽郡,余杭縣屬吳郡。靈帝光和二年(179),封朱為錢唐侯,錢唐縣復置(一說公元107-125年間錢唐縣已復置)。
三國時,錢唐縣屬吳國,并為吳郡都尉治,隸揚州。
兩晉,錢唐縣仍屬吳郡,隸揚州。南朝宋孝武帝大明三年(459),以揚州所統(tǒng)六郡為王畿,吳郡屬之,錢唐縣隸王畿。大明八年,罷王畿,吳郡和錢唐縣復屬揚州。齊武帝永明三年(485),唐之在新城(今富陽新登)起兵,次年正月以錢唐為中心建立政權,國號吳,年號興平(486-487)。梁武帝太清三年(549),以吳郡置吳州。同年,侯景升錢唐縣為臨江郡(不久即廢),隸吳州,此為錢唐設置郡級政區(qū)之始。陳后主禎明元年(587),置錢唐郡,隸吳州??ぶ五X唐縣,郡轄錢唐、富陽、新城、於潛4縣。隋文帝開皇九年(589),滅陳,廢錢唐郡,并桐廬、新城入錢唐縣,割吳郡鹽官(今海寧)、吳興郡余杭,及富陽、於潛共5縣置杭州,杭州之名始此。州治始設余杭縣,次年遷至錢唐縣。文帝仁壽二年(602),置杭州總管府,湖州武康縣劃屬杭州。析錢唐縣復置桐廬縣,次年歸屬睦州。煬帝大業(yè)三年(607),罷總管府,改杭州為余杭郡,郡治錢唐縣,轄錢唐、余杭、富陽、於潛、鹽官、武康6縣。大業(yè)十四年,析錢唐縣復置新城縣,屬余杭郡。
唐初罷郡為州。高祖武德四年(621),改余杭郡置杭州,為避國號諱,改錢唐縣為錢塘縣。另以武康縣置安州,后改武州。武德七年鹽官并入錢塘縣,新城并入富陽縣,又于於潛置潛州,復置臨水縣,屬潛州。八年,廢潛州,臨水縣并入於潛,於潛縣仍屬杭州。其時,杭州轄錢塘、余杭、富陽、於潛4縣。太宗貞觀元年(627),天下大定,分全國為10道,杭州屬江南道。貞觀四年,析錢塘縣,復置鹽官縣。高宗永淳元年(682),析富陽縣,復置新城縣。杭州轄錢塘、富陽、余杭、於潛、鹽官、新城6縣。武后垂拱二年(686),析於潛縣,置紫溪縣。垂拱四年析於潛、余杭縣,置臨水縣。武周萬歲通天元年(696),析紫溪縣,置武隆縣。杭州轄縣增至9。玄宗開元二十一年(733),分全國為15道,杭州屬江南東道。天寶元年(742),又改諸州為郡,杭州復為余杭郡,郡治錢塘縣,轄錢塘、富陽、余杭、於潛、鹽官、新城、紫溪、臨水、唐山(武隆縣更名)9縣。肅宗乾元元年(758),再改余杭郡為杭州。同年,江南東道,分置浙江東道、浙江西道兩節(jié)度使,杭州屬浙江西道。代宗大歷二年(767)。唐山、紫溪并入於潛縣,杭州轄縣減至7。穆宗長慶元年(821),復置唐山縣,杭州轄8縣。昭宗乾寧五年(898),錢自潤州移鎮(zhèn)海軍治于杭州。光化二年(899),升杭州為都督府。光化三年,復改臨水縣為臨安縣,桐廬縣由睦州劃屬杭州。至唐末,杭州轄錢塘、富陽、余杭、於潛、鹽官、新城、臨安、唐山、桐廬9縣。五代后梁開平元年(907),封錢為吳越王,次年升杭州為大都督府。后梁龍德三年(923),封錢為吳越國王,建都杭州。龍德二年(922),分錢塘、鹽官兩縣地各半及富春縣之長壽、安吉兩鄉(xiāng)置錢江縣,與錢塘縣同城設治,同為杭州州治。州轄錢塘、錢江、鹽官、余杭、富春(富陽縣改名)、桐廬、於潛、安國(臨安縣改名)、新登(新城縣改名)、金昌(唐山縣改名,后又改名唐山,橫山、吳昌縣)、武康(后梁開平元年從湖州劃屬杭州)共11縣。北宋太平興國三年(978),吳越王錢納土歸宋,杭州復降為州。