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前位置:首頁 > 創(chuàng)意學院 > 品牌設計 > 專題列表 > 正文
沙漠景觀設計平面圖(沙漠景觀設計平面圖怎么畫)
大家好!今天讓小編來大家介紹下關于沙漠景觀設計平面圖的問題,以下是小編對此問題的歸納整理,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創(chuàng)意嶺作為行業(yè)內優(yōu)秀的企業(yè),服務客戶遍布全球各地,相關業(yè)務請撥打電話:175-8598-2043,或添加微信:1454722008
文章目錄列表:
一、狂野、魔幻的納米比亞(一)-亙古的紅沙漠
前幾年欣賞過歐洲的“宮堡雞丁”,光顧過亞洲的奇異國度,拜訪過風光綺麗的北美,2019年4月我們夫婦倆與四位朋友懷著好奇、甚至忐忑不安的心情進入了一個完全陌生、神秘的國家------ 位于南半球非洲大陸上的納米比亞!4月18日中午從南京國際機場出發(fā),經轉香港、約翰內斯堡,登上了前往納米比亞首都溫得和克的飛機。
上了飛機收獲了一個小小的驚喜,我們這個7個人的小團免費升級到商務艙,享受到了兩個多小時納航的優(yōu)質服務。
納航空姐的熱情、溫馨、貼心的服務,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臨下機前與之合影留念,以表謝意。
溫得和克國際機場不大,但干凈、整潔、有序,特別是漂浮在半空中的云朵,美得不太真實,仿佛來到了地球之外的地方。
納米比亞位于非洲西南部,國土面積約82萬平方公里,人口240萬左右。首都溫得和克,三面環(huán)山,城市建筑依山而建,市區(qū)內街道整潔、園林別致,花團錦簇中洋溢著濃郁的歐陸風情,給人以安靜、舒適、愜意的感覺。
這是我們在溫得和克住兩宿的酒店,它的 旅游 硬件與管理方式的先進程度顛覆了原有對非洲的認知。特別是酒店的設施、服務質量、營造的環(huán)境,簡直可以與歐美發(fā)達國家相媲美。
這 是我們小團+領隊+地導=9人在納米比亞的座駕,車后拖掛的是行李車。
大廳里擺放著納米比亞的國畜——直角羚羊的模型。
客房內的裝飾低調而不失典雅。
房間外的小院落簡約、雅致,一塵不染。
安排好住宿之后,我們不顧十多個小時旅途的疲憊,急忙來到市中心觀光。首先看到的是照片中遠處黃色建筑——納米比亞國會大樓。大樓建于1913年,由德國人設計,建成后一度是德國在納米比亞(當時叫做“西南非洲”)最高殖民當局的辦公大樓。位于國會大廈前的花園稱為國會花園,花園的面積不大,里面種植著各種非洲花卉與蘆薈、棕櫚樹等。沒有舉辦會議時,花園會對民眾免費開放。
這是納米比亞國家新博物館,主館是個三足鼎立的雄偉建筑,館前豎立著納米比亞的國父薩姆.努喬瑪的銅像,中規(guī)中矩、有模有樣。原名為西南非洲的納米比亞1890年被德國殖民,1915年由南非托管。1990年3月21日,薩姆·努喬馬宣告納米比亞獨立,因境內有著納米布(Nambia)大沙漠 ,故改國名為納米比亞,成為世界上最年輕的國家之一。
市中心最引人注目的當屬德國路德福音大教堂, 溫得和克地標性建筑、著名景觀,一直被納米比亞人視作珍寶,精心呵護。教堂始建于1907年,三年后建成。雖然已有超過100年的 歷史 ,如今的教堂仍然風采依舊,紅色墻面和彩色玻璃鮮明奪目,在日落晚霞的映襯下更加艷麗精致。
教堂是哥特復興式,呈現出十九世紀末歐美的新藝術主義風格。據說教堂的建筑材料除了納米比亞的石英砂巖,其余都是從德國進口。如今教堂已經不允許游人進入參觀,只能在外面照相。
參觀完溫市的標志性建筑,驅車前往一個網紅餐廳JOE BEER屋吃德國豬肘特色歺。德國豬肘世界有名,我們在慕尼黑吃過一次,份量很大,味道尚佳。當我們來到JOE BEER屋時,門前的吃客絡繹不絕,都是慕名而來的世界各地的游客。
餐廳 JOE BEER屋的內部裝飾,洋溢著純粹而又濃郁的非洲氛圍。
歺廳內人滿為患,一桌難求。
份量一如既往地大得嚇人。這么大的一個德國豬肘,配上土豆泥、蔬菜泥,還有紅酒,每人一份,真是吃不了啊??!
次日凌晨我們利用早餐前的時間到外面逛了逛。這里的日出和黃昏一樣,陽光把云彩燒得火紅,如同油畫般美得妖艷,從來沒有見過這么艷麗的早霞,是那么燦爛奪目,著實難以言表。
酒店花園具有濃郁的異國情調。
兩個不同膚色的男人相遇,熱情地打招呼、握手。中非人民之間的友誼源遠流長、萬古長青!
歺廳內干凈整潔,食材品種豐富!
餐廳服務員一口流利的英語,真誠地微笑、周到的服務,拉近了彼此之間的距離。盡管服務員都是黑人,而導游告訴我們,這種比較上檔次的酒店老板一般是南非或德裔白人,他們秉承德國人一貫的認真、嚴謹、細致的管理理念,所以我們才能在非洲國土上享受到如此高品質的服務。
成形于八千萬年之前的納米布沙漠,是地球上現存的最古老的沙漠,也是最干旱的沙漠。此地的沙子含有豐富的鐵質,經氧化后變成紅色,使得納米布沙漠具有了世界上最燦爛瑰麗的沙丘。欣賞古老紅色沙漠的獨特地貌、綺麗風光,是來到納米比亞首選的 旅游 項目。
如果按照人均GDP來看,納米比亞己經進入中等收入國家行列。但因人口密度較低,沙漠中的基礎設施比較落后,在近3萬公里公路中,大約5000公里馬路是柏油路,其它的都是砂石土路,有的路段還比較顛簸。早餐后離開溫得和克不多久,車子就行馳上這種砂石路,一路上人少車少,兩邊起伏的丘陵地帶生長著許多個頭不大的刺棗樹。由于地表只有一米的砂石,再往下就是巖石,加之氣候干旱,所以植物都長不高。
行駛在這種沙石路上,只要車速過快一點,車輪帶起的小石塊就砸在車板上,不斷發(fā)出乒乒乓乓的聲音,這種奇特而不太悅耳的聲響一路伴隨著我們奔向遠方。盡管如此,窗外藍色的天空、變幻的云彩、赭黃的山峰、綠色的草地、覓食的動物,形成一幅幅養(yǎng)眼怡心的草坡牧野圖。面對大自然最原生態(tài)、最荒蕪、最狂野的一面,車內不時響起感嘆聲與驚呼聲。
有趣的是有一種叫做織巢鳥的鳥,在繁殖期用樹葉、樹纖維等在樹上織滿大大小小的鳥巢,有的甚至像張開的傘一樣大,幾十只鳥就象一個大家庭聚居在一起。瞧這棵樹上的鳥巢,堪稱鳥巢中的“巨無霸”了吧!導游叫司機停車讓我們下來拍照,可惜只看到了鳥巢,沒有拍攝到鳥。
經過五個多小時的顛簸,終于看到了我們在沙漠中的住宿酒店。
剛下車,一條熱手巾,一杯冰果汁,立即沖淡了旅途的疲憊,賓至如歸的感覺油然而生。
建立在沙漠中的酒店設計成茅草屋的模樣,不僅造型別致,還能給客人帶來絲絲涼意。。
酒店庭院綠樹掩映,鮮花環(huán)繞,環(huán)境優(yōu)雅,還有酒吧、露天泳池。難道這是在非洲沙漠的酒店嗎?真讓人難以置信!
通往每個客房的小徑都用碎石堆出,小徑旁還種著大樹和不知名的綠色植物。客房的布局類似于國內的“連排別墅”,兩間一幢。這是我們倆的44號房,房外門廳還安置了桌椅,以便客人舒適地欣賞外景。
客房寬敞明亮、裝飾簡約 時尚 ,空調、電話、淋浴熱水等設施一應俱全。
午餐一如往常地豐盛,比薩餅、三明治、色拉,還是吃不完呀!好在幾只烏鴉飛過來幫忙了……。
在露天陽傘下用餐時,不時地看到圍欄外有幾只直角羚羊在走動、角斗,在樹蔭下乘涼。聽說酒店在附近準備了水塘,以便引誘動物來此喝水,與游客同樂。
另一邊草地上還有不少珍珠雞在轉悠、覓食。與動物和諧相處,感覺很美妙。
吃飽喝足之后,地導小蘭讓我們美美地睡個午覺,以養(yǎng)精蓄銳。下午4點半,我們一行八人乘坐酒店的這輛敞篷越野車,去周邊觀光,欣賞沙漠中的美景以及壯麗的日落。
敞篷越野車沿著小土路緩緩前行,微風輕拂,非常愜意。車子進入沙漠盤旋上山后,視野逐漸開闊,波浪般起伏的山坡一層又一層,星星點點的綠樹點綴著沙灘,非常遼闊壯觀!照片中層次分明的巖制山體,不知它曾經歷了怎樣的地質變化,才形成如今的模樣?