同年,從杭州劃武康縣還屬湖州,劃桐廬縣還屬睦州。太平興國四年改錢江縣為仁和縣。太宗淳化四年(993),分全國為10道,杭州屬兩浙道,次年罷道,并改杭州鎮(zhèn)海軍節(jié)度為寧海軍節(jié)度。太宗至道三年(997),設路、州、縣三級,分全國為15路,杭州屬兩浙路,為路治所在。州轄錢塘、仁和、余杭、富陽(富春縣復名)、於潛、新城(新登縣復名)、鹽官、臨安(安國縣復名)、昌化(吳昌縣改名)9縣。南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高宗避金兵自揚州南渡至杭州,以州治為行宮,升杭州為臨安府,亦稱行在所。高宗紹興二年(1132),分兩浙路為東、西兩路,浙西路治臨安府。紹興八年,南宋正式定都臨安。臨安府治所錢塘、仁和兩縣升赤縣(京都),轄余杭、富陽、臨安、於潛、新城、鹽官、昌化7縣為京畿縣。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即宋恭帝德二年),元軍攻占臨安府,設兩浙都督府,不久改為安撫司。次年改臨安府為杭州。至元十五年,又改為杭州路,置總管府。至元二十一年,自揚州遷江淮行省治于杭州,次年改稱江浙行省,杭州為省治始此。杭州路治錢塘、仁和縣,轄錢塘、仁和、余杭、富陽、臨安、新城、於潛、昌化8縣和海寧州(由原鹽官縣改建)。明朱元璋于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攻占杭州,十一月改杭州路為杭州府。同年十二月置浙江等處行中書省,治杭州府。太祖洪武九年(1376),改浙江行中書省為浙江承宣布政使司。明于省、府之間設道,杭州府隸浙江布政司杭嚴道。杭州府治錢塘、仁和,轄錢塘、仁和、余杭、富陽、臨安、於潛、新城、昌化、海寧(洪武二年降海寧州為縣)9縣。清順治初承明制。順治二年(1645),置浙江巡撫,駐杭州。順治七年,于杭州建旗營,置鎮(zhèn)守將軍署??滴踉辏?662),浙江承宣布政使司改為浙江行省。雍正四年(1726)置杭嘉湖道于嘉興,杭州府屬之。乾隆十九年(1754)杭嘉湖道移治杭州,杭州府轄縣仍為明代時的9縣。乾隆三十八年升海寧縣為海寧州。宣統(tǒng)三(1911),錢塘、仁和縣撤裁,由府直轄,杭州府轄6縣1州。民國元年(1912)2月,廢杭州府,以原錢塘、仁和縣地并置杭縣,直屬浙江省,并為省會所在地。民國3年,省以下設道,以清杭嘉湖道范圍置錢塘道,道尹行政公署駐杭縣,轄杭縣、海寧、富陽、余杭、臨安、於潛、新登、昌化等20縣。民國16年,廢道為省、縣二級制,撤銷錢塘道,各縣直屬于省。同年5月,劃杭縣所屬城區(qū)等地設杭州市,杭州置市始此。同年10月市下設區(qū),轄城區(qū)、西湖、江干、會堡、湖墅、皋塘6區(qū)。民國19年,杭州市改為13個區(qū)(第一區(qū)至第十三區(qū))。民國23年合并為8個區(qū)(第一區(qū)至第八區(qū))。民國24年,浙江省設立行政督察區(qū),杭縣屬第二行政督察區(qū),專署設嘉興(后遷德清),杭州市仍為省直轄。民國26年12月24日,日本侵略軍占領杭州。淪陷期間,原8個區(qū)改為7個區(qū)。
民國34年,抗日戰(zhàn)爭勝利后,杭州市政府、杭縣縣政府遷回杭州。杭州市恢復8個區(qū)。民國36年5月,杭縣改省直屬。