有人驚呼:“快來看動物” ,只見那邊來了一群長著一對長劍似的非洲直角大羚羊在沙丘上閑庭漫步,這種臉上和身上有獨特條紋的動物,深得納米人的喜愛。當我們的車逼近時,它們撒腿就跑,仿佛在與我們比賽……。
車子沿著彎曲的小路繼續(xù)前行,來到一個更高的山坡上停了下來,讓我們欣賞荒漠的美景
荒野無垠、山巒疊嶂,一片赭紅,滄桑之感撲面而來!
面對如此美景,咱老年人也忍不住浪漫一下,來點異國情調!
我們的美女領隊葉導,也沉迷于美景中不能自撥。
司機拿出隨車帶來的飲料與零食,讓我們邊吃下午茶點,邊等待日落的來臨。喝著冰涼的飲料、吃著可口的甜點,欣賞著夕陽的金色余暉,觀看著血色浸染的沙丘,真是人生一大享受!真沒想到,廣闊無垠的荒野山丘中渺無人煙,竟能展現出這么美妙的沙漠夕陽……。
干旱的荒漠,植被稀少,偶爾有小樹獨立。紅土綠樹,遠山近野,目光所及之處都是極美的風景。
我們忙著看景、拍照,留下司機以及滿桌的飲料與零食。吃不完的食品和垃圾用箱子全部帶走,以免污染環(huán)境,桌子留下,給后來的游客使用。在非洲大陸上,居然能享受到如此貼心、細致、合理的服務,真令人感慨萬千!
日落西山大漠中的一羊、一樹……,怎一個蒼涼了得!
在這里我們見識了大漠中的夕陽,感受到了狂野中的荒涼,酷熱中的溫情……,太陽完全落山了還舍不得離開。
帶著無比的滿足我們返回了酒店,回到了溫馨的沙漠之家。
納米比亞沿大西洋西南海岸線延伸 ,是一片廣闊無垠的沙海,以艷麗的紅色沙丘聞名于世,被列入了世界文化遺產。而位于蘇絲斯黎的國家沙漠公園,則是納米布沙漠的精華所在。21日早餐后我們便向這個沙漠國家公園出發(fā)。納米比亞的空氣沒有任何污染,所以天空中只要有云朵,總是那么變幻莫測、多姿多彩,讓我癡迷、讓我陶醉。我坐在靠窗的位置上,不斷地按下快門,拍下一張又一張……。瞧瞧,這樣的云彩像不像成群的大雁在遷移?!
太陽出來了,金黃色的云朵瞬間灑滿天庭,好看極了。
導游介紹說,納米布沙漠緊貼大西洋西海岸,海面上的水汽會向大陸漂移形成云彩。然而,到了沙漠深處,空氣會䞲來越干燥,云彩隨之逐漸稀少,最后只剩下湛藍湛藍的天空。過了一會兒,果不其然,云彩少了許多!
遠遠看去,沙漠表面還有一些水汽形成的薄霧,真是一神奇的地方!
一進沙漠公園的大門,車子便沿著景區(qū)內的柏油路疾速向前,向最壯觀的45號沙丘馳去。亙古的沙漠,我們來啦,來領略你八千萬年前就形成的鬼斧神工,來欣賞你在光影之下的美妙靚姿!
一路上,我們的車仿佛進入了一個沙漠迷宮,兩邊連綿起伏的沙丘望不到邊,就象波濤蕩漾的金色海洋。在早晨陽光照耀下,紅沙漠變幻著不同的色澤,每一座沙丘有著不同的曲線……。
八千萬年前成形的古老沙漠,雕塑出神秘而壯美的蘇絲斯黎沙丘。陽光賦予這片神奇土地猶如絲綢般的優(yōu)美曲線、令人詫異的奇妙光影,以及極具沖擊力的多彩暖色,日復一日,年復一年!
這里的沙丘類型多種多樣,有流線型、新月型、S形等,在陽光下展現出豐富的變幻光影,唯美得像是在地球以外的星球上。納米比亞真幸運,上天居然賜給了這個國家如此美妙的沙雕博物館?!