杭州早在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就有先民在這里繁衍生息。春秋時,初屬越。周敬王二十六年(公元前494)屬吳,周敬王三十年復屬越,周顯王三十五年(前334)屬楚。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秦滅楚,于今杭州地置錢唐縣,同時置余杭縣,同屬會稽郡。據(jù)《史記·秦始皇本記》載:秦始皇三十七年,東巡會稽,“過丹陽,至錢唐,臨浙江”。這是錢唐之名最早見于正史記載。漢初實行王國、縣與郡、縣(道、邑、侯國)并行制。高祖五年(前202)正月至六年春,錢唐縣境屬于韓信楚王國。六年春,立劉賈為荊王,屬荊王國。十二年立劉濞為吳王,屬吳王國。景帝前元四年(前153),誅吳王濞,錢唐縣復屬會稽郡,隸江都國。武帝元狩二年(前121),江都國除。會稽郡西部都尉治(郡級治安軍事機構)從山陰縣(今紹興)遷治錢唐縣。元封五年(前106),會稽郡隸揚州刺史部。
平帝元始四年(公元4),改錢唐縣為泉亭縣,王莽建立新朝(9-23)因之。東漢初,復錢唐縣舊名。光武帝建武六年(30),錢唐縣并入余杭縣。順帝永建四年(129),分會稽郡浙江以西為吳郡,以東為會稽郡,余杭縣屬吳郡。靈帝光和二年(179),封朱為錢唐侯,錢唐縣復置(一說公元107-125年間錢唐縣已復置)。
三國時,錢唐縣屬吳國,并為吳郡都尉治,隸揚州。
兩晉,錢唐縣仍屬吳郡,隸揚州。南朝宋孝武帝大明三年(459),以揚州所統(tǒng)六郡為王畿,吳郡屬之,錢唐縣隸王畿。大明八年,罷王畿,吳郡和錢唐縣復屬揚州。齊武帝永明三年(485),唐之在新城(今富陽新登)起兵,次年正月以錢唐為中心建立政權,國號吳,年號興平(486-487)。梁武帝太清三年(549),以吳郡置吳州。同年,侯景升錢唐縣為臨江郡(不久即廢),隸吳州,此為錢唐設置郡級政區(qū)之始。陳后主禎明元年(587),置錢唐郡,隸吳州??ぶ五X唐縣,郡轄錢唐、富陽、新城、於潛4縣。隋文帝開皇九年(589),滅陳,廢錢唐郡,并桐廬、新城入錢唐縣,割吳郡鹽官(今海寧)、吳興郡余杭,及富陽、於潛共5縣置杭州,杭州之名始此。州治始設余杭縣,次年遷至錢唐縣。文帝仁壽二年(602),置杭州總管府,湖州武康縣劃屬杭州。析錢唐縣復置桐廬縣,次年歸屬睦州。煬帝大業(yè)三年(607),罷總管府,改杭州為余杭郡,郡治錢唐縣,轄錢唐、余杭、富陽、於潛、鹽官、武康6縣。大業(yè)十四年,析錢唐縣復置新城縣,屬余杭郡。
唐初罷郡為州。高祖武德四年(621),改余杭郡置杭州,為避國號諱,改錢唐縣為錢塘縣。另以武康縣置安州,后改武州。武德七年鹽官并入錢塘縣,新城并入富陽縣,又于於潛置潛州,復置臨水縣,屬潛州。八年,廢潛州,臨水縣并入於潛,於潛縣仍屬杭州。其時,杭州轄錢塘、余杭、富陽、於潛4縣。太宗貞觀元年(627),天下大定,分全國為10道,杭州屬江南道。貞觀四年,析錢塘縣,復置鹽官縣。高宗永淳元年(682),析富陽縣,復置新城縣。杭州轄錢塘、富陽、余杭、於潛、鹽官、新城6縣。武后垂拱二年(686),析於潛縣,置紫溪縣。垂拱四年析於潛、余杭縣,置臨水縣。武周萬歲通天元年(696),析紫溪縣,置武隆縣。杭州轄縣增至9。玄宗開元二十一年(733),分全國為15道,杭州屬江南東道。天寶元年(742),又改諸州為郡,杭州復為余杭郡,郡治錢塘縣,轄錢塘、富陽、余杭、於潛、鹽官、新城、紫溪、臨水、唐山(武隆縣更名)9縣。肅宗乾元元年(758),再改余杭郡為杭州。同年,江南東道,分置浙江東道、浙江西道兩節(jié)度使,杭州屬浙江西道。代宗大歷二年(767)。唐山、紫溪并入於潛縣,杭州轄縣減至7。穆宗長慶元年(821),復置唐山縣,杭州轄8縣。昭宗乾寧五年(898),錢自潤州移鎮(zhèn)海軍治于杭州。光化二年(899),升杭州為都督府。光化三年,復改臨水縣為臨安縣,桐廬縣由睦州劃屬杭州。至唐末,杭州轄錢塘、富陽、余杭、於潛、鹽官、新城、臨安、唐山、桐廬9縣。五代后梁開平元年(907),封錢為吳越王,次年升杭州為大都督府。后梁龍德三年(923),封錢為吳越國王,建都杭州。龍德二年(922),分錢塘、鹽官兩縣地各半及富春縣之長壽、安吉兩鄉(xiāng)置錢江縣,與錢塘縣同城設治,同為杭州州治。州轄錢塘、錢江、鹽官、余杭、富春(富陽縣改名)、桐廬、於潛、安國(臨安縣改名)、新登(新城縣改名)、金昌(唐山縣改名,后又改名唐山,橫山、吳昌縣)、武康(后梁開平元年從湖州劃屬杭州)共11縣。北宋太平興國三年(978),吳越王錢納土歸宋,杭州復降為州。同年,從杭州劃武康縣還屬湖州,劃桐廬縣還屬睦州。太平興國四年改錢江縣為仁和縣。太宗淳化四年(993),分全國為10道,杭州屬兩浙道,次年罷道,并改杭州鎮(zhèn)海軍節(jié)度為寧海軍節(jié)度。太宗至道三年(997),設路、州、縣三級,分全國為15路,杭州屬兩浙路,為路治所在。州轄錢塘、仁和、余杭、富陽(富春縣復名)、於潛、新城(新登縣復名)、鹽官、臨安(安國縣復名)、昌化(吳昌縣改名)9縣。南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高宗避金兵自揚州南渡至杭州,以州治為行宮,升杭州為臨安府,亦稱行在所。高宗紹興二年(1132),分兩浙路為東、西兩路,浙西路治臨安府。紹興八年,南宋正式定都臨安。臨安府治所錢塘、仁和兩縣升赤縣(京都),轄余杭、富陽、臨安、於潛、新城、鹽官、昌化7縣為京畿縣。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即宋恭帝德二年),元軍攻占臨安府,設兩浙都督府,不久改為安撫司。次年改臨安府為杭州。至元十五年,又改為杭州路,置總管府。至元二十一年,自揚州遷江淮行省治于杭州,次年改稱江浙行省,杭州為省治始此。杭州路治錢塘、仁和縣,轄錢塘、仁和、余杭、富陽、臨安、新城、於潛、昌化8縣和海寧州(由原鹽官縣改建)。明朱元璋于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攻占杭州,十一月改杭州路為杭州府。同年十二月置浙江等處行中書省,治杭州府。太祖洪武九年(1376),改浙江行中書省為浙江承宣布政使司。明于省、府之間設道,杭州府隸浙江布政司杭嚴道。杭州府治錢塘、仁和,轄錢塘、仁和、余杭、富陽、臨安、於潛、新城、昌化、海寧(洪武二年降海寧州為縣)9縣。清順治初承明制。順治二年(1645),置浙江巡撫,駐杭州。順治七年,于杭州建旗營,置鎮(zhèn)守將軍署??滴踉辏?662),浙江承宣布政使司改為浙江行省。雍正四年(1726)置杭嘉湖道于嘉興,杭州府屬之。乾隆十九年(1754)杭嘉湖道移治杭州,杭州府轄縣仍為明代時的9縣。乾隆三十八年升海寧縣為海寧州。宣統(tǒng)三年(1911),錢塘、仁和縣撤裁,由府直轄,杭州府轄6縣1州。民國元年(1912)2月,廢杭州府,以原錢塘、仁和縣地并置杭縣,直屬浙江省,并為省會所在地。民國3年,省以下設道,以清杭嘉湖道范圍置錢塘道,道尹行政公署駐杭縣,轄杭縣、海寧、富陽、余杭、臨安、於潛、新登、昌化等20縣。民國16年,廢道為省、縣二級制,撤銷錢塘道,各縣直屬于省。同年5月,劃杭縣所屬城區(qū)等地設杭州市,杭州置市始此。同年10月市下設區(qū),轄城區(qū)、西湖、江干、會堡、湖墅、皋塘6區(qū)。民國19年,杭州市改為13個區(qū)(第一區(qū)至第十三區(qū))。民國23年合并為8個區(qū)(第一區(qū)至第八區(qū))。民國24年,浙江省設立行政督察區(qū),杭縣屬第二行政督察區(qū),專署設嘉興(后遷德清),杭州市仍為省直轄。民國26年12月24日,日本侵略軍占領杭州。淪陷期間,原8個區(qū)改為7個區(qū)。
民國34年,抗日戰(zhàn)爭勝利后,杭州市政府、杭縣縣政府遷回杭州。杭州市恢復8個區(qū)。民國36年5月,杭縣改省直屬。1949年5月3日,杭州解放,杭州市為浙江省直轄市,并為浙江省省會。原杭州市第一至第八區(qū)依次改為上城、中城、下城、西湖、江干、艮山、筧橋、拱墅區(qū)。1950年6月,上城、中城、下城3個區(qū)撤銷。1951年12月杭縣劃屬杭州市。1952年11月杭縣又改為省直轄,杭州市復置上城、中城、下城3個區(qū),并增置古蕩、上塘兩個郊區(qū),市共轄上城、中城、下城、西湖、拱墅、江干、筧橋、艮山、上塘、古蕩10個區(qū)。1954年9月,上城、中城、下城、江干、拱墅、西湖6個區(qū)建立47個街道辦事處。1955年5月撤銷古蕩區(qū),并入西湖區(qū)。1956年,撤銷艮山、筧橋、上塘3個郊區(qū)。1957年4月,撤銷中城區(qū),所屬街道分別劃歸上城、下城兩區(qū),此時,杭州市共轄上城、下城、江干、拱墅、西湖5個區(qū)。同年9月杭縣劃歸杭州市。1958年4月,撤銷杭縣,原杭縣的長命鄉(xiāng)、瓶窯鎮(zhèn)劃歸余杭縣,其它35個鄉(xiāng)、鎮(zhèn)和余杭縣的閑林鄉(xiāng)劃歸杭州市。杭州市增置筧橋、臨平、塘棲、三墩、上泗5個郊區(qū),同年12月撤銷,在所轄境域和江干、拱墅、西湖3區(qū)的農(nóng)村建置西湖、古蕩、四季青、浙麻、塘河、筧橋、九堡、臨平、亭趾、塘棲、東塘、四維、三墩、良渚、留下、上泗16個農(nóng)村人民公社。1958年底,原屬寧波專區(qū)的蕭山縣、建德專區(qū)的富陽縣劃歸杭州市管轄。1959年2月,撤銷拱墅區(qū),在原筧橋、臨平區(qū)的全境和塘棲區(qū)部分境域置半山聯(lián)社;原三墩、上泗、拱墅區(qū)的全境和塘棲區(qū)部分境域置拱墅聯(lián)社。1960年1月,半山聯(lián)社與拱墅聯(lián)社合并改稱錢塘人民公社聯(lián)社,將所轄的筧橋公社劃歸江干區(qū),又將原拱墅聯(lián)社中4個街道和塘河公社劃出,恢復拱墅區(qū)。同年4至9月,上城、下城、江干、西湖、拱墅區(qū)分別成立5個城市人民公社。同年8月,桐廬縣從金華專區(qū)改屬杭州市,并撤銷富陽縣并入桐廬縣。臨安縣從嘉興專區(qū)改屬杭州市,同時撤銷昌化縣(含於潛)并入臨安縣。1961年3月,上城等5個城市人民公社恢復區(qū)人民委員會職能;臨安縣的余杭、倉前等7個公社(原余杭縣所轄地)劃歸錢塘聯(lián)社;錢塘聯(lián)社所轄上泗、留下公社劃歸西湖區(qū)。同年4月,錢塘聯(lián)社改制為余杭縣??禈蚬鐒潥w拱墅區(qū)。同年12月,析桐廬縣原富陽、新登兩縣地,重置富陽縣。1963年5月,建德、淳安縣由金華專區(qū)劃屬杭州市。至此,杭州市轄上城、下城、江干、拱墅、西湖5個區(qū)和余杭、蕭山、富陽、桐廬、臨安、建德、淳安7個縣。1969年初,撤銷西湖區(qū)。原西湖區(qū)的南山、北山、西溪街道分別劃歸上城、下城、拱墅區(qū)管轄。以原西湖區(qū)7個公社和靈隱街道、拱墅區(qū)3個公社、江干區(qū)5個公社和筧橋鎮(zhèn),建立杭州市郊區(qū)。1972年,恢復西湖區(qū)建制,將原西湖區(qū)所轄4個街道和西湖公社分別從杭州市郊區(qū)和上城、下城、拱墅區(qū)劃回。1975年12月,原屬江干區(qū)5個公社中的4個公社(除紅衛(wèi)公社)和筧橋鎮(zhèn)從杭州市郊區(qū)劃回。1977年,撤銷杭州市郊區(qū),將原轄古蕩、留下、袁浦等10個公社劃歸西湖區(qū)管轄。1978年8月建立半山區(qū)。1985年底,杭州市共轄上城、下城、江干、拱墅、西湖、半山6區(qū)和余杭、蕭山、富陽、桐廬、臨安、建德 、淳安7縣。
附記:嚴州府和建德、臨安專區(qū)
嚴州府
嚴州府地秦時為會稽、鄣二郡地。西漢高祖五年(前202),屬楚王國;六年,屬荊王國;十二年,屬吳王國;景帝前元三年(前154),分屬江都國及會稽郡;武帝元狩二年(前121)起,屬會稽、丹陽二郡。東漢時先屬吳、丹陽二郡,在獻帝建安十三年(208),析丹陽郡置新都郡,治始新縣(今淳安威坪鎮(zhèn),后移治賀城鎮(zhèn)),轄始新、新定(后改遂安)、黟、歙、黎陽、休陽6縣,隸屬揚州。西晉太康元年(280),改新都郡為新安郡,仍治始新縣,轄始新、遂安、黟、歙、海寧(休陽縣改名)、黎陽6縣,隸屬揚州。南朝宋時新安郡隸屬東揚州,齊時隸屬揚州,梁、陳時復隸屬東揚州。梁普通二年(521)壽昌縣自吳郡改屬新安郡,郡轄始新(郡治)、遂安、壽昌、歙縣、黟縣、海寧(黎陽并入海寧)6縣。
隋開皇九年(589),廢新安郡,并遂安、壽昌入始新,改名新安縣,屬婺州。于西部休寧(海寧縣改名)、歙、黟3縣置歙州。仁壽三年(603),于新安縣置睦州,轄新安、遂安、桐廬3縣。大業(yè)三年(607),改睦州為遂安郡,治所雉山縣(新安縣改名),轄雉山、遂安、桐廬3縣。唐武德四年(621),復改遂安郡為睦州,又于桐廬縣別置嚴州。睦州轄雉山、遂安兩縣。嚴州轄桐廬、建德、分水3縣。嚴州之名自此始。武德七年廢嚴州,桐廬(建德縣分別并入雉山、桐廬兩縣,分水縣并入桐廬縣)復入睦州,睦州改稱東睦州,武德八年復稱睦州,仍治雉山縣。永淳二年(683),復置建德縣。武周萬歲通天二年(697),州治由雉山縣移建德縣,屬江南道,轄建德、新安(雉山縣改名)、桐廬、武盛(如意元年(692)復置分水縣,改名武盛)、遂安5縣。建德為州治始此。天寶元年(742),改睦州為新定郡,屬江南東道。乾元元年(758),復改新定郡為睦州,屬浙江東道,治建德,轄建德、壽昌、桐廬、分水、還淳(新安縣改名,后又改青溪、淳化)、遂安6縣,習稱“六睦”。光化三年(900),桐廬縣劃屬杭州,睦州轄縣減至5縣。北宋太平興國三年(978),桐廬縣自杭州復屬睦州,轄縣仍為6縣。宣和元年(1119),升睦州為建德軍節(jié)度。宣和三年,改睦州為嚴州,屬兩浙路,治建德,轄建德、壽昌、桐廬、分水、青溪、遂安6縣。南宋咸淳元年(1265),升嚴州為建德府,屬兩浙西路,治建德縣,轄建德、壽昌、桐廬、分水、淳安(淳化縣改名)、遂安6縣。元世祖至元十四年(1277),改建德府為建德路,屬江淮行省,路治建德,轄建德、壽昌、桐廬、分水、淳安、遂安6縣。
元末明初,朱元璋部李文忠取建德路,改為建安府。不久改建德府。明洪武八年(1375),又改建德府為嚴州府,屬浙江承宣布政使司,府治建德,轄建德、壽昌、桐廬、分水、淳安、遂安6縣。
清承明制,嚴州府隸屬浙江省金衢嚴道。府治、轄縣不變。宣統(tǒng)三年(1911)十月,廢府設立嚴州軍政分府,屬浙江軍政府,轄建德、壽昌、桐廬、分水、淳安、遂安6縣。民國元年(1912)10月,嚴州軍政分府廢。民國3年2月,于衢縣以金、衢、嚴三府地置金華道,6縣入金華道。民國16年廢道,6縣直屬浙江省。民國20年,設立第六行政督察區(qū)。民國22年,第六行政督察區(qū)專員辦事處設建德,轄建德、壽昌、桐廬、分水、淳安、遂安、昌化、於潛、孝豐、長興、安吉11縣。民國24年9月,在蘭溪設立第四行政督察區(qū),建德、桐廬、分水屬之;在衢縣設立第五行政督察區(qū),壽昌、淳安、遂安屬之。民國32年5月,增設第十一行政督察區(qū),專員公署始設淳安,后移建德,轄建德、壽昌、淳安、桐廬、富陽、浦江6縣。民國36年5月底,撤銷第十一行政督察區(qū),浦江縣改屬第四行政督察區(qū),余5縣直屬浙江省。民國37年4月,于淳安設第四行政督察區(qū),建德、淳安、壽昌、桐廬、分水、遂安及常山、開化、新登、富陽10縣屬之。8月,轄縣減為建德、壽昌、桐廬、分水、淳安、遂安6縣,至1949年5月解放。
建德專區(qū)
1949年5月,建德、壽昌、桐廬、分水、淳安、遂安相繼解放,于建德設第四專區(qū),轄以上6縣。10月改稱建德專區(qū),專員公署駐建德,轄縣不變。1950年3月,建德專區(qū)撤銷,建德、壽昌、淳安、遂安4縣改屬金華專區(qū);桐廬、分水兩縣改屬臨安專區(qū)。1955年3月建德專區(qū)復設,專員公署駐建德,轄建德、壽昌、淳安、遂安、桐廬、分水、富陽、新登、於潛、昌化、開化11縣。1957年1月為適應新安江水電站建設,分建德縣置新安江區(qū),直屬建德專署。9月臨安、余杭兩縣由嘉興專區(qū)劃入;建德專區(qū)轄1區(qū)13縣。1958年3月,新安江區(qū)改為鎮(zhèn),直屬建德縣;11月,壽昌縣并入建德縣,遂安縣并入淳安縣,分水、新登兩縣并入桐廬縣,於潛縣并入昌化縣,余杭縣并入臨安縣,富陽縣劃屬杭州市;建德專區(qū)轄建德、淳安、桐廬、昌化、臨安、開化6縣。1959年2月,建德專區(qū)撤銷,建德、淳安、桐廬、開化4縣劃屬金華專區(qū);昌化、臨安2縣劃屬嘉興專區(qū)。
臨安專區(qū)
1949年5月,余杭、臨安等縣先后解放,于余杭縣設第九專區(qū),10月改臨安專區(qū),專署駐余杭,轄余杭、於潛、新登、孝豐、安吉、臨安、武康、富陽、昌化9縣。1950年春專署遷臨安縣,桐廬、分水兩縣劃入臨安專區(qū),轄11縣。1951年5月,原省直屬杭縣劃歸臨安專區(qū)管轄,8月杭縣仍歸浙江省直轄。1953年初臨安專區(qū)撤銷,新登、富陽2縣改由浙江省直轄,桐廬、分水2縣劃歸金華專區(qū),臨安、余杭、孝豐、武康、於潛、安吉、昌化7縣劃屬嘉興專區(qū)。
二、請問杭州富陽經(jīng)濟落后嗎
杭州富陽經(jīng)濟不落后。富陽區(qū)是中國“造紙之鄉(xiāng)”,是全國商品糧基地和重點產(chǎn)茶、產(chǎn)繭地區(qū)。富陽區(qū),位于浙江省杭州市的西南角,古稱富春,杭州市轄區(qū)。與西湖區(qū)、蕭山區(qū)、余杭區(qū)接壤,距武林廣場32公里。富陽轄區(qū)總面積1821.03平方千米,轄5個街道、13個鎮(zhèn)、6個鄉(xiāng)。富陽區(qū)地處丘陵,是一個“八山半水分半田”的半山區(qū)。富陽置縣于公元前221年,是東吳大帝孫權的故里,現(xiàn)代文豪郁達夫的故鄉(xiāng)。富陽話屬于吳語,該區(qū)居民絕大多數(shù)屬漢族江浙民系,使用吳語太湖片臨紹小片富陽話。
更多關于杭州富陽經(jīng)濟落后嗎,進入:https://www.abcgonglue.com/ask/427af31615826057.html?zd查看更多內(nèi)容
三、怎么富陽市漁山鄉(xiāng)還不拆
飲用水源保護等原因。
近年來,由于春永線拓寬、錢塘江飲用水源保護等原因,漁山鄉(xiāng)轄區(qū)工業(yè)企業(yè)大量關停拆遷。
漁山鄉(xiāng)位于浙江省杭州市富陽區(qū)東北部,北瀕富春江,其東北一隅與杭州西湖區(qū)周浦、袁浦兩鄉(xiāng)鎮(zhèn)隔江相望,東鄰蕭山區(qū)許賢鄉(xiāng)、云石鄉(xiāng),南與靈橋鎮(zhèn)禮源接壤,西接里山鎮(zhèn),北與富陽區(qū)東洲街道一衣帶水。
四、杭州富陽區(qū)工作好找嗎
杭州富陽區(qū)工作好找。
富陽區(qū)屬于算開發(fā)區(qū),政府正在大力開發(fā)富陽區(qū),需要不同類工作,人員需求量大,因此那邊找工作是比較好找的。
富陽區(qū),浙江省杭州市市轄區(qū),位于浙江省北部,地貌呈現(xiàn)“八山半水分半田”的格局。氣候類型屬于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著名景點是
龍門古鎮(zhèn)。
以上就是關于杭州為什么不開發(fā)富陽了相關問題的回答。希望能幫到你,如有更多相關問題,您也可以聯(lián)系我們的客服進行咨詢,客服也會為您講解更多精彩的知識和內(nèi)容。
推薦閱讀:
杭州排名優(yōu)化公司哪家好(杭州排名優(yōu)化公司哪家好點)
杭州技師學院官網(wǎng)(杭州技師學院分數(shù)線)
杭州第一技師學院2023招生簡章(杭州第一技師學院2023招生簡章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