終于來到有著世界上最美沙丘之稱的45號沙丘。沙丘因其距離公園大門45公里而得名,巧合的是,它的坡度也是45度。45號沙丘可是沙漠公園的名片,它優(yōu)美的曲線、亮麗的色彩,曾登上過眾多雜志封面,引無數世人競折腰!
在太陽低光照射下,45號沙丘一面殷紅一面黑暗,鮮明的色彩反差和優(yōu)美的曲線,令所有來此的游客傾倒。每個人都在它的腳下留下自己的身影,也有不少勇敢者在一步一個腳印地攀登,我們當然不想錯過登上世界最美沙丘的機會。
遺憾的是,因為要趕往死亡谷,導游沒讓在45號沙丘處多停留。只能多拍幾張照片,留下自己的足跡。
繼續(xù)前行15公里就是園內柏油路的終點。在中轉站,我們需要轉乘公園提供的四輪驅動車進入沙漠。照片上的這幾位是安排車輛的工作人員。
在干燥的大漠中,任何異于人的生命都會吸引人們的注意力,停在干枯樹枝上的一只美麗的小鳥居然吸引了不少人的眼球。
經過了只有車轍沒有路的4公里行程后,四輪驅動車完成了使命。下車一看,眼前沙漠連著沙丘。導游說,死亡谷就在沙丘的背后,大概得步行半個多小時。二話不說,趕快走過去!
在死寂的沙漠中也有少許綠色植物在頑強的生存,帶著絲絲生機,顯示出凄美的輝煌。
繞過沙丘,前面是一段相對平坦的路程。沙漠中露出一塊塊板結的硬地。后來才知道,這原本是一條遠古年代的河道,如今己變成這般模樣。
過了兩個小沙坡,赫然出現在眼前的是紅色沙丘群中的一塊白色洼地,就是世界文化遺產——死亡谷(Dead Vlei)。在當地語言中, Vlei就是沼澤的意思。眼前是遠古的湖泊,曾經的沼澤,經過歲月滄桑,再沒有碧波蕩漾,再沒有綠草樹林,只有石化了的湖底,只有枯死了的樹干。懷著對大自然的敬畏,置身于清澈的藍天、紅色的沙丘和黑色的駱駝刺樹之中,感覺周遭一片靜謐,仿佛時間靜止,萬物停滯……。
這片約一平方公里的白色干枯鹽沼地,地表是龜裂的花紋,沒有生命的跡象。一棵棵在九百年前就枯死的樹木,死而不倒、枯而不腐,安靜地向人們展現著近千年前的狀態(tài)。
死亡谷如同一幅經過大自然之手創(chuàng)作的油畫,美麗、壯觀,又令人震撼。面對這幅大自然的杰作,不僅感受到歲月的無情變遷,滄海桑田;亦感受到生靈的不屈,生命的堅強……。
死亡谷左前方的這座高聳入云的山丘俗稱“老爹”沙丘(Big Daddy Dune),高達325米,是世界上最高的沙丘。
不少的人在烈日下勇敢地攀登,我們遙望著山坡上螞蟻般的人群只能望山興嘆。勇敢 的攀登者,令人羨慕、令人敬佩!
在沙漠中行走真不容易,軟軟的,一腳踩下去,全陷進沙里,所花的力氣全被沙子收下,真是舉步為艱呀!加上太陽毫不留情的照射,更是筋疲力盡,口干舌燥。
前面的團友正在向我招手,必須堅持,堅持到底,就是勝利!
雖然有點辛苦,但來到這片神奇的土地,近距離欣賞其古老、凄美的獨特風光,還是挺有價值、頗有感觸的:是怎樣的滄海巨變才會讓曾經豐茂的湖泊變成干涸的死亡洼地?未來的歲月里這里又會變成什么樣呢?真難以想象!
兩個在沙漠中戲耍的小孩,那么歡樂、那么無畏,給荒涼、死寂的大漠帶來了勃勃生機和活力。
背著兒子闖天涯!荒漠中父子倆的身影令人感動。
在納米布國家公園出口不遠處,有一家沙漠里的帳篷酒店,名字叫蘇絲斯黎酒店(Sossusvlei Lodge) ,我們在這里用了午餐。
這是一家沙漠中的網紅酒店。這里有 美食 ,有游泳池,有WiFi,有空調,有熱水,還有熱情接待的服務員。早上去沙漠玩,中午回到酒店休息,晚上吃野獸燒烤、住帳篷客房……,可以滿足你所有的需求與想象!從進大門的走廊設計就可以看出酒店服務的理念是多么周到細致,又是那么簡潔、那么有創(chuàng)意!
房間外墻的防曬措施簡約而不失 時尚 、洗手間外走廊一塵不染,地磚五顏六色。
室外還有供游客燒烤的地方。
庭院角落里的小點綴充滿了濃濃的非洲風情。
離開納米布沙漠公園不多久就到了南回歸線穿過納米比亞的地標。曾經到過北回歸線穿過臺灣的地方,那兒建了個高大上的白色紀念塔,相比之下這里簡單多了。三根鐵棍支撐著一塊木板,上面寫著“Tropic of Capricorn”,孤寂地豎立在荒涼的大漠上。
深得上帝眷顧的納米比亞自然稟賦卓越,從荒野的古老沙漠驅車四個小時,越過沙漠跨過戈壁,就來到了大西洋畔美麗的城市斯瓦科普蒙徳。時近黃昏,天空被晚霞燒紅了半邊天,歡迎我們的光臨。
斯瓦科普蒙德(Swakopmund)建于1892年,當時是德國殖民地。整個城市按照德國建筑的風格設計建造,至今這里的街道還保留著德語名字。城市中的建筑,灰色的基調,簡單的線條,整潔而內斂。
這是我們在斯瓦科普蒙德住宿的酒店。在如此美麗的酒店里住宿肯定會做個好夢。
明天接下來的行程,將去鯨灣港出海,與海洋動物約會,去斯瓦科普蒙德附近沖沙,欣賞沙與海的交響曲,去探尋納米比亞更多令人驚艷的傳奇……。
——未完待續(xù)——
二、澳大利亞為什么沙漠特別的多 澳大利亞沙漠治理
在澳大利亞地區(qū),據說沙漠特別多,我要以前只知道澳大利亞那邊生態(tài)環(huán)境是非常不錯的,各種稀有的動物,如袋鼠,考拉都生活在那個地帶,說起澳大利亞的沙漠還是第一次聽,已經迫不及待的想了解下澳大利亞的沙漠究竟是怎樣的啦!
澳大利亞為什么沙漠特別的多?
“祝賀大家穿越辛普森沙漠成功!”昨日,“中澳沙漠大穿越”跨國環(huán)保探險隊抵達此次穿越路線終點阿德萊德,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美大部主人謝元、悉尼市前副市長曾筱龍設宴為隊員接風洗塵。
隊員有話說
“我們的團隊以彼此陌生的身份啟程,最后以親密朋友的身份結束旅行”
澳大利亞沙漠專家PaulPhillipHesse
在過去的十天中我有幸同一幫新結交的中國與澳大利亞友人,共同穿越澳大利亞大陸最美卻也最偏遠的地區(qū)之一。
在悉尼啟程時,我們還只是一群陌生人,互不相識,而共同穿越沙漠后,我們成為了一個互助互愛的集體,并對彼此有了更深的了解。
我們來自不同的背景。有些隊員已在沙漠中工作生活數次,而有些隊員從未來到過沙漠。這次旅行帶我們從悉尼來到澳大利亞內陸。從一個擁有超過四百萬人口的城市到一座常住人口只有12人的小鎮(zhèn)———卡爾格拉。我能猜想到這對我們的中國客人是有多么的不可思議,如此廣闊的土地,人煙卻如此稀少。在很多方面,很難對這兩個截然不同的國家進行比較。對我們澳大利亞人而言,這種地廣人稀正是我們珍惜看重的,它讓我們更有機會接觸原始的大自然,并能讓我們更加看清自己。
我們的沙漠非常古老,平坦,并被很多植被覆蓋。事實上,我想很多團員甚至不覺得身處沙漠之中。
因為經歷了“拉尼娜”(厄爾尼諾現象),我們在2010年、2011年及2012年經歷了最潮濕的一段時間。我們現在能看到在2009年還荒涼的沙丘已被花朵及綠色灌木覆蓋。對研究沙漠的我們而言,這向我們展示了沙漠環(huán)境會怎樣快速改變,而其原因僅僅是因為降水。
學習如何適宜這種多變的天氣對生活在沙漠中的居民十分具有挑戰(zhàn)性。澳大利亞當地土著居民在過去千年的生活中領悟到了如何在水分充沛的年份尋找食物,或者如何在“厄爾尼諾”缺水的時期追蹤水源。相同的,在1860年代,首批英國開拓者成功的在初期建立起了綿羊牧場,但隨著天氣轉干,大批牧民被迫放棄自己牧場。
時至今日,只有極少數占地極廣的牧場延續(xù)下來,而且每平方公里的土地也只夠滿足一頭牛的需求。我想絕大部分中國人都很難理解為何這片廣闊的土地被如此的利用。
我很高興地看到我們的團隊在旅行中學習去感受這片土地。他們展示了他們對這片土地上的植物,動物以及地形有著極大的興趣。他們抓住每個機會,用相機記錄下這片土地上的特別之處,并聽取解釋
當然,這趟旅程的另外一方面是了解彼此。我們的團隊以彼此陌生的身份啟程,然后逐漸了解彼此,最后以親密朋友的身份結束旅行。我想我們一些中國朋友在初期花了一些時間來適應這樣的環(huán)境,不過經過數日的相處,我能清楚地感受到團隊變的日益融洽。
每一天看起來都是如此相同:早起,盡快的為一日的長途跋涉做好準備,我們的車隊,越過沙丘,穿過河床,翻過山嶺。但每一日又是如此不同,因為有不同的景色,遇見不同的動植物,面臨不同的問題,如同漏氣或語言帶來的交流障礙。
對我而言,能與同行的伙伴一起分享這次旅行,一起分享關于沙漠的知識,我感到無比的榮幸。
印象中的沙漠應該是寸草不生澳大利亞的沙漠卻是植被豐茂
中國資深“驢友”陳銳軍
我曾經穿越過塔克拉瑪干大沙漠,“塔克拉瑪干”在當地人的語言中是“死亡之?!钡囊馑?。因此在我的印象中,辛普森沙漠應該也像塔克拉瑪干大沙漠一樣,是一片沙丘起伏、寸草不生的“死亡之?!?。但是完全沒想到,辛普森沙漠卻是植被豐茂,有些地方竟然還要穿行在桉樹林里。
現在正是早春,原野上開滿了金色、紫色、白色的小花。同行的澳大利亞沙漠專家告訴我們,澳大利亞是世界上最干燥的大陸,但澳大利亞的沙漠卻是世界上最濕潤的沙漠———這也使得辛普森沙漠在陽光與沙丘之外多了一種生命的柔美。
由于季風的作用,辛普森沙漠呈現出獨一無二的“平行沙漠”景觀,沙丘呈條狀南北向分布我們從西向東穿越辛普森沙漠,五六百公里的距離就要越過近千道隆起的沙丘坎,平均不到一公里就會翻越一道,高的200米,低的幾十米,非常有規(guī)律。我們就是在這樣一種宛如過山車般的穿行中領略了辛普森沙漠的節(jié)奏之美。
一個充滿了美的沙漠是不會讓人覺得兇險的,辛普森沙漠讓我們感受到了她的友善與包容。沙漠有沙漠的靈性,甚至穿行其上的越野車———我們的座駕,也有它們的靈性。沙漠行車,有的人總覺得無法掌控方向盤,覺得車子易“漂”。而我的感覺是,我們的車自己會找它的路,你要做的,只是“虛握”方向盤,細心體會車輪與沙地的接觸,它們之間的對話是會傳遞到你手中的,非常奇妙。這些越野車不知在多少地方跑過路、撒過歡,它們與路面、與大地早已形成了一種默契,我們不應人為破壞這種默契,而應該順勢而為,因勢利導。開著這樣的車在辛普森沙漠里一起一伏地行進,就像開著快艇在沙海里沖浪,只有澳大利亞才能有這樣的美妙的感受。在這里,你可以體會到人車合一的樂趣,而這種物我一體的最高境界,就是天人合一。
澳大利亞沙漠治理
澳大利亞地廣人稀,農業(yè)以畜牧業(yè)為主,被稱為“騎在羊背上的國家”,雖然地處世界上四大“沙塵窩”之一,澳洲卻已有二三年沒有發(fā)生過大的沙塵暴。除了天時、地利的因素外,主要還得益于澳大利亞人有效的治理沙塵措施,特別是牧區(qū)治沙的經驗。
沙塵暴曾是澳大利亞的一塊心病。澳大利亞是個干旱國家,陸地面積的75%屬于干旱和半干旱地區(qū)。由于許多地方氣候干燥,加上耕作和放牧,土壤表層缺乏植被的覆蓋,導致了土地的逐漸沙漠化,一旦刮起大風,沙塵暴就會發(fā)生,尤以澳大利亞中部和西部海岸地區(qū)的沙塵暴最為頻繁。
僅1983年的那場席卷墨爾本的沙塵暴,就灑下了200萬噸塵土;20世紀90年代發(fā)生的一次沙塵暴,卷起的塵土隨著氣流圍繞地球環(huán)繞了3圈;2002年掠過格里菲斯市的沙塵暴,一小時內給城市覆蓋了厚厚一層沙塵,使澳大利亞當年經歷了100年來最嚴重的干旱……沙塵暴的頻頻光顧,讓政府不得不撓頭反思。
正像澳大利亞首席環(huán)境學家安德魯說的那樣,沙塵暴是澳大利亞人早期只關心經濟效益,根本不考慮環(huán)境的“惡果”,也是各國工業(yè)化階段面臨保護環(huán)境和發(fā)展的客觀矛盾。
上世紀20年代,澳大利亞許多地方的森林大遭砍伐,成了煉礦的燃料。1788年以來,澳大利亞被砍伐的樹木高達200億棵,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降雨量減少,土地大面積裸露,繼而引起沙塵暴。
痛定思痛,澳大利亞政府和民間環(huán)保組織開始考慮如何治理沙塵暴。除了制定有關管理法規(guī),包括聯邦議會1936年頒布的《草原管理條例》、1989年制定的《土壤保護和土地愛護法案》,還提出了以生物措施為主,利用植樹、種草等多種生物和工程措施綜合治沙的戰(zhàn)略。
植樹種草據說是最有效的防沙辦法,澳大利亞為此開展“綠色澳大利亞”運動。在一些城市,政府免費給蓋房子的居民發(fā)放樹苗,不種植者將受罰。街頭巷尾的樹下無一例外地都鋪上了木屑或透氣膠粒一類的東西,這樣既不影響樹木對水分的吸收,風吹過時也不會揚起浮土。在建筑物與圍墻之間的狹小地帶,人們也精心種植花草,并在花草邊鋪上碎木屑。有報道說,僅澳大利亞著名演員杰克•湯普森一個人,就在他的私人農場里植樹約1.8萬棵。
在植物治沙方面,澳大利亞根據干旱程度對植物的限制作用不同,種植了不同植物進行防沙治沙。對年降水量大于500毫米的海岸沙丘,他們先種草使流沙固定,然后種豆科等植物,最后種喬木和灌木。對于年降水量超過250毫米的內陸沙丘,則主要是種草。這些措施取得了非常明顯的效果。
瞄準沙窩“三板斧”治沙
干燥裸露的沙塵源是形成沙塵暴的基本條件。澳大利亞土地荒漠化主要由于草場退化,廣闊的平原地區(qū)也是沙塵的發(fā)源地。為此,澳大利亞重點圍繞牧場開展了治理。
澳大利亞牧場治沙,最值得稱道的是其“三板斧”措施:
第一,嚴格實行輪牧制度,減輕草場的負擔。在澳大利亞,農場一般被水泥柱和鐵絲網分隔成了一個一個的方塊,不同的方塊是不同的放牧區(qū),澳大利亞人通常不會在同一個牧區(qū)里連續(xù)放牧,而是輪流使用不同的放牧區(qū),以便牧草能有足夠的時間恢復。
第二,大力推廣圈養(yǎng)制度。為了防止羊群將草連根拔起,破壞植被,澳大利亞政府大力推行圈養(yǎng),在生態(tài)不是很好的地方更是如此。通過割草圈養(yǎng)牲畜,保留草根和草茬,進而起到了固沙的作用。
第三,科學搭配畜群數量和種類。澳大利亞養(yǎng)畜非常嚴格,養(yǎng)什么、養(yǎng)多少都不由農場主決定。澳大利亞政府每年都要對各牧場作一次普查,以確定下一年的載畜量。在同一個畜群里,牛、羊的數量搭配也是經過科學測算的,從而達到生態(tài)效益和經濟效益的有機結合。
另外,在農耕地區(qū),農民的社會責任感也相當強。為了減少土壤流失,許多農場的坡地上種的都是多季作物,因為坡地上的單季作物在翻耕時會造成更嚴重的土壤流失。不僅如此,農民們還盡量避免在干燥的日子翻耕土地。
為了順利實施上述制度,澳政府健全了相關的法規(guī),同時嚴格執(zhí)法,對違反法規(guī)的人嚴懲不貸。
治沙固沙去沙漠淘金
植樹、限牧是澳大利亞對付沙塵暴的主要措施。不過澳大利亞人并沒有就此滿足,又推出另一高招———把治沙固沙與發(fā)財致富結合起來。
為了保證一些沙漠地帶的長久安寧,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澳北方地區(qū)推出了“沙漠知識經濟”戰(zhàn)略,開始在沙漠淘金,以此長期地、可持續(xù)地促進沙漠地帶環(huán)境保護和經濟發(fā)展。
所謂“沙漠知識經濟”,就是在沙漠地區(qū)及其周圍應用傳統或現代治理沙漠的技術知識,取得社會和經濟效益。現代沙漠知識包括生物學、生態(tài)學、科學用水、建筑設計、農業(yè)和園藝生產系統、道路建設和保養(yǎng)、礦業(yè)、邊遠地區(qū)衛(wèi)生教育服務、太陽能和其他新能源系統等。傳統沙漠知識是在沙漠地區(qū)進行土地和牧場管理、旅游經營、人煙稀少地區(qū)社會行政管理等。
北方地區(qū)政府算了這樣一筆“聰明賬”:將沙漠開發(fā)建設好,很大程度上就等于將沙漠的沙固定了,就可以達到對沙塵暴長治久安的目的。因此,治沙治荒、保護環(huán)境成為推廣沙漠知識經濟戰(zhàn)略的核心環(huán)節(jié)。北方地區(qū)政府一方面派出專家,到小企業(yè)和當地土著人社會推廣和傳授治沙知識;另一方面制定了免稅、發(fā)放補貼和長期無息貸款等優(yōu)惠政策,鼓勵公民尤其是土著人在沙漠地區(qū)開辦私人農場。農場的經營方向必須是生態(tài)農業(yè),把治沙固沙與發(fā)財致富結合起來。雖是個體經營,但治沙固沙的柳條樹、灌木和草籽都由北方地區(qū)研究和開發(fā)咨詢委員會下屬的研究所統一發(fā)放,按規(guī)劃和標準的種植方法栽種,因此成活率高,治沙效果非常明顯。
為了讓地處沙漠地區(qū)的居民接受新知識,北方地區(qū)政府通過“沙漠知識工程”建起了沙漠電視廣播網,利用現代通訊工具提供遠程教育,提高他們的文化水平,定期傳授最新沙漠環(huán)保和開發(fā)知識。當地居民可通過雙向電視或電話進行交流和咨詢,也可通過因特網查閱沙漠知識信息庫,獲取有關知識。政府設立的前沿技術科學應用研究所,定期推廣和示范沙漠知識的最新研究成果。同時,北方地區(qū)注重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當地資源,確定利用日光多、溫差大等氣候特點,大力發(fā)展園藝和水果業(yè)。
由于實施了“沙漠知識經濟”戰(zhàn)略,昔日被稱為大漠“紅心臟”的澳大利亞北方地區(qū),如今沿途沙地上都鋪滿了綠色植被,甚至還有較大面積的沙漠綠洲,沙漠農場也是瓜果飄香。
三、什么叫概念性平面圖,我是學景觀的 老師今天交代作業(yè) 要畫一個廣場的概念性平面圖。
所謂概念性平面圖,不用很細化到每個節(jié)點,是一張可以表現整體的功能布局、道路流線、綠化范圍的平面圖。
四、古代沙漠國家都是怎樣規(guī)劃的?
古代沙漠國家的規(guī)劃方式因時期和地區(qū)而異,但一般都會考慮到以下幾個方面:
1. 水源:由于沙漠地區(qū)水資源稀缺,所以在規(guī)劃城市或定居點時必須優(yōu)先考慮水源。例如,在埃及的尼羅河流域、伊朗的卡瓦德等地,人們通常會選擇靠近江河、湖泊或井眼建立城鎮(zhèn)。
2. 地形:古代人們通常會根據當地的自然環(huán)境來規(guī)劃城市。例如,在摩洛哥撒哈拉沙漠中心的扎格拉特(Zagora)就是一個典型例子。這里有一條長達30公里的灌溉渠道,將山間雪融水引入城市,并通過細小分支灌溉周圍農田。
3. 防御:由于古代戰(zhàn)爭頻繁,許多古代沙漠國家都需要考慮防御問題。他們可能會在高處建造堡壘或者利用天然障礙物如懸崖峭壁等進行防守。
4. 交通:為了便于貿易和文化交流,許多古代城市都位于重要商路上,并且內部也有相對完善的街道網絡。
總之,在設計和規(guī)劃古代沙漠國家時需要綜合考慮自然環(huán)境、社會需求以及安全防范等因素。
以上就是小編對于沙漠景觀設計平面圖問題和相關問題的解答了,如有疑問,可撥打網站上的電話,或添加微信。
推薦閱讀